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过去没有多好,如今也没多糟!(每位银行人必读)

2015-12-04 22:33 517

u=2702358156,226576367&fm=11&gp=0.jpg

作者:岩源

来源:华信岩 (China_Rural_Finance)财金阅读(goldread365 )编辑


这个世界变幻得太快


两年前,说起银行过苦日子,许多人都不会相信,一年前,要说银行迎来寒冬,很多人仍会半信半疑。今年,仅仅是改革的几次寒流,已经让银行早早入冬了。


十几年的好年成,银行已经习惯了大跃进式的增长,最保守的银行也是10%左右的年增速。无论多高的指标,季末年末都会差不多完成,银行人慢慢开始享受“战天斗地”的豪情,渐渐地觉得自己已经无所不能,在一个顺景的时代,想不做个英雄都难。


今天的银行业,就像窗外的世界,看起来很美,却寒意飕飕。冬天的感受,取决于你是在温室里,还是在温室外。


银行的失落,主要是优越感的缺失。不管是不是承认,银行体制里的人,过去一直会认为自己从事着一项崇高的职业。这种自信,一是源于银行在经济链条中的超然地位,二是因为有着一份别人羡慕的薪资。当银行在“被改革”的浪潮中被推到风头浪尖时,面对的却是民众的愤怒和不满,这深深地挫伤了银行的自尊,这种认知上的差异,放大了银行入冬的寒意。


银行资产的负增长,存款的下降,不良的增长,营业收入的减少,以及员工降薪,增加了银行的恐慌。焦虑的银行家们开始跳槽,多数的银行人开始过紧日子,仿佛银行一夜间“糟透了”,如同往日的“好得很”,其实这是一种幻觉。


过去的银行没有多好,如今的银行也没有多糟。


以前的银行在温室里,乃不知有四季。稳吃利差,坐开规模的快车奔跑。今天,政府只是拿掉了温室的罩子,仅仅是放开了利率,放开了部分市场,你就说冷的要死,要说怪,只能怪你弱不禁风。


现在的天,还冻不死银行,连经营最差的银行也还有肉吃。这不是一个竞争充分的行业,没有自然的生老病死,拿个牌照就有饭吃,你比许多行业好很多。


这么一说,似乎颠覆了前面所说的银行入冬的观点了,其实不然。银行是入冬了,只是这冬天是一个“势”。


银行的冬天之势,主要在于既有的盈利模式难以为继,过去的独有业务会越来越少,你会越来越脱媒;总之,你熟悉的少了,你固有的正在改变。势是巨大的危机。


说银行的冬天还不实,主要是银行现在仍然有可观的利润,还有存款和支付主渠道的保护,还有着占金融行业总资产90%的绝对规模优势。


撩去浮云,对银行冬天的正解应该是,过冬是一个理念,你不改变,就是冬天,如果持续今年的颓势,你就会慢慢的冻伤;你在改变,冬天就是积蓄力量的跳板,明年就是你的春天。


银行的转型将是这个社会令人敬畏的改变。


从银行跳槽去证券保险和互联网金融的职场人士也许不会想到,银行转型可能危及你新的饭碗。


银行创新,会全面进军证券保险业,实质性推进混业经营,依据渠道优势,再裹挟资本的力量,往日的合作伙伴会成为银行的对手,那样的话,紧接着就该证券、保险等行业入冬了。


互联网金融和银行的竞争不是零和游戏,一旦银行拥有了互联网金融的机制,互联网金融的相对优势就会变小,博弈的结果应该是银行和互联网合作迎来共赢。


银行拥有令人畏惧的力量。银行开建网上商城,冲击的不仅是阿里和京东,甚至可能是整个零售业。


假定每一个银行都变成了P2P和众筹平台,这个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许多问题让人不敢想。


银行的业务细分,会出现许许多多的子公司和合营公司,银行会通过“债转股”进入相关的行业,那时,“银行系”会不会成为新的寡头?


所以,一些人担心的不是银行不改变会死掉,而是怕银行裂变的太快,让别人死掉。


银行业从“黄金十年”到“再也不能躺着挣赚钱”


回溯银行的好日子,业界有人把2003到2013年称为银行业的十年黄金期,这是一个相对客观和科学的判断。


2003 - 2013的“黄金十年”


2003- 2013年的十年,是中国银行业历史上的辉煌十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从27.7万亿元提升至151.4万亿元,十年增长了4.5倍;利润从322.8亿元增长至1.74万亿元,飙升为十年前的54倍,盈利能力已经跻身国际银行业一流水平。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贷款率从17.9%降至1.0%;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从-2.98%提升至12.19%,资产质量和资本充足率都显著改善。


按照资本实力排名,我国进入世界前1000位的银行从2003年15家增加到2013年的96家,全球前10大银行,中国独占四席。这就是变革的力量。


在国有大行上市重生之后,股份制银行以及城商行相继进入上市的阵营,目前登陆A股的上市银行共计16家,实现H股上市的城商行、农商行共计5家。


两年的变幻,风光不再


过去十年,银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享受到中国经济入世、经济改革和人口等多重红利,加上股改上市,内部经营机制也焕发了活力。


十年里,存贷款利率管制虽有所放松,但银行仍可以坐吃固定利差,只要不断做大规模,盈利就能同步增长,银行经营是以规模为导向的。所以,银行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是搭上了经济发展的便车。在经济景气时,银行的发展模式创新动力不足,每家银行都希望通过规模的扩张做大当下利润的蛋糕,对业界的变革不愿意多想,更不愿意多做。即便是叫喊多年的增加非利息收入也成为银行依靠优势地位搭车收费的由头,成为监管部门收费整治的对象。


银行是国家信贷计划的执行者,也是资金投放的主导者,而且国家队一直是主渠道的角色,在资金资源的配置上,银行一度有着很大的话语权,企业资金的多与寡,成本的高与低,银行说了算。这种权利是银行业的垄断形成的。所以,早几年,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说”。


这只是表象。在银行大把大把挣钱的同时,监管当局已经开始未雨绸缪了。


一是实行严苛的资本监管。根据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必须达到10.5%,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8.5%。这是对银行可能出现风险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做多大的业务,必须有多大的本钱,绝不可以“空手套白狼”。充足的资本,是客户利益的重要保障。因为有着资本充足率、资金来源约束和风险管理约束,这就决定了银行不可能再像以往那样进行盲目的规模扩张。


二是充足的风险拨备。按照监管要求,银行要有充足的坏账准备,俗称拨备。拨备覆盖范围,既包括信贷资产,也包括非信贷资产。201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余额为21662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35亿元;拨备覆盖率为198.39%,较上季末下降13.59个百分点;贷款拨备率为2.98%,较上季末上升0.02个百分点。


三是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首先放开的是贷款利率,而后放开存款利率,先是在一定浮动区间里放开,而后是不设区间完全放开。2015年10月24日,央行在下调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同时,放开了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这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资金在理论上实现了完全自主定价,银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受到重大挑战。


四是不断放开市场准入。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银行机构向社会资本开放,民资可以办银行,村镇银行也开始遍地开花,银行牌照不再稀缺;一方面银行业务向非银行机构开放,小额贷款、消费贷款、互联网金融公司纷纷成立,P2P、众筹等多种融资、网络支付业务也相继放开。


五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2015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存款保险条例》,决定自2015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这五招棋,步步为营。先解决银行的产权问题,不断充实资金实力,增加净资产,把业务规模和资本实力挂钩,勒住非理性扩张的笼头;其次是增加风险拨备,通过大量的储备,夯实以丰补歉的基础;三是打破垄断,把传统的银行业务向非银行机构开放,同时增加金融供给,连银行牌照也放开,鼓励互联网金融搅局;四是放松利率管制,同时频频降息,让你的利差越来越薄,资金价格完全市场化;五是釜底抽薪,通过存款保险把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切割,除了商业化保险手段之外,政府不再兜底,给银行开出了“准死证”。


仅仅两年,利率市场化,互联网金融合法化,尤其是2015年来连续五次降息,加上2014年末非对称降息,银行利息收入大幅降低。与此同时,银行负债端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存款正在迅速分流,成本加速抬升,利差进一步收窄。


2015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当年累计实现净利润8715亿元,与去年同期持平。2015年二季度商业银行平均资产利润率为1.23%,同比下降0.15个百分点;平均资本利润率17.26%,同比下降3.4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下同)不良贷款余额10919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094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50%,较上季末上升0.11个百分点。


三季度的数据更不乐观。四大国有控股银行净利润增幅都跌破了1%,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净利润增速分别为0.65%、0.57%、0.79%、0.73%。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农行的不良率甚至达到2.02%,其他三家也在1.43%-1.45%之间。

截至2015年9月末,16家上市银行有15家不良贷款率上升,不良贷款余额9080亿元,较年初新增2048亿元,猛增近三成。


分地区看,浙江、广东、山东三省的不良贷款规模,则已突破千亿元大关,山东、江西、浙江、宁波四个省市,银行不良率均已突破2%。河北、广东、山东、陕西、重庆、厦门等地区银行业净利润都出现负增长。


不过,监管部门最新压力测试的结果表明,中国银行业整体不良率在3%以内仍然是安全的。银行业近年来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厚实的家底,具备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令人担忧的是银行业衰变的趋势。


改变,带着我们一路向前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元年,各种新型金融机构迅速崛起。从2013年起,央行也加大了利率市场化的步伐,到2013年7月,已经基本完成了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此后央行的几次利率调整已经让银行招架不住。银行的存款一部分向互联网金融转移,一部分转化为银行理财,留在银行的存款也随着利率的放开而水涨船高,银行存款成本的不断抬升,直接吞噬了银行依靠利差赚取的利润,银行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躺着挣钱。


不巧的是,中国深化金融改革的进程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增长方式的变革叠加在一起,经济周期的波动也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资产质量和收益,实体经济的不景气,GDP增幅的放缓,经济转型的阵痛,让银行的日子更加艰难。


离开了熟悉的吃利差模式和业务的垄断优势之后,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是最容易受伤的。两年前,还有那么多的银行家对互联网金融不屑一顾,对经济转型无动于衷,一个时期,甚至还陶醉在往昔的辉煌岁月中,他们也许想到了改变,只是没有想到改变会如此剧烈。他们不知道,这一切改变,在2013年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


仅仅是失去了固定利差的保护,银行一下子就步履蹒跚。银行一定会感叹,这个世道变幻得太快。


蝶变静悄悄


当一些银行深陷舆论漩涡的时候,更多的银行选择了低调的转型。


按当下主流的观点来看,银行转型的主要路径就是大资管、轻金融、混业经营和与新机构的广泛合作。银行转型的本质还是创新。


不妨看一下,银行近些年都在忙些什么。


从理财和同业说起


最早应该从银行的网点转型说起。网点转型的主要亮点是把网点的功能定位由交易结算型转变为营销服务型,这是银行市场化的重要一步。也是银行主动调整业务结构的重要一步。


增强网点的营销职能,前提是银行有较为丰富的产品体系。产品体系的丰富历程中,理财产品的出现是一个跨越。


理财产品作为一种新的业务出现,首先是观念的转变。因为理财产品会分流银行的存款,这对长年以来坚持“存款立行”的银行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意味着银行不仅仅注重存款,也更加注重收入。因为理财产品银行可以收取比较可观的手续费,而且银行会通过理财产品的“接龙”套牢客户,也会通过一些技巧把客户资金在理财和存款之间进行转换。


理财产品的另一突破是为客户筹集资金的形式多样化,使贷款客户可以在银行得到一揽子的金融服务,银行投行化的特征越来越明显。


按照投行化的思路,银行的理财产品及其创新也越来越规范。


最早的银行理财产品其实是一种变相的高息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募集来的资金,放在一个资金池,各个产品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风险难以把控,经常会有腾挪现象,一旦出现风险,客户的权益就缺少应有的保障。虽然初期有银行刚性兑付的保障,但明显有违监管部门“理财产品”设计的初衷,也不利于客户的风险教育。


所以,监管部门要求银行的理财产品必须专营。银行的理财事业部或准事业部由此而生。因为体制的变化,银行的理财经营越来越规范化,也成为银行业新的竞争点。


与此相伴的还有同业往来业务。其实同业业务最初是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后来才有套利的冲动,还有就是银行间互存,意在做大资产,这样银行会比较好看。但是因为银行不光是看资产总量,也要看资产利润率等指标。因为有资产回报率的压力,所以银行同业业务创新很快。


银行同业业务也一度无序竞争,有的银行甚至四级机构都在做同业业务,内部也在做交易,监管部门后来明令同业业务上收,只能法人机构做,由此衍生了同业业务事业部,多数银行称为金融市场部。


同业的业务不局限于资金的往来,也有资产的买卖,还有周期性的代持,业务种类不断丰富,主要动因一是套利,二是规避监管,三是解决流动性困难,也就是提高头寸管理水平,本质是增强资产配置的灵活性。同业业务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资金掮客,中介在银行间也开始活跃。


理财和同业业务的发展,带来银行的两个变化:


一是银行对资金的争夺不再局限于存款的形式,银行会以“为客户着想,替客户增收”的面目出现,主动将一部分中长期存款转化为理财产品,改变负债形态;二是银行间市场越来越发达,银行间出现明显的“职能分工”,银行间资金呈阶梯型的流动形态,一些银行资金低成本进来,加价出售,追求安全性;有的银行,资金高进高出,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盈利模式开始分化。


渠道和牌照


从银行的自身变化来看,渠道的革新也走出了重要一步。也就是各家银行都在竞相推出的直销银行,直销银行作为一种新的服务形态,因为观念、习惯和产品的限制,目前主要还是面向特定的人群。


对传统银行网点作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逐步分化,有的银行在收缩物理网点,有的银行则在大力发展社区型网点。在网点的建设上,逐步开始出现差异化。


但总体上来看,银行的渠道优势依然在强化,在突破了传统物理网点的局限之后,银行的渠道呈现线上与线下、有人机构和无人网点、自助机具ATM、VTM、POS等有形与无形的多种渠道组合。


银行的经营牌照也在不断突破。据统计,自2015年6月11日监管部门对私募基金业务开闸后,已有10家银行依次获得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今年6月11日光大银行资产管理部登记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8月平安银行、浙商银行,9月广西北部湾银行、宁波银行,10月包商银行、南昌银行、民生银行均获得了私募牌照,而11月初又有江苏银行、徽商银行获得牌照。


获批私募牌照后银行可向合格投资者发行私募基金,是商业银行大资管业务的又一突破。从获得牌照的名单看,还是中型银行居多,而且这一趋势还将延续。因为,此前大中型银行已经在混业经营上先迈出了一步。


资料显示,早在2009年,就有8家境内银行投资设立了基金管理公司,4家银行获准成为投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机构,2家商业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此后,商业银行的这种混业趋势有增无减:工商银行收购金盛人寿;平安保险全面收购深圳发展银行,中国人寿参股最大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也参股了广发银行。最具突破意义的事件在于,国开行收购航空证券,并更名为国开证券,获得了商业银行梦寐以求的证券牌照。


此外,从投资控股关系上看,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有所突破,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这些机构在境内收购了保险公司,在境外则搭建了投行平台。还有一些金融控股集团,如光大集团、中信集团、招商局集团以及平安集团,已经基本拿到了银行全牌照。


银行对混业的追求更多的是来自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所带来的利差收入越来越难以为继。这时候,银行必然会追求新的盈利渠道。在体制内,会通过设立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实现传统业务的高附加值转换,在体制外,会通过和证券、保险、信托的融合增加收入渠道。


势变和顺变


面对互联网金融的逼人攻势,一些银行也选择了顺势而为,如中信银行和百度正在酝酿的“百信银行”就是传统银行业和互联网的强强联合。个人觉得,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局,应该比互联网金融、传统银行业各自单兵突击要好一些。


随着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加,银行“债转股”的呼声又起,所谓“债转股”就是把一部分银行贷款转换为企业股份,好处是可以降低企业付息成本,又可以避免银行出现大量的坏账,障碍主要来自对银行投资限制的监管规定。


银行业内部也出现了弯道超车的案例。今年上半年,在整个银行业营业收入增幅明显趋缓的情况下,招商银行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41亿元,在其资产负债规模增幅放缓的情况下,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23.59%。招商银行资产负债规模仅相当于交通银行70%左右,营业收入却比交通银行多74亿元(交通银行为967亿元)。这是我国银行业首个中型银行在资产规模明显较小的情况下,营业收入超越大型银行的案例。究其缘由,就是招商银行议价能力强、收入来源广,盈利模式已经发生重大变化。


还有一个亮点就是银行业玩起了跨界,许多银行都建立了自己的网上商城,工商银行的“融E购”今年上半年的收入已经累计达到2044亿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将达到4500亿元人民币,而京东商城去年全年的销售收入是2600亿元,阿里巴巴旗下的天猫去年的销售收入也不过7630亿元,可见工商银行的网商确实表现不俗。


蝶变的喜忧


如此看来,银行这些年并没有闲着,在看清不能躺着吃利差的趋势之后,很多银行已经开始抢肉吃。


银行的蝶变,在于不再依赖于单一的吃利差盈利模式,不再单一地追求业务规模。


从对客户资金的视角来看,过去银行可能习惯于吸收存款,把客户的钱变成自己的负债,然后加价以贷款的形式放出去,赚取差价。现在,这种差价不可持续。银行遇到客户资金,第一个想法是怎么通过客户的钱去赚钱。


如果客户同意低利率的存款,银行自然欢迎。如果客户追求较高的回报,银行会动员客户购买理财产品,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银行还会推荐保险或者基金产品,银行追求的是和客户达成交易,挣取交易费,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希望把客户的钱变成自己的钱(吸收存款)。这是银行资金来源的变化。


银行的资金运用也不再依赖于贷款这种形式,甚至已有的贷款银行还希望出售或者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变现。这是因为贷款既要占用较高的资本,又要承担较大的风险。对于银行有较高议价能力的个人贷款、消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则开始转向银行子公司,由消费信贷、汽车信贷、小额贷款等专业公司运营。


银行过去名为“中介”,实则业务都是“自营”。存款刚性负债,本息需要按期兑付。贷款风险自担,出了问题自己买单。事实上是银行在自己经商,一边进货,一边销售。


现在银行的想法是,能吃差价的继续吃,不能稳吃差价的,那我就撮合成交挣取佣金。大资管、轻资产就是这一逻辑,尽量把风险转嫁,实现自身利益的最优化。


大资管是一家托两头。有资产的我帮你管理,帮你增值,尽量满足你的盈利性要求,自然是收益越高越好。对于求资金的,能贷款给贷款,贷款不合适的做理财组合和结构性融资,能搭桥的搭桥,该注资的注资,目标是帮你筹到钱,自己也挣到钱。自己能放贷款的自己放,自己放不了的银团放,或者消费信贷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融资解决,也可以信托。总之是把客户的钱融出去,给需要钱的找到钱。


轻金融理念是尽量减少资本占用,能不自营的尽量不自营,风险能转嫁就转嫁,能表外解决尽量不转移到表内,能杠杆撬动的就优先运用杠杆。


银行做中介,风险自然最小。但也有一个潜在的忧虑,银行讨好投资者的举动可能会变相抬高资金成本,影响成交价格,这会对实体经济不利。因为投资的收益最终还是来自于实体经济。


银行内部的变革也会加剧,一些银行会变成低层次的揽储者,为风险管理水平高的银行提供资金来源;一些银行会变成风险和暴利的角逐者,享受高风险高收益的乐趣;更多的银行会形成行业内细分,批发、零售业务会各自专营,传统业务和新业务也会分类运营,许多新型的业务机构会以银行子公司、合营公司的形式出现。总之,将来的银行会越来越不像银行。


银行将来可能是大商场,可能是快餐店,也可能是菜市场;可能是咖啡店,可能是农庄,也可能是售楼处、房产中介或者汽车4S店。你不要以为这不可能,既然网上商城已经向银行开放,建立金融一体化物业的日子还会远吗?



0
标签: 银行 多好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工商银行与上海黄金交易所深化战略合作

2024-03-01 14:06
229070

潘功胜:人民银行将支持上海打造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

2024-03-01 14:06
226089

交通银行深圳分行落地南山区“信易贷”平台首笔授信业务

2024-02-28 13:57
192077

不得计入一般性存款!2万亿银行理财“套壳”保险资管协议存款或生变

2024-02-28 13:51
183917

中国银行原副行长、CTB50主席张燕玲:金融科技共享产生的效益、效果无法估量

2024-02-27 13:18
187384

中央金融委员会办公室、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建立健全科学稳健的金融调控体系,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2024-02-22 13:45
18582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