票据在供应链金融中如何助力中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我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是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
中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力军,我国中小微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是我国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难以得到解决。
尽管2019年,国家在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得以缓解,但是企业的融资缺口依然巨大。
中小微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规模小、利润少、抗风险能力差等天然缺陷,导致中小微企业很难通过股票、债券获得融资。
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讲,为了更好的把控风险,更多的是抵押或者质押贷款,但是由于中小微企业很难找到合适的抵质押品,所以导致中小微企业贷款难、贷款成本高,因此,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只能通过自身内部资本积累或者高成本的非银机构来获得融资。
供应链金融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将中小微企业放入整个供应链中,以其实际业务状况来判断是否提供融资服务,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一、票据的支付功能,盘活企业应收账款
从国家统计局的公开数据来看,2019年末,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17.40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4.5%。
截止2018年底,我国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余额为14.34万亿元,同比增长8.6%。2017年底,我国应收账款余额等达13.48万亿元,比2016年底同比增长8.5%。
从近年来全国工业类企业应收账款余额来看,每年的期末余额都呈递增的趋势。应收账款的增速已经高于我国GDP的增速,这说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产能过剩的现象依然严重。
近年来,我国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降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从信贷供给、贷款利率、定向降准等多个方面发力,但是究其根本要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一味地提高货币供给是不够的,主要是疏通中小微企业获取资金的渠道,提高资金的流转速率,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
商业汇票的签发是建立在企业真实交易背景下的,ECDS系统可以记录票据的全生命周期,保障了票据的流转过程。
出票人可以也利用自身的资信度开票,用于企业间的支付结算,实现了零成本融资,发挥了货币的功能。
持票人也可用该票据继续支付,省去了银行贴现的成本费用。在这个过程中,票据的参与一方面提高了资金的流转速率,另一方面优化企业的财务报表。
二、发挥票据的融资功能,降低银企双方的运营成本
票据代表的多是银行信用或大企业信用,通过票据融资可以帮助企业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财务结构,票据的融资功能是解决目前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一个有力抓手。
2019年,票据累计贴现12.46 万亿元,同比增长25.33%;年末贴现余额8.1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4.03%,贴现增量在企业贷款增量中占比达到16.77%,成为支撑企业贷款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供应链融资产品的发展中,以应收、应付、保理等融资业务以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但是这类融资产品往往是给核心企业进行授信,再根据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程度进行授信额度的分配,多为间接融资。
然而票据是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为主体,由核心企业发行商票,直接对上下游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且由于上下游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长期建立的合作关系,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模式、财务状况都十分了解,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这使得由供应链核心企业所承兑的票据直接发挥了货币的作用,相当于给了上下游企业一个直接融资的渠道。
中小微企业规模小,银行办理贷款需要审查、批复,相较于商业汇票而言的成本信贷业务的成本较高,而且银行贷款建立的单一客户关系,给银行带来的综合利润并不高,这也是商业银行为中小微企业客户信贷业务态度冷淡的原因之一。
电子商业汇票相较于纸质商业汇票所特有的便利性与安全性,使得电子商业汇票在流转过程中大幅提高流通的便捷性,切实提高银行与企业间管理资金的效率,同时也大大的降低了银行的运营成本。
供应链电子票据可以通过核心企业的交易链条形成一个“蜘蛛网”,商业银行通过核心企业的交易形成以客户发展客户的运营模式,最后搭建成一个客户链、业务链,将单一的供应链企业逐步转化为批量获得客户资源平台,大幅增加客户数量与账户数量,带来可观的结算手续费收入,实现整体收益的增加。
三、顺应供应链金融发展模式,实现N+N的融资需求
供应链企业从传统的“1+N”模式已经发展成为“N+N”模式,从传统的依托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到现在更加注重全供应链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以及商流的整合信息,这使得需要有贯穿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与之相匹配。
在供应链金融的“1+N”模式下,基于核心企业授信,上游供应商、下游分销商大多与核心企业之间发生赊销赊购关系,票据可以介入其中发挥支付结算作用,但是这种模式大多发生在线下,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时有发生。
在供应链金融的2.0模式下,与供应链1.0的模式比较,其主要的区别在于供应链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商流不再采用线下的模式,而是通过互联网这个媒介进行传递,这样使得供应链金融不再局限于一条产业链,而是整个链条上所有企业的上下游都可以参与进来,形成了一张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网络。
这个时期票据不仅仅可以发挥单一链条上的支付结算作用,也可以在任何一个网络节点形成票据池融资业务,使得更多节点上的企业获得融资。
供应链3.0模式下,形成了“N+1+N” 的经营模式,此时的“1”不再是核心企业,而是供应链服务平台,供应链搭建的网状平台,提高了效率、实现批量授信。
上海票据交易所的建立、ECDS系统的建成为票据业务的线上实现提供了基础支撑,同时,票据流转过程中的背书、交易在上海票据交易所的系统中全部留痕,便于追查业务的信用主体,为构建供应链金融的生态环境提供了可能。
四、多样化的票据产品,全面满足供应链企业的需求
票据的业务形式相对贷款而言,简单易操作。对于一级市场的企业客户而言,票据业务更多的是承兑、贴现两个基础业务,但是这两个基础业务的衍生却能满足供应链企业的融资需求,小票据具有大能量。
从商票保贴业务为源头来看,商业银行通过在给“授信客户”实施额度控制的前提下,允许其承兑或者允许其交易对手、背书人办理贴现。在这个过程中就可以通过商票保贴业务撬动核心企业的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
例如供应链企业的上下游出现贴现手续费谁来承担的问题时,可以通过买方付息或者协议付息来解决企业客户的困难。
当优质的集团客户有充足的授信,但其子公司利用票据结算频繁却缺少授信时,可以通过子公司出票母公司承兑的方式帮助企业客户撬动闲置授信额度。
当企业客户有大量的存量票据,出现票据管理难、存量票据闲置的情况时,商业银行可为企业提供票据池融资业务,便于企业贴现融资、大票换小票等。
经过多年的市场创新,票据业务在承兑端、贴现端的一些业务产品都可以运用在供应链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多样化的票据产品可以便捷灵活的运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满足供应链企业的业务需求。
五、票据的真实贸易背景要求,降低了信用风险与操作风险
纸质票据时,商业银行完全根据交易合同与增值税发票来判定票据是否具有真实贸易背景,但是无法参与到贸易本身,也无法对票据这一有价证券所包含的资金流、信息流进行核实,例如关联公司利用信贷规模循环开票的问题在纸质票据时代就无法察觉。
目前在电子票据时代,一张商业汇票所包含的出票人、承兑人、贴现人信息均可跟踪。基于供应链的电子票据在融资过程中,银行可以通过上海票据交易所交易系统以及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物流等信息来判定交易的真实性,避免了企业利用虚假的贸易背景套取银行信贷资金的现象。
目前,全市场电子票据的覆盖面已经达到了90%以上,票据的信息化使得商业银行对资金流向有了更精准的把握,基于核心企业的供应链票据业务使得上下游企业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商流形成统一的整体,并且汇集在票据这一载体上,也有助于企业间建立信用关系。
来源于凤凰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