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误读”,让中美经贸关系背了大黑锅
有人把经贸关系称作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根据中方统计,2015年中美贸易总额为5583亿美元,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第四大服务出口市场。
有人把经贸关系称作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根据中方统计,2015年中美贸易总额为5583亿美元,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与此同时,中国是美国第三大货物出口市场,第四大服务出口市场。2016年中国对美投资(不含第三地赴美投资)累计505.7亿美元,正在逐步接近美国对华投资(累计798.6亿美元)。2016年8月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称,中国是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
然而,在美国却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在中美贸易中占了便宜,赚了大钱,抢走美国人的工作机会,甚至认为中国操纵汇率,以增加对美贸易竞争优势……持这些错误看法的人就包括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
“误读”一
美中贸易逆差像是中国“强暴”美国
特朗普在竞选演说中曾对美中贸易逆差发表过非常激烈的言辞,如“美中贸易逆差像是中国‘强奸’美国”。在美国,不少人都以为美中大幅贸易逆差意味着中国赚走了很多美国人的钱。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确实比较大,2015年达3657亿美元,占美国全部外贸逆差的49.6%。但问题是,美商在中国投资生产的产品从中国出口到美国也算中国的出口额,中国从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进口部分配件后在中国组装生产,然后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也算中国的出口额。
以苹果手机为例,美国市场零售的苹果手机背壳上虽然明确印有“加州苹果公司设计、中国组装”字样,但是当这些苹果手机从中国运到美国时,着着实实地在中国对美出口账目里记上了一笔。由于人口差距,苹果手机在美国的销量虽然没有在中国的销量大,但也位居全球各国销售额的第二位。可见光是一个苹果手机就制造了不少美中贸易逆差。
2011年,几位美国学者曾撰写了一份名为《捕捉苹果全球供应网络利润》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写道,2010年苹果公司每卖出一台iPhone,就独占其中58.5%的利润;利润排在第二的是塑胶、金属等原材料供应国,占去了21.9%;作为屏幕、电子元件主要供应商的韩国,分得了iPhone利润的4.7%;其他利润分配依次是:未归类项目占去4.4%,非中国劳工占去3.5%,苹果公司以外的美国从业者获得2.4%,中国大陆劳工获得1.8%,欧洲获得1.8%,日本和中国台湾各获得0.5%。这意味着,每售出一台iPhone手机,苹果公司所获得的利润超过一半,而每年组装出口大量苹果手机的中国大陆相关业者从中只能获得1.8%的利润。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周世俭把这种现象称为“顺差在中国、利润在美国”,因为中国对美出口的60%为加工贸易,中国从中只获得了少量加工费用。
经济合作组织与世界贸易组织的一项联合调查也表明,中国出口电子产品的相当大部分价值可追溯至其他国家,包括大量零部件,都采购自其他国家。这使人们很容易对大量出口加工产品国家的“贸易顺差”的实际含义产生误读。
被误读的还有德国。传统贸易数据把在慕尼黑组装、之后销售至美国的宝马轿车完全归为“德国”出口,但轿车的许多部件都将采购于德国以外。一辆“德国制造”轿车总价值的三分之一可以追溯到其他国家。
“误读”二
中国人抢走了美国人的工作机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对外投资大幅上升。1990年,美国对外投资大约4000多亿美元,到2015年为5万多亿美元。在对外不断增加投资的同时,美国完成了对全球产业分工的调整,将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的广大劳动者从来不曾到美国去“抢”美国人的工作机会,但是资本对于劳动力成本的敏感导致一些美国企业到中国投资设厂生产。此外,中国13亿人口的大市场、中国前些年对企业环保要求相对较低等种种因素,都对游走在制造业领域的美国资本构成吸引力。这并非中国人“抢”来的工作机会,而更应该被理解为美国资本的“逐利”行为。
当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提高后,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一些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转向东南亚、拉美地区劳动力价格更低的国家设厂生产,继续“逐利”驱动的生产转移。记得几年前,在美国的沃尔玛出售的服装鞋帽大多是“中国制造”,但是如今,沃尔玛货架上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远远少于越南、洪都拉斯等其他发展中国家制造的了。
美国资本的另一种逐利行为表现在用机器取代工人。在美国,从工厂到农场,能用机器代替工人的都尽量用机器。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情况下,自动生产、自动组装、自动包装、自动售卖,甚至自动驾驶等等“自动化”机械成为“就业杀手”。
记者曾访问美国西部一个中等规模的农场。耕种面积达6万亩的农场只有四十几个农业工人。这些人所从事的工作不是操纵机器就是修理机器,农业生产从种到收全部实现机械化。比如西红柿,插播西红柿苗用专门的插播机,灌溉使用自动喷灌,而采摘则用一种大型“西红柿采摘机”。在采摘过程中,整株西红柿被连根拔起,在传送带上完成果茎分离、青红筛选,粉碎的茎叶和青西红柿直接撒落还田,成熟的西红柿落入一路跟随的卡车,直接拉到罐头加工厂或生鲜仓库。使用这种“西红柿采摘机”20分钟就能收获25吨西红柿。西红柿从枝头到装罐密封,只经过大约几小时。
所以有人怀疑特朗普的减税、放松企业监管等措施难以达到促使“制造业回流”的效果,因为即使一些企业不去其他国家设厂生产,也不会大量雇佣美国劳工,如果能够使用自动化的生产方式,他们一定会用机器,而不会用工人。
“误读”三
中国是“汇率操纵国”
特朗普曾在竞选期间扬言一上任就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当选后,他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改了口,称“要和中国政府商谈后再决定”。
美国财政部对一个国家是否为“汇率操纵国”有如下三条界定标准:1、对美国贸易顺差是否超过200亿美元(约合美国GDP的0.1%)。2、经常项目盈余占GDP比重是否超过3%。3、是否存在持续、单边干预导致本币升值的行为,如反复净购买外币超过GDP的2%,而且时间超过12个月。
目前中国只有第一条符合,而第二条经常项目盈余占GDP比重仅有2.4%。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同时符合这三个界定标准。因此,除非美国财政部改变界定标准,否则中国不应该被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美国财政部去年10月发布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指出,中国并未操纵汇率以获取公平贸易优势。
当然,这也不能阻止一些人口头给中国贴上“汇率操纵国”的标签,事实上一些人一直在玩这样的“口头游戏”。这会给世界造成“误读”,但难以给中国带来实质伤害。况且,根据美国法律,美国财政部将一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后,若想对该国采取具体惩罚措施,还需国会批准。在此之前,“汇率操纵国”也只是一个标签而已。
在汇率问题上,特朗普同时刁难的还有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也被特朗普指为汇率操纵国,这两国政府也分别提出了反驳。
过去三年来,包括日元、欧元、英镑在内的全球主要货币对美元总体都处于上升趋势,其中人民币对美元已经升值了百分之十几。去年四季度,美元一度走强至14年来的最高点,只是进入2017年以来,随着美元回落,日元、欧元和人民币对美元分别上涨3.5%,1.2%和1%。因此,特朗普想给人民币、日元、欧元贴“汇率操纵国”标签,理由恐怕都难以成立。
由于汇率关系到进出口、国家资产储备、经济稳定,世界各国都希望能够保持相对稳定、于己有利的汇率。通常一个国家面对外汇市场的大幅波动会采取一定措施稳定货币。这一点美国也不例外。
因为美国拥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货币优势,美元作为全球主导型货币,其汇率波动对美国影响很小,对国际市场和其他国家影响很大。美联储加息减息都有可能引发国际商品和金融市场的震荡。
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美国因为拥有货币优势,在这场波及全球、至今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中受伤最轻。而其它国家,包括欧洲国家,却至今仍没有完全走出危机阴影。
有人把美元称作“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通过向市场注入流通货币、发行债券、金融资本向全球投资等等金融手段,美国金融资本利益集团实现了以美元为获利工具,周期性地对其它国家“剪羊毛”。
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已经看到了诸多因为对美元汇率剧烈变化给一个国家造成经济困境的例子,如日本、拉美、欧洲等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汇率操纵国”?
作者:薛颖
网红特朗普蹿红以来一手捧热了很多词汇,其中在经贸领域传唱度最高的词可能非“贸易战”一词莫属。在特朗普的眼里,“贸易战”这个词或许是美国的专属词汇,即发动者只能是美国,而其他国家则只有被动接受的份。不过,特朗普一厢情愿的毛病或许应该改一个改,因为全世界除了日本等少数软柿子以外,大多数国家还是有骨气的。 就在今天,继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痛斥特朗普以来,欧盟也忍无可忍,果断出手! 欧盟议员在周四的一项投票中表示,因为美国不允许部分欧盟国家的公民免签证进入美国,违反了“签证互惠”原则,美国公民应该在今年夏天之前被拒绝免签证进入欧盟。 欧洲议会的表决将给欧盟委员会(欧盟行政部门)施加压力,迫使欧盟委员会执行为期一年的临时措施,暂停美国公民免签证入境欧盟。 欧盟对美国动手并非师出无名,这是因为在此之前,美国拒绝向波兰、克罗地亚、塞浦路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等5国提供免签证待遇,而这5国恰好都是欧盟成员。眼看“小弟”被欺负,作为带头大哥,欧盟肯定要做出回应,不然原本就有分裂可能的欧盟会更加失去向心力! 不过,尽管欧盟做出了向美国开火的姿态,但实际上能不能把大炮的引信点燃可能还有待商榷。这是因为,对欧盟来说,美国客人尽管口碑和素质差,但却是欧盟国家重要的收入来源。 根据2014年的统计,美国人去欧洲旅游的总人数达到近1200万人次,这一数据位列美国人海外出游目的地的首位。 美国民众旅游目的地 1200万人次,保守计算按一个人1000美金消费计算都有120亿美元收入。尽管120亿美元和欧盟地区年10万亿美金级别的GDP相比是大巫见小巫,但考虑到目前很多欧盟国家的经济才刚刚有起色,所以即使麻雀再小也是难以割舍的肥肉。 反过来说,其实美国可能也怕和欧洲在相关事件上的斗争继续升温,因为美国的旅游产业一样指望欧洲人。以人数来说,刨去地位位置的因素(不算加拿大和墨西哥),欧盟包括英国赴美国旅游的人数占到全部到美国旅游人数的绝对多数: 赴美国旅游前几名的国家中,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2015年合计1100万以上人次; 所以无论美国还是欧盟考虑到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产业解决的就业问题未来想必都会尽可能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升级。 然而,除了旅游产业以外,在其他领域,美国和欧盟相互之间或许就不会这么客气了。这主要因为,一来,无论美国还是欧盟旅游产业都不是核心支柱产业,所以旅游产业的作用不像其他领域比如制造业和服务业涉及核心利益;二来,欧盟和美国的旅游产业实际上并没有直接强烈的竞争关系,因为所谓风土人情、自然景观都是各具特色,天赋异禀,无所谓同质化竞争和可替代性; 下面就列举几个特朗普挑起的贸易战主战场: 从特朗普上任以来就一直在叫嚣要对外国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以给美国企业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本周在国会的演讲中,特朗普又继续鼓吹这一说法,他说: “我们必须为美国企业和工人们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领域。目前,当我们把产品运出美国,很多其他国家都让我们支付高昂的关税和其他税费——但是,当外国企业把他们的产品运到美国,我们几乎没对他们收钱。” 不过,特朗普吵吵了许久,但是一直没拿出什么实质性的方案来。目前仅有的一个方案是美国众议院议长Paul Ryan提出的边境调节税方案:该税要求将对美国的进口商品征收20%的税,但同时给予出口商品免税。 此前大家总觉得特朗普的关税似乎针对中国,但认为实际上特朗普的关税计划对欧盟的影响可能最大。原因很简单,我们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以美国本土不生产或者生产起来不经济的中低端产品为主,比如衣服、玩具等等。 由于这些产品本身的价值不高,因而如果因为征收关税导致相关产品提高20%的价格,那么美国民众的体验可能很变得很差,这将导致民众对执政者强烈的反弹。这么一来,美国对来自中国的很多产品很可能最终不会征收高额的关税,或者采取一种灵活变通的方式来调节,满足国内的生活必需品消费需求。 而欧洲就不一样了,美欧双方在中高端产品的重合率高,竞争性强,因此美国多加20%的关税会直接导致欧洲来得商品竞争力直线下降,从而给美国同类产品和企业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力。所以一旦,美国开打关税大战,欧洲势必跟进予以反击! 特朗普的汇率情节和关税情节异曲同工,而且道理也类似,都是希望从成本下手提高美国的竞争力。 不过汇率方面很特殊的一点是并不能直接通过自身的政策来改变,而是常常看别人脸色。比如说,美元和欧元的对比,除了美国自身的汇率政策以外,还需要欧盟“配合”才能达成目的。 目前的情况是,美国经济相对欧洲复苏的更快,通胀也上升的更高,为了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进一步走高,美联储不得不加快加息的脚步。而同期,欧洲方面的情况是慢美国大半拍,也就是说欧洲的经济状况仅仅能够满足货币政策从宽松调整到中性,想要跟随加息还为时尚早。 欧洲根据自身的情况出发,美国就不爽了。特朗普觉得在德国主导下欧盟故意和自己对着干,明知美元加息,竟然还不意思意思。 觉得汇率这事其实无解,各国都是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制定货币政策,谁也不可能为了别国的竞争力提高而牺牲自己;况且美国的金融霸权其实就反应在美元上,美元如果长期走软那么实际上等于自动放弃了美元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所以,汇率战讲道理恐怕没什么卵用(美国自己最不讲道理),只能是大家耍耍嘴上功夫。 在看来未来企业税大战可能是最有看头的一块战场。这么说是因为企业税是每个国家可以自主决定的,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以特朗普的性格,关税、汇率问题还有的考虑,企业税自己能做主绝对首先开刀。目前根据已有的消息来看,特朗普打算把企业税从35%降低到15%。15%这个水平绝对在全球绝对是具有吸引力的,尤其对于为了欧洲低廉的企业税而有意在爱尔兰等地设置空壳公司以避税的IT巨头们,比如苹果、谷歌、Facebook等等。 矛盾来了! 我们之前好像没听说过国际巨头到中国来避税吧,所以特朗普降低企业税真正影响的还是欧洲。 特朗普试图通过降低企业税让海外企业回流到美国的行为自然会引起目前“占有”这些企业的欧洲人不满,所以为了把企业留在欧洲,欧洲国家给以反击是很肯定的。 目前已知的,有明确的信号或已经降低企业税的欧洲国家有: 法国:法国独立的总统候选人马克龙经济计划包括企业税降至25%。(勒庞的竞选政策也有类似的打算); 英国:去年11月,内阁已宣称,至2020年将企业税下调至17%。(此前,媒体预计英国政府会将企业税降至低于15%,为全球20个最大经济体中最低,减税力度和速度均超预期。) 匈牙利:2017年,匈牙利的公司税制改革之后,大型公司税率为10%,中小公司税率为9%。 此外,意大利、荷兰等众多国家都有意向要降低企业税。 不过想问,降低企业税真的能帮助国家经济复苏吗? 有一个理论叫拉弗曲线。说的是税率和税收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税率的征收不能过高,也不宜过低。税率过高会降低企业的盈利,抑制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最终导致政府税收收入降低,没有余力支持国家的发展建设;而税率过低,尽管企业盈利上升了,但是企业并不会把超额剩余价值全部拿出来进行投资,政府的税收也会降低,这样综合作用反而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副作用。(这还不算税收产生的所谓鞭策作用,就不再展开了) 拉弗曲线 所以,觉得,欧美竞选降低企业税率的时候可能要看一看最终的效果能不能如常所愿。如果不能,再想把税加回来或许就不那么容易了。 最后,想说,贸易战打不打可能我们仍需观察,因为一旦开锣,势必牵连甚广,所以特朗普就算再想扣动扳机,他的阁员和幕僚也得替他斟酌再斟酌。不过话分两说如果美国真的动刀子了,欧洲各国绝对不会因为忌惮美国就服软,因为在经济利益面前,亲兄弟明尚且算账,何况欧美之间从来不是铁板一块,兄弟阋墙久矣! 来源:暴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