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宽松”中小企业资金面会否迎来拐点
中国经济转型离不开中小企业的真正复苏,在此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平衡好各类经济体对政策资源、金融资源的需求是关键。这被广泛解读为是相对紧缩、定向宽松的宏观调控新思路,更让中小企业看到一线缓解资金持续紧张的曙光。
中国经济转型离不开中小企业的真正复苏,在此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平衡好各类经济体对政策资源、金融资源的需求是关键。
一段时间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媒体及舆论热议的话题。
日前,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月初在主持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乎就业增长、经济转型和社会稳定。要从战略和全局高度,加快转变金融业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和改革创新,全面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这被广泛解读为是相对紧缩、定向宽松的宏观调控新思路,更让中小企业看到一线缓解资金持续紧张的曙光。
当前,货币政策是否过度收紧是见仁见智,但在“抑通胀”和“稳增长”成为两大着力点的背景下,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难、成本上涨、用工荒等多重压力是共识。
其实,资金紧、融资难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中长期困扰的问题,自2007的下半年国家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尽管国家在随后根据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作出了及时的调整,如“适当宽松”与4万亿投入等措施,但由于诸多原因,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来越困难,以至于形成一种背悖现象——流动性宽余与资金面紧张同时并存,造成大批因资金匮乏而关闭的中小企业“前仆后继”,一些勉强支撑下来的企业也是举步维艰。
中小企业融资难,综合起来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财税杠杆分配、项目资金配置及各类政府补贴等方面;另一方面是银行体制转换中形成的政策失衡。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纵深推进,特别是10多年前由国有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过度再向今天的股份制上市公司转换过程中,金融业的社会责任功能越来越趋弱化,资本逐利性却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的国有金融业信贷权限上收、积聚信贷力量、收小信贷区域等措施,造成银行资金向“贵族业”、“垄断业”和“主要区域”潮涌,信贷政策上的“嫌贫爱富”使得强者拥有更多的金融资源,而众多中小企业却越来越被“信贷政策”边缘化。
当然,中小企业自身缺陷也是影响融资难的一个方面,比如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管理模式相对落后,人力资本等方面的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差、信用等级低等等。
然而,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直接关乎就业、经济增长、社会稳定的大局。
就业是民生之本,安邦之基。从现实看,依靠国有经济体来解决就业难题显然不现实,而中小企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最活跃的力量,却以较快的速度、较少的投资成本创造较多的就业岗位。有统计资料表明,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八成以上就业机会。经济贡献方面,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的主体,占国内生产总值六成,上缴税收占全国一半有余,特别是创新型企业,它们为国家贡献了超过50%的创新成果,涉及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等。我国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些创新型中小企业托举起来的。
在当前极为复杂的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走出危机的阴影,必须立足于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立足于经济转型,而转型则离不开中小企业的真正复苏。在此过程中,如何解决好、平衡好各类经济体对政策资源、金融资源的需求是关键。王岐山副总理在召开小企业金融服务座谈会上的讲话,无疑是及时和必要的。“相对紧缩、定向宽松”的宏观调控思路或许正是当前局势下最佳的调控方式,随着这类措施的贯彻实施,会否给中小企业资金面迎来拐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