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称药品调价倒逼药企转型升级
新一轮药品调价幅度虽然符合市场预期,但医药板块业绩变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在看清医药分开、医保控费等政策走向的前提下,加快研发并抢占市场先机,是企业成为医药领域“常青藤”的前提。
新一轮药品调价幅度虽然符合市场预期,但医药板块业绩变化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到,在政策监管和价格调控层面,医药板块的利空并未完全出尽。医改的深化和医药分开的推进,使药企面对的成长环境日益复杂。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快企业转型将是药企在未来发展中面临的首要挑战。
1999年10月至今,国家发改委对药价的调整达30次之多;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的5次药品调价中,所涉药品平均降幅在14%-21%之间;本次调价涉及95个品种、200多个剂型规格的药品,同样给市场带来不小的影响。对于在研发方面尚处弱势的国内医药产业而言,药价下调在一定程度上是倒逼转型的一种推力。
首先,国内药企应加快专利药品的研发。凭借专利实现单独定价,将保证主打品种盈利能力的持久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此外,“十二五”期间,世界范围内将有一批药品专利到期,国内药企通过与跨国药企联合等方式加快仿制药研发,有利于取得本土推广优势和价格优势,抢食品牌药物的市场份额。
其次,丰富产品结构,避免单一化发展,将有利于药企规避成长风险。因为不仅药品调价可能打击单一产品药企的生存空间,频繁出现的药品安全事件,也可能使企业因过于依赖单一产品而遭遇重创。如2011年,康芝药业的因尼美舒利颗粒被禁止用于12岁以下儿童的退热治疗,导致公司业绩受到重挫。
第三,提升药品的推广能力,与药品研发和产品多元发展相辅相成。在许多业内人士看来,通过细分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来增加盈利,将在连续降价压力下增强药企的风险抵抗能力。目前的药品降价影响主要释放在流通环节,但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对医药流通环节的整顿,药企盈利最终会受到影响,因此,在专注研发和生产的同时,药企营销战略的转型也将不断加速。
药品降价既是深化医改、减轻患者负担的题中之意,也是市场充分竞争的结果。虽然调整最高零售限价有行政调控的成分,但对于历次降价的毛利率较高、市场竞争充分的品种而言,降价同样是市场之手调控的结果。在看清医药分开、医保控费等政策走向的前提下,加快研发并抢占市场先机,是企业成为医药领域“常青藤”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