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有信心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
继银行业交出“发挥稳定”的一季度成绩单后,4月2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IMF网站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因工业企业的盈利已得到显著改善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记者 闫瑾 程维妙
继银行业交出“发挥稳定”的一季度成绩单后,4月23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IMF网站发布的公告中表示,因工业企业的盈利已得到显著改善,银行业的资本和准备金保持充足,中国完全有信心预防和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信心满满的发声背后,我国企业在过去近十年间因高杠杆剧烈扩张留下的高债务问题仍不容忽视,这个“后遗症”已随着一些企业的债务违约刺痛金融机构。
重申金融业风险可控
其实周小川的此次表态,与此前常听到一句话非常近似,就是“金融风险可控”。据央行同日发布的消息显示,周小川是在日前出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35届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IMFC)系列会议时发表的讲话,之所以“中国完全有信心预防和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一个重要支撑就是银行业仍保持着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董希淼以净利润、拨备覆盖率、不良贷款率等主要指标分析称,2016年银行业较好地应对了挑战,资产质量好于预期,风险抵御能力较强。
今年一季度,银行延续了稳定的发挥。4月21日,银监会披露了一季度银行的经营情况。初步统计,一季度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4933亿元,同比增长4.6%;不良贷款率1.74%,比去年同期下降0.01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损失抵补能力比较充足,3月末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2.8万亿元,拨备覆盖率178.8%。另一个支撑则是工业企业的盈利改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5%,增速比上年12月加快29.2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23个百分点。
需警惕企业高债务率
然而对金融风险的判断,并不能“由面及点”一概而论。虽然我国完全有信心预防和消除系统性金融风险,但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上,银监会仍旧提出,要更加主动地防控金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金融业务风险、理财和代销业务风险、互联网金融与信息科技风险等。针对这些风险,银监会也在近期对银行密集下发指导文件。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更令银行感到惶恐的“地雷”,就是企业的高负债率。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企业债务规模118.8万亿元,为GDP的167.6%,是全球之最。酿成的后果,便是很多企业大量向银行借债后却无力偿还。
北京科技大学金融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刘澄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的企业债务率确实很高,尤其有一些国有企业,不仅债务率偏高,所在行业盈利也没有明显改善,甚至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在这一点上,风险会逐渐积累。
避免监管“一刀切”呼声再起
因此,降低企业杠杆率已迫在眉睫。具体到操作层面的一个表现,就是央行坚持维持市场资金面的紧平衡状态。周小川曾明确表示,全球的货币宽松已经步入尾声。在上周末IMFC的会议上,他重申中国未来货币政策仍将保持“稳健中性”,将努力在稳定增长以及去杠杆、防止资产泡沫、抑制系统性风险累积的任务之间寻求更好的平衡。除了收紧资金面,监管层还采取债转股、加快股票市场直接融资、规范银行委外等方式帮助企业去杠杆。
但市场也出现了一些不理性行为。近日,在监管高压下,银行在收缩委外业务方面加快了速度,让此前在委外业务粗放式扩张中“受宠”的债市和公募基金变得很“受伤”。
刘澄表示,最近监管出台的一系列动作相对有点猛烈,企业之前已经形成的庞大负债,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他进一步分析称,正所谓“船大难掉头”,对于我国现有的庞大金融体系,不应突然刹车转型,这可能造成新的金融风险。监管机构政策出台要更多符合市场管理,强调市场运作,给机构更好和充分的操作空间与调整过程,通过微调不断增强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