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瑾 克里奇: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作为中国最早实现“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以及国内主要的农业投入品(化肥、种子、农药)及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的中央企业,中化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发挥先进科技、优质产品以及专业服务一体化优势,助力中国和沿线国家农业部门合作输出先进农业技术,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农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作为中国最早实现“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以及国内主要的农业投入品(化肥、种子、农药)及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的中央企业,中化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发挥先进科技、优质产品以及专业服务一体化优势,助力中国和沿线国家农业部门合作输出先进农业技术,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我以前种的是本地的小麦。开始种植杂交小麦之后,产量是以前的一倍多,我的收入也增加了一倍多,我非常开心,因为我可以把孩子们送到学校读书了,我会建议我的亲戚朋友也来种植杂交小麦。”来自巴基斯坦白沙瓦瑞吉村的农民弗里杜拉是北京杂交小麦的试种者,自2017年开始,他在自家地里种了中国的杂交小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杂交小麦落户巴基斯坦
小麦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以巴基斯坦来讲,小麦是巴基斯坦的主粮作物。巴基斯坦人早餐吃的恰巴提蒂、午餐和晚饭吃的馕都是由小麦制成的。目前,巴基斯坦全国有44%的耕地用来种植小麦,小麦的生产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但是巴基斯坦小麦平均单产不及世界小麦平均单产水平。随着巴基斯坦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减少,巴基斯坦的农业科学家将目光投向单产产量更高的杂交小麦。
为此,中巴政府将杂交小麦列为政府间科技合作协议范畴。2011年,中化集团下属中种公司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共同投资设立中种杂交小麦种业(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中种杂交小麦公司”),成功实现杂交小麦产业化,使得中国成为全球二系杂交小麦研发的核心基地,拥有杂交小麦高端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2012年,中种杂交小麦公司、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巴基斯坦最大的农业公司佳德农业公司(Guard Agri.)、白沙瓦农业大学合作,在巴基斯坦开展二系杂交小麦合作试验示范工作。2013年,巴基斯坦政府专门来函要求加强中国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的推广应用。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期间,中种杂交小麦公司与巴基斯坦佳德农业公司正式签订了为期十年的商业合作协议,率先在巴基斯坦进行市场开发。
佳德农业公司是巴基斯坦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最早将中国杂交小麦引入巴基斯坦。通过努力,中化集团与佳德公司先后在巴基斯坦全境小麦各个生态区布置了近200个示范网点,种植面积达到2000公顷以上,整体示范效果明显,在适宜区域平均增产达到24.4%。为了使巴基斯坦人民尽快受惠于杂交小麦,中种杂交小麦公司派遣专业技术人员赴巴基斯坦开展技术合作和产品推广工作,采取手把手教、点对点学的方式,在产品推广上采取“带着企业干、种给农民看”的方式。
目前,中国杂交小麦已经初步具备了在巴基斯坦进行产业化的先决条件,并在适宜区域初步探索开展“Field Day”推介活动。佳德农业公司董事Mr. Sharukh还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给巴基斯坦带来了高速公路和发电站,给巴基斯坦经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同时更带来了杂交小麦。他们也坚信中国杂交小麦将会为巴基斯坦的小麦生产水平提升作出贡献。
在探索中前行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杂交小麦就备受世界各国政府高度重视,跨国公司及国外研究机构纷纷投入巨资开展杂交小麦研发。长期以来,由于不孕系难以繁殖和恢复困难、杂交种生产不稳定和化学药剂污染等问题难以解决,小麦至今尚未实现杂交种大面积运用,这已成为世界性科学难题。
自1992年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发现了小麦光温敏雄性不孕现象和材料,经过20多年的自主创新,创造出一批增产20%以上的强优势杂交小麦新组合,在国际上率先创立了“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很好解决了困扰国际小麦界长达60多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
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杂交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张胜全博士是中巴杂交小麦项目的中方主要负责人。他说,做农业科技的实验,没有十年、八年是无法成功的,北京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的前期科研工作也是困难重重。
巴基斯坦国土面积不足80万平方公里,按照传统的理解,认为生态类型、品种类型应该很相似,当时和中方合作的佳德公司也信心满满。因为他们是做水稻的专业公司,在巴基斯坦南部麦区的信德省麦稻轮作区进行了上茬杂交水稻、下茬杂交小麦的设计,并对此给予了很大希望。万万没想,张胜全博士带着精心挑选的十几个北京杂交小麦品种到了信德省表现平平,甚至不如当地品种。
经过研究发现,信德省的气候属于干旱高温,3、4月份是旱季,一直到5月份都没有降雨,特别是在小麦快成熟的时候,高温和干旱天气尤为严重。而来自中国的杂交小麦品种在收获前遭遇干旱和高温的几率相对较小,这使得北京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难以发挥出优势。
找到原因后,张胜全博士和他的团队一方面把巴基斯坦当地优势品种积极引入到北京杂交小麦体技术体系中,建立了与白沙瓦气候相似的云南元谋杂交小麦试验基地,与巴基斯坦方面进行同步的材料筛选和改良;另一方面,进一步向旁遮普省的拉合尔、开普省的白沙瓦等麦区扩展合作。
在推广过程中,张胜全和他的团队还遇到了很多新问题。中国杂交小麦产品第一个走向国际市场就是在巴基斯坦,在此之前,国际对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了解甚少。因此,巴基斯坦对中国杂交小麦的产品和技术一无所知。他们说,我们只知道欧洲有研究过、美国很早以前研究过,中国的技术我们很看好,但是不了解。
怎么办?中种杂交小麦种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兆波介绍,公司决定派遣科技人员常驻巴基斯坦,在技术上给予支持。后来,佳德公司算了一笔账:中方累计派遣赴巴人数达到了近150人次,走访城市超过20个,行驶里程超过1万公里。
一项技术走出去,在当地落地生根并不容易。经过前期120余份杂交组合、230多个种植点的试验示范,中国二系杂交小麦脱颖而出。在白沙瓦农业大学2017-2018的田间试验中,北京杂交小麦最高增产50%以上;而佳德农业公司提供的中部麦区数据则显示,杂交小麦组合增产比例达到70%,增产幅度达到45%以上。
过硬的增产数据,使得巴基斯坦农业科技界对中国杂交小麦技术逐渐高度认可,将杂交小麦视为未来巴基斯坦小麦生产水平提高的重要选择之一,并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给予积极响应和全力参与。白沙瓦农业大学先后组织两次国际会议进行中国杂交小麦研讨,建立了专门实验室和专业团队参与合作,并提议推动建设中巴联合研究中心,希望引入并实现中国杂交小麦技术在巴基斯坦的本土化。
目前,中化集团已经在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杂交小麦的示范推广。陈兆波告诉记者:“我们以巴基斯坦为重点,积极布局‘一带一路’南亚、中亚等小麦主产国,先后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开展合作,进行二系杂交小麦的试种和示范工作。”
为“一带一路”贡献央企力量
走出国门的还不只是中国的杂交小麦,中国的杂交水稻也在挺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15年以来,中化集团在孟加拉国开展杂交水稻技术的推广和市场开发。2016年10月,中孟两国政府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表示将以农业等领域为重点打造中孟大项目合作新布局。同月,中化集团下属中种公司启动建设第一个海外研发中心—孟加拉作物适用性研究研发中心,充分发挥在杂交水稻上的技术优势,研制适合当地种植条件和消费习惯的水稻品种,帮助孟加拉国解决目前农业发展遇到的挑战。
农业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是沿线国家的共同诉求。作为中国最早实现“走出去”的企业之一,以及国内主要的农业投入品(化肥、种子、农药)及现代农业服务一体化运营的中央企业,中化集团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发挥先进科技、优质产品以及专业服务一体化优势,助力中国和沿线国家农业部门合作输出先进农业技术,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未来,中化集团将继续携手北京农林科学院,发挥强强联合和科企结合优势,按照杂交小麦全产业链布局进行技术创新,聚集国内小麦研发优势资源,培育一批适合中亚、南亚丝路沿线国家应用的高产、优质、抗逆小麦新品种。同时发挥央企对外合作优势,以加快杂交小麦在巴基斯坦率先实现产业化为突破口。在南亚、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北美地区建立杂交小麦新品种培育和示范基地,构建亚非欧杂交小麦示范应用网络,加速中国原创优势技术与国际同步,打造杂交小麦科技合作“命运共同体”和产业开发“责任共同体”。
(本文转自:人民画报社《丝路瞭望》杂志)
作者简介:
周 瑾 ,人民画报社《丝路瞭望》杂志记者。
克里奇,人民画报社《丝路瞭望》杂志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