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0亿给付洪峰将至 “野蛮银保”后遗症发作

赵铃 卢晓平 |2013-04-18 17:35451

对于整个人身险行业来说,这意味着至少要腾挪2300亿的现金流,以备满期给付。再由各保监局加固风险排查网,对辖内各人身保险机构的退保和满期给付风险做“细致排查”,摸清高风险的机构、产品、渠道和地区等情况。

  过去伴随股市牛市“野蛮生长”的银保业务,如今正饱尝后遗症的苦果。

  近日,一份内部文件由保监会紧急下发至地方保监局及人身险公司。保监会在该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险企应对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销售的产品进行认真梳理排查,并分析2013年发生满期给付及退保风险。

  预警已然拉响。今年是人身险(寿险、健康险、养老险)满期给付的高峰年,仅2008年热卖的银保5年期产品,就有约2300亿元面临满期给付。雪上加霜的是,由于近几年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低于5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人身险行业亦面临着不小的退保压力。

  保险公司无不严阵以待,使出浑身解数祭出“解压术”。尽管如此,个别险企仍可能面临现金流不足的风险。与此同时,应急处理能力亦备受考验。

  给付“洪峰”出现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过去整个保险业“短、平、快”扩张背后所暴露出的后遗症风险。用国内某保险巨头高管的话来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祸因

  2008年的保费狂飙

  数据显示,2008年保费落袋约3500亿元,占当年人身险保费总盘子近一半份额,较2007年同比激增110%左右

  对于近两年陷入销售“寒冬”的人身险行业而言,2008年的保费狂飙时代,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2008年,整个人身险行业的原保费收入高达7338亿元,同比大增48%。而缔造当年行业保费暴增神话的,便是“急速快跑”的银保产品。

  本报记者从相关渠道拿到的一份细分数据显示,2008年保费落袋约3500亿元,占当年人身险保费总盘子近一半份额,较2007年同比激增110%左右。

  银保是银行保险的简称,直白地说,就是“保险出产品、银行(或邮储)借柜台”,保险公司借助银行柜台提高保单销售量,银行从中收取保费佣金。

  为了迎合银行客户的特点需求,绝大多数寿险公司彼时主打短期(3至5年期)储蓄替代型趸缴(一次性缴付)投资类保险产品,且多数是分红型险种。这类产品保障成分低、期限短,极易被拿来与银行储蓄相对比。

  但在银行工作人员看来,这些“保险”含金量极低的产品,恰恰是他们推销产品时的“卖点”。

  作为亲历者,某中资寿险公司高管描述了银保产品当时火爆的场景。“我们仅一个分公司,银保保费日均能上几百万。单家保险公司甚至仅靠一款银保产品,每月收进保费数以亿元计。”

  2008年的银保狂飙,有其当时的“天时地利”。一是银行在货币、信贷政策紧缩下,大力发展银保等中间业务,推动力度大大超过往年;二是很多新、小保险公司在业务发展中实施银保先行策略,快速拉升保费规模,而大公司为了维持市场份额,只好顺势跟风。

  2007年的那把牛市,成了另一个重要助推器。

  为行内人所熟知的是,分红险的分红特性有一定的滞后性。分红水平的公布通常具有数月的滞后期,如2011年的分红情况会在2012年公布。具体分红多少,则取决于保险公司上一年度实际投资水平。

  绝大多数保险公司在2007年的股市上赚得盆满钵满。那些在投资上长袖善舞的保险巨头,甚至斩获了10%以上的投资收益率。这无疑增加了他们在2008年的分红信心,又是高分红又是特别红利,出手相当“阔绰”。当然,消费者也很买账,在上年高分红的吸引下,马上又掏出真金白银,蜂拥购入这些披着保险外衣、含“保”量却极低的银保产品。

  可以说,多因素推动了2008年银保业务的风光放量。那一年,整个人身险行业都沉浸在规模膨胀、信心膨胀的喜悦中。

  症结

  2300亿现金流高压

  2012年整个人身险行业实现经营性现金流3600亿,相较2010 年峰值累计下降超过40%。而到2013年,整个行业现金流形势较为严峻,满期给付和退保给行业带来较大压力

  银保保费的快速膨胀,表面看是保险行业的累累硕果,倒不如说是套在保险公司脖子上的一根绳子——风光时浑然不觉,关键时则有致命影响。

  最近,多家寿险公司召开全国视频会议,一个重要精神被紧急传达至地市分支机构。“2013年公司将迎来5年期银保产品给付高峰,各分公司必须严阵以待。”

  这绝非孤案。据本报记者调研了解,于2008年落袋的约3500亿银保总保费中,大约有60%至80%都是5年期趸交分红险产品。来自监管部门的详细统计数据则显示,规模高达约2300亿的银保五年期产品,将于2013年集中到期给付。

  对于整个人身险行业来说,这意味着至少要腾挪2300亿的现金流,以备满期给付。

  “更令我们头疼的,是未满期客户的退保隐患。”某大型寿险公司人士担忧不已。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

  每年的4月至8月,通常是分红险上年红利分配方案集中出炉期。然而,2012年保险投资业绩差强人意,全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仅有3.39%。

  雪上加霜的是,以往的“存粮”(分红特别储备)早已耗尽。这意味着,今年分红险分红率顺势下调将是大概率事件。

  下调导致的结果是,分红险分红收益PK不过五年期定期存款。有寿险公司内部预测,根据2012年保险公司整体投资收益情况,预计2013年分红险分红水平大致在3%至4%之间。

  “要知道,当年这些短期分红险产品,是被视为储蓄替代型产品销售出去的。客户拿到的实际收益和存款相比,如果差距太大,可能引致未满期退保。”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将进一步加大经营性现金流的压力。

  中金一份研究报告预测,2012年整个人身险行业实现经营性现金流3600亿,相较2010 年峰值累计下降超过40%。而到2013年,整个行业现金流形势也较为严峻。

  新华保险董事长康典也承认,满期给付和退保给行业带来压力比较大。“这种压力事实上是行业早期增长留下的一些课,现在要把这些课补上。”

  一般来说,到期产品给付资金靠的是当年新进账保费。如果当年新单保费可观,那么,给付压力自然不大。若放在保费高增速的前几年,到期给付绝不是一个太让人头疼的问题。

  然而,眼下正值寿险业转型,新单保费增速仍在谷底徘徊,回暖迹象依旧不明。屋漏偏逢连夜雨,千亿给付高峰及退保隐患,让处于销售寒冬中的众保险大佬们“愁云惨淡万里凝”。

  现金流承受高压的同时,应急处理能力同样备受考验。“这涉及退保应急处理、与银行协调给付配合等。”沪上一位寿险高管直言不讳。

  诊治

  一份通知拉响警报

  此次排查范围是:各人身保险公司对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销售的产品认真进行梳理排查。此外,通知还要求排查高风险的满期产品

  2300亿元给付洪峰“大考”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过去整个保险业“短、平、快”扩张背后所暴露出的风险。监管部门在不遗余力力促行业转型的同时,亦开始部署了一张风险排查网。

  近期,一份《关于做好2013年退保风险和满期给付风险排查工作的通知》悄然下发至各地保监局及各人身险公司。多家公司随即召开紧急会议,将通知精神传达至地方分支机构。

  监管预警开始拉响。从本报获悉的通知内容来看,此次排查范围是:各人身保险公司对近年来特别是2008年以来销售的产品认真进行梳理排查,从产品设计、销售渠道、销售策略、客户群体及保单收益等角度分析2013年发生大规模集中退保及满期给付的风险。

  同时,再由各保监局加固风险排查网,对辖内各人身保险机构的退保和满期给付风险做“细致排查”,摸清高风险的机构、产品、渠道和地区等情况。

  “根据监管精神,我们已经在测算满期给付规模和分布。主要是根据公司存量业务的产品期限、业务规模、销售时间段等测算未来三年的满期给付金额,判断未来给付高峰。测算主要分渠道、分险种、分产品、分地市,其中银邮代理渠道细化至具体网点。”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人私下告诉记者。

  此外,通知还要求排查高风险的满期产品。上述负责人透露,即在掌握满期给付的整体规模和具体分布的基础上,评估保单到期收益,据此筛查高风险的满期产品。

  筛查之后,对满期金低于或略高于累计保费的期交保单,以及保单收益明显低于客户预期等高风险满期产品,采取与退保风险排查类似的方法,排查销售过程是否存在误导行为,并预估风险大小。

  风险排查只是第一步。知情人士透露称,根据排查结果,各保监局及各人身险公司下一步将制定相应的风险防范化解方案。“对于正常的满期给付,将按测算结果做好资金准备;对于保单满期收益低的高风险产品,根据排查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如提前制定咨询话术、准备应急资金、个案灵活处理等。”

  收到通知后的第一时间,地方保监局便马不停蹄地摸底各人身险公司的“接招”能力。一位地方保监局人士告诉记者,他们已经下发文件,要求辖区各人身险公司开展满期给付情况自查工作。

  该监管人士直言,从他们对辖区的排查情况来看,“对于大型保险公司在分红险给付高峰期的应对能力,我们并不担忧。虽然今年整体保费增速并不理想,但大公司新流入的保费足以应对给付高峰。”

  但他直言,需要担心的有两点:一是,给付高峰可能出现时点集中现象,如某个月给付特别集中,这就需要考验保险公司的现金流储备和调拨应急能力;二是,产品低分红可能引发的未满期退保风险。

  据知情人士透露,从监管部门了解下来的情况看,尽管这波银保给付高峰压力不小,但2012年整个人身险行业的保费收入近一万亿,足以应对这波高峰,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极小。

  不过,盘子较小的中小保险公司,仍是此次监管部门重点关注的对象。令监管层担忧的是,一方面,中小险企是否有足够的现金流储备应对给付高峰;另一方面,因为与银行之间的合作关系相对没有那么稳定,一旦有中小保险公司与当年代销分红险的银行网点解除了合作关系,难免会出现银行方面不愿代办给付业务的个案。

  这样一来,保险公司将独自面对大量的集中给付压力,中小险企的网点不足“短板”将暴露无遗。据了解,在监管的督促下,遇到上述情况的中小险企,正在与相关银行进行协调,让后者继续提供给付服务。

  事实上,对于扑面而来的给付洪峰,监管部门早已警觉。保监会已经明确表示,今年监管重任就是“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据多位寿险高管透露,保监会拟制定《人身险非正常集中退保与满期给付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工作指引》,目前正在业内悄征意见。

  自疗

  险企祭出“解压术”

  2012年,一批批人身险公司相继完成增资计划,或伸手向股东要钱,或发行次级债融资。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中部分公司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给付高峰

  监管排查的同时,保险公司也是使出浑身解数祭出“解压术”。

  经历过多次给付高峰潮的保险巨头,已在内部制定了减压的应对策略,有守亦有攻。

  守,即意味着在销售、运营、财务等相关环节之间建立通畅高效的资金给付服务,提高给付资金到账速度;攻,则在保险公司内部被称为“二次开发”,就是巧借分红及推出新产品等方式进行二次营销,以提高满期业务的续保率或转保率,以截留现金流出。

  国寿董事长杨明生表示,今年是中国人寿集中给付高峰的一年,但公司做好了充分准备,没有特别意外,不会发生系统性风险。

  2012年,一批批人身险公司相继完成增资计划,或伸手向股东要钱,或发行次级债融资。据业内人士分析,其中部分公司融资的目的,就是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给付高峰。在过去的几年里,这些公司为了冲规模争份额,一味倚仗银保渠道,规模虽然上去了,业绩含金量却不敢恭维。

  单纯依靠融资,显然是不够的。几乎所有面临给付的人身险公司,都在试图通过“二次开发”来自我减压。

  沪上一家寿险公司相关人士透露称,根据以往几次处理给付高峰的经验,只要老保户不急于用钱,多半都乐意把这部分到期给付金留在保险公司。“但在今年,不利的外部环境,确实增加了续保或转保的难度。”

  对此,一位地方保监局人士建议说,保险公司应该针对满期客户开发适合的新产品,重点发展长期型业务而非短期型业务,以提高满期业务的续保率,并同时在产品开发、续保优惠等方面给予特殊政策。

  在此严峻形势下,一些保险公司或不惜采取“弃收益、保销售”的贴钱战略。即便公司整体投资收益不理想,也要将分红险分红水平维持在一定水平,以此保证产品吸引力,促进新单销售。

  一位投行人士私下告诉记者,从他最近的市场调研来看,有些保险公司可能从净利润、净资本中抽出一定资金用来贴补分红险分红。一家寿险公司精算师坦言,“如果得到股东支持,不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对此,保险公司坦言也有苦衷。一家寿险公司银保部人士说,维持分红险分红水平,通常来说有两种做法。一是动用分红险特别储备金,二是从“死差益”中进行腾挪贴补。然而,由于近年来资本市场的萎靡,几乎所有人身险公司的分红险特别储备金已耗尽,根本没有可用于释放的空间。

  对于不惜贴钱甚至动用净利润、净资本来保销售的做法,多数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并不赞成。“去年已有保险公司这么做了,我们不赞成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做法,对公司业绩来说是一种伤害,对于股东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达华智能扩张路难:投资类金融业务存疑,拟超7亿出售支付牌照

2018-03-13 14:00
2201

五家城商行投资类资产规模大幅增长,看看有没有你家!

2017-04-23 22:27
9007

16家银行投资类资产真相:中小银行拼命加码

2016-04-20 14:10
832

100本值得收藏的投资类书

2014-05-02 11:06
2101

黄金仍具有保值功能 建议选择投资类金条

2013-06-06 17:56
1015

证券投资类产品发行升温 光大银行独占九成份额

2012-04-26 00:36
1530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