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浩明:别功利化解读大股东增持现象
在股市行情持续下调以后,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先后宣布增持股份,比如中石油集团表示将在12个月内增持相当于总股本2%的股份,这个规模是不算小的。相反,倒是为了维护控股地位而毅然增持的行为,更易引发股价的异动,但这已属于“收购战”行情了。
在股市行情持续下调以后,部分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先后宣布增持股份,比如中石油集团表示将在12个月内增持相当于总股本2%的股份,这个规模是不算小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已有十多家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宣布并且实施了增持计划,与此同时一些权威媒体还在纷纷呼吁国有控股银行大股东加入增持行列。一时间,大股东增持成了沪深两市的一道风景。
大股东增持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像中石油股票,原本走势一直比较低迷,中石油集团开始增持后,股价果然逆势上涨,增持消息公告后,一度还挑战了半个月来的新高。还有像工商银行等,由于其大股东汇金公司过去曾增持过股票,现在也被市场想象为最可能被增持的公司,以至在并没有什么实质性消息的情况下,股价也显著上涨。虽然,相对于2000多家上市公司来说,如今有大股东增持题材的还不足1%,可是其影响却并不小,而且超越了个股行情的范畴。在不少市场人士看来,大股东增持,表明“产业资本”已经认同了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开始出手参与投资,这反过来也说明股市的底部应该已经到了。于是,大股东增持被认为是股市的重要利好,有的人还津津乐道地计算现在有几家上市公司宣布被增持,比起2008年时还差多少家。当然,应该承认,在5月底股市所出现的反弹行情中,大股东增持确也是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是,在充分肯定大股东增持的积极作用的同时,笔者也认为,对于这样的行为,不应该,也没有必要过多解读,将其作用看得太大。还是以中石油为例,在5月底其大股东开始增持行动后,有一天的买入量相当于全天总成交量的四分之三,这自然推动了股价的上涨。不过,毕竟中石油集团不可能每天都这样大量买股票,所以当买入行为暂停时,股价马上就迟滞了,随后就告下跌。到6月初几乎又回到了增持前的水平。类似的状况,在2008年也曾发生过,当时汇金公司宣布在二级市场增持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票,直接触发了整个大盘的强劲反弹。但是没过几天,行情随即又陷入了低迷之中,即便那时汇金公司还在辛辛苦苦地买入股票,却已无力阻止股市再创新低。这里的核心问题在于,大股东增持本身,的确是增加了对股票的需求,但这个数量毕竟相对有限,只能在短时期内发挥作用,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行情走势。所以,将大股东增持视作股市见底的信号,依据似过于主观,理由也不够充足。
也许有人会这样说,大股东增持,是产业资本向金融资本的渗透,表明在产业资本的评判体系中,股票已足够便宜,具有绝对的投资价值,所以这种行为本身就可以视为是股市见底的表现。表面来看,这样推导很有道理,但再深入思索,则情况又不完全如此。现在被增持的上市公司,大都是国有资本控股的,而且比例还很高(像中石油集团持有中石油的股票比例就达到了86.3%),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增持,对大股东而言并没有太多实际意义,充其量只能视为财务投资。而这样的财务投资是否真的成功,需要经受时间的检验。事实上,现在并非投资者看不到相应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银行股A股价格比H股低的状况不就被反复提起么?但之所以很多股票还是欲振乏力,自有来自宏观以及市场层面的更复杂的原因。这又哪里是上市公司大股东通过增持股票就可以解决的呢?这也就是大股东增持发生后,只能对股价产生短暂的向上推动作用的缘故。至于说“产业资本”出手就意味着股市见底,那不妨试想一下:“产业资本”是否绝对比“金融资本”更高明,对股价的判断更准确呢?这在逻辑上能讲通吗?
在成熟市场上,大股东增持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由于有的上市公司股权相对比较分散,所以这种增持往往与维护大股东的控股地位,避免公司被敌意收购有关。当然,也有的是在股市低迷时买入做差价。对于后一种行为,市场通常也从利好角度来看待,但是没有人将其与股市见底联系起来,因为事实上大多数大股东增持都不是发生在股市的最低位,所以对股价的影响并不很大。相反,倒是为了维护控股地位而毅然增持的行为,更易引发股价的异动,但这已属于“收购战”行情了。
这几年来,因为全流通的实现以及大股东在二级市场不断发生的减持行为,国人逐渐重视起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关系,这确实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而且尤其需要注意不能将问题作简单化、功利化处理。过度解读,实际上就有点简单化、功利化了。(作者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