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式平衡:金融创新与审慎监管之“度”
“亚洲的金融监管不能照搬美国经验,”张红力继续说,亚洲金融业与西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因此需要设计出更合适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监管体系。张红力说,长远来看,如果不考虑适合自身情况的金融监管体系,实体经济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必须个性化定制适合国情的金融监管。
在不同于欧美市场发展阶段下,亚洲金融业的创新、监管与合作如何平衡?
“金融创新如同高速公路开车,关键在度。”中国投资公司监事长金立群昨天在印度孟买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金融合作会议”上表示,亚洲须谨防过度监管,金融创新则仍是亚洲金融业努力的方向。
在不少与会专家看来,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亚洲金融创新仍然不足,金融监管不能过度且需要适合亚洲各国自身发展状况;同时,亚洲区域金融合作应该在立足风险防范的同时,更加注重为实体经济服务。
创新与监管
金立群说,和监管不足一样,过度监管也是全球经济复苏面临的最大风险,并将对中印等新兴经济体造成很大影响。在他看来,过度监管如同过度税收,其影响是破坏性的,金融行业对过度监管十分敏感,因此这种情况会提高成本,驱使企业“用脚投票”,进入监管缺失的领域。金立群认为,中国金融体系必须提高效率,适应实体经济对融资的需求,比如降低中小银行准入门槛,以更好地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则表示,在金融创新方面,亚洲经济增长迅速,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基础设施融资、中小企业融资、资本市场进一步结构化发展等都有发展需求,但亚洲金融体系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银行能够提供的服务相对有限,亚洲应该首先平衡实体经济对银行的需求以及银行供应之间的关系。
“亚洲的金融监管不能照搬美国经验,”张红力继续说,亚洲金融业与西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因此需要设计出更合适亚洲新兴经济体的监管体系。他以中国为例,银行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93%,证券保险等其他资产仅占7%,而在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占金融资产比例高达70%,因此需要不同的监管结构。
张红力说,长远来看,如果不考虑适合自身情况的金融监管体系,实体经济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必须个性化定制适合国情的金融监管。
“在亚洲地区国家,资本市场关键在于要全面配套创新,不能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否则会造成诸多问题,比如监管套利,就是市场参与者会利用这种套利空间。”CICI证券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Anup Bagchi则指出,而作为监管机构,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反馈,并随之进行修正。
经济:最糟糕时候已经过去
谈及亚洲金融合作,中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微博)表示,一是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亚洲各国在项目以及各自经济增长点方面有合作空间和潜力;各地区资金运用结构不同,因此可将资金在不同经济体之间调剂,在互利原则上进行金融融资合作。
其次,亚洲各经济体的基础设施发展是现实需要的,基础设施发展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的特点,且有特定专业知识,政府—私营部门合作项目(PPP)机制的运用有客观空间;同时,基础设施合作不限于亚洲国家,也可将欧洲国家和美国等纳入其中。
“三则是要继续促进亚洲地区货币互换,扩大规模。”贾康说。此外,他还坦言,欧元危机持续发酵的今天,再谈亚元似乎不合时宜,但如果将眼光放远一点,30年、50年乃至更长的时期内,亚元梦想不应轻易放弃。
美银美林印度经济学家Indranil Sengupta则说,最糟糕的经济局面已经过去,2013年将会是漫长下行周期终点之后的“起点”。到2014年,所有亚洲主要经济体都将强劲复苏。他预计,明年中国经济增速达8%,到2014年保持在7.5%~8%。“未来24个月内,人们可以看到整个下行周期的调转。”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