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志彬:亚洲科技创新合作前景更开阔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设置了“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开放的亚洲”“创新”和“改革再出发”4个板块、共60多场正式讨论
文 |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袁志彬
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设置了“全球化与一带一路”“开放的亚洲”“创新”和“改革再出发”4个板块、共60多场正式讨论,紧扣现实需要,引发各方高度关注。另据报道,今年的论坛年会上,中国将推动对外开放再扩大,并推出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重要举措。可以预见,未来随着中国开放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亚洲国家之间的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领域和空间将会越来越大。
科技创新是支撑服务国际间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建设、人才合作与交流的有效手段,也是深化国际间开放合作的桥梁和纽带。如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其中亚洲国家43国,约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量的三分之二。如果亚洲国家能够很好地进行科技创新合作,就会有力支撑“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落实。
首先,可以共同开展重大研究计划。亚洲各国自然地理条件复杂、生态系统多样,在全球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可以结合近年来中国科学院牵头发起的“第三极环境”(Third Pole Environment,TPE)研究计划,吸收更多的亚洲国家参与。从地理的视角看,亚洲的核心区是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第三极向西扩展,涵盖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兴都库什、天山、伊朗高原、高加索、喀尔巴阡等山脉的泛第三极地区。泛第三极包括中国、尼泊尔、印度、不丹、巴基斯坦、阿富汗、孟加拉国、缅甸、斯里兰卡、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伊朗等?20?多个亚洲国家和地区,面积约?2000?万平方公里,人口多达?30?多亿。
通过“第三极环境计划”,可以从亚洲核心区域甚至全球尺度上深入认识亚洲地区的资源环境问题,引领亚洲地区有关国家的资源环境科学研究,加强亚洲地区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提高应对气候变化、抗灾、减灾等灾害风险的管理能力,进而为应对全球性重大挑战提出有效政策建议和系统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可以探索组建亚洲地区绿色发展联盟。
其次,建议成立亚洲科技合作联盟。亚洲各国通过建立科技合作联盟不断深化和拓展实质性的科技合作,具体可以通过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创新平台、开展科技园区(中国在这方面有丰富经验)合作和技术研发、联合培养人才、加强科技人才的交流等方式,促进相关技术创新的扩散、转移和产能合作。不断深化和创新“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共同建设面向国际科技前沿、具有高水平研发能力、人才集聚、示范引领的创新平台。当前,尤其要加强亚洲各国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纳米技术、量子计算机等前沿领域合作,推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建设,共同建设数字亚洲。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知识产权对科技创新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从发达国家和我国的经济科技发展实践中可以发现,知识产权与创新能力呈现正比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加强亚洲地区各国在知识产权方面的合作与协调。以知识产权为制度工具,进行技术、能源、信息、资金、劳务等资源配置,推动区域经贸分工与合作。可以通过协商建立亚洲区域性知识产权协商对话机制、争端解决机制和相关事务合作机制等。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