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大出海是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新航标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兼常务副主任、商务部原副部长)
2024年中国外贸顺差取得了将近1万亿美元的历史最好成绩。这是中国政府和企业上下同心而取得的宝贵成果。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企业在全球贸易依然处在惊涛骇浪的浪尖之上。特朗普政府上任伊始就给中国的商品再增加10%的关税。考虑到全球各地的贸易保护主义浪潮顽强上攻,全球供应链正在深刻重构以及区域化、洲际化市场的盛行,中国制造业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大出海正在成为全新的航道。
全球产业研究者林雪萍的新书《大出海:中国制造全球出征的关口与突破》,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不仅是一部基于田野调查的中国企业出海纪实与产业分析,更是一本为中国企业“真出海”提供系统性指导的实用手册。作者林雪萍通过深入调研100多家海外工厂,访谈200余位海外企业亲历者,积累了300余万字的调研笔记,为我们呈现了中国企业出海的真实图景。书中不仅呈现了海外经营的细节,更提供了大量实战经验,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推动中国外贸企业更好地融入全球市场。会议提出“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这一决策不仅是应对复杂国际形势的必然之举,更是主动融入全球经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这一战略既是中国外贸企业应对国际不确定性的必要路径,也是提升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我深刻感受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企业出海的重视,可以从两个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从国家而言,需要全方位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为了更好地支持企业出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中国的新三样出口,在海外码头落地之后,往往就进入了一个“周转盲区”。汽车在卸货之后,面临的港口运营权、落地检测服务、物流运送到4S店等,往往都超出了中国服务商的范畴。很多在欧洲港口的服务商,往往都是由日本在负责运营。这使得中国的电动汽车,在真正达到最终用户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其中涉及到联运、检测、货运等多个环节,不可控因素非常多。同样,随着跨境电商的快速发展,中国出口企业需要在海外市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海外仓、物流快递等,以提高物流效率和降低成本。同时,企业还需加强金融支付、退货、商品检验等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如何能够在海外建立更好的金融支撑体系,值得深一步探讨。滴滴在墨西哥积极开展非银金融业务,提供现金贷款业务,还有在各大商场推出的信用卡。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民众使用中国商品的机会。在墨西哥金融服务不完善的金融体系中,中国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大出海》专门用一个章节来探讨中国系统级能力的建设。这里涉及到了海关规则的调整、全球检测霸权的打破、金融银行业务的丰富、商会行业服务的深化等多方面内容。只有建立一个好的综合服务体系,才能保障中国的外贸健康出口、中国的工厂有序出海。
其次从企业的角度看,则需要因地制宜地在新地理环境下,全面提升产品品质和服务水平。在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中国企业不仅要克服内卷,还要更好地深入海外市场。关键在于用更高的品质和服务来满足当地客户的需求。这往往需要“在本地、为本地”的经营思路。海尔在越南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洗衣机排名第一,冰箱排名第二。这也打破韩国三星所创立的“韩国家电神话”。《大出海》对全球国内外100多个工厂的调研表明,凡是能够做得好的企业都对 “地理空间”有着充分的认识。企业出海需要吃透当地的需求,才能真正提升产品质量,赢得客户的信任和认可。海尔在越南的洗衣机研发,就是将“地理空间”提升为战略高度。通过修改总部设计而专门为越南建立“增压阀”的方式,使得各地农村也可以用较低高度的蓄水罐,就可以使用滚筒洗衣机。这大大加速了越南洗衣机的升级过程。而海尔也从中获取较高的利润。只有通过提供优质的客户体验,企业可以在新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
中国企业出海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中国制造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正站在全球化的前沿,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其优势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
第一,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备、门类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产业链和供应链,这为出海提供了坚实基础。 从劳动密集型产品到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国制造业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无可比拟的竞争力。这种完整的产业链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大出海》提到了中国企业出海的“供应链属地化”和“组织大变革”的两种能力,深刻地探讨了中国供应链在全球扩散优势的逻辑,那就是“从降低成本到价值获取”。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确保在不同地理空间的运营中实现高效的资源配置和协同合作。以中国为基地,在全球建立供应链的联动能力,正是中国出海成功的关键。
第二,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的领先地位,为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能。 随着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正在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这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还为企业开拓全球市场提供了新的机遇。国内前两年的智能制造和数字化转型,为企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这次中国企业出海,很多企业就受益于数字化浪潮。像南京天加商用空调、秦皇岛中信戴卡在海外的管理,都充分使用了国内的数字化经验。这些企业在海外工厂数字化管理方面成果斐然,大大降低了海外运营的风险。
然而,机遇与挑战并存,文化差异和认知短板成为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隐性挑战。文化差异不仅体现在价值观和工作方式层面,更可能引发管理冲突和市场误判。
《大出海》提到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三个空间之战,其中重要就是“认知空间”。认知空间有两个重要支撑点,一个是文化,一个是合规。忽视文化差异可能使企业在海外市场陷入困境。例如,在欧洲,中国企业常因不熟悉当地复杂的法规和工会制度而陷入困境。德国的工会制度和严格的劳动法规要求企业必须充分尊重员工权益,而中国企业在适应这些规则时往往面临巨大压力。在东南亚,海关税务的稽查问题频繁出现,给企业带来了诸多不便。例如,中国光伏企业隆基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工厂,尽管为当地提供了有竞争力的就业机会,但仍面临当地居民的抵制,甚至出现小型游行抗议活动。中国企业在海外被当地媒体“污名化”的情况依然很严重。而宁德时代在德国的动力电池工厂,也曾遭遇了德国海关与警方的突击检查。尽管最后有惊无险,宁德时代并没有违法用工。但一些国家对中国用工的根子上的不信任,依然强烈地存在。这提醒中国企业需要加倍小心,防范文化与合规风险。
在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中国企业需要在海外练就搏击惊涛骇浪的能力。《大出海》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丰富的案例和实用的建议,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提供了清晰的方向。书中特别强调了年轻一代出海管理者们的作用。在全球化浪潮中,年轻管理者和创业者将成为主力军。他们不仅具备国际视野,更拥有创新精神和冒险勇气。
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进程,不仅是中国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全球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趋势。通过把握全球化机遇、发挥产业优势、依托超大规模市场,中国制造业必将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希望更多的中国企业能够从《大出海》中汲取经验,勇敢迈出全球化的步伐,共同开创中国制造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