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众议2011货币政策取向:变?不变?
为了削弱通胀预期,阻断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胀的传导渠道,建议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社会各界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如果发达国家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新兴市场的货币环境也将变得宽松,从而导致了净储蓄的增加,进一步加剧全球失衡。
央行:持续关注物价 会根据形势变化采取措施
马德伦在此间举办的中俄金融合作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指出,针对货币投放过快、物价上涨等现象,今年以来央行采取了包括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加息和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这些措施有利于引导公众和市场预期,令政策效果更好实现。
马德伦表示,不同时期央行货币政策的针对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央行会根据不同形势采取不同的措施。马德伦表示,今年以来,央行提高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中央银行会根据法律赋予的职责,保持币值的基本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央行首提“货币条件回归常态”传递什么信号三季度货币报告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出,将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增强针对性和灵活性,根据形势发展要求,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与近期历次报告相比,这是央行首次做出“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的表述。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表述的背后,体现出央行政策更加侧重考虑管理通胀与流动性压力。管控流动性成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重要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胡晓炼日前在货币信贷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流动性管理力度,按照宏观调控要求合理投放贷款。她还提出要“采取数量型工具和价格性工具以及宏观审慎管理的方式,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
胡晓炼的讲话,向市场传递出当前货币信贷环境趋紧、坚决管控流动性的政策信号。她提及的价格性货币政策工具,更是引发市场的广泛关注。
货币政策 ——变?
央行调查统计司司长:论向稳健货币政策转变
为了削弱通胀预期,阻断通胀预期向现实通胀的传导渠道,建议明确宣布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向社会各界发出清晰的政策信号。1999-2006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是1984年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执行时间最长的货币政策取向。现在大家说的引导货币信贷回归常态,实际上就是向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变。
央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回归稳健
张健华认为,当前货币政策回归稳健的条件已经成熟。一方面,国民经济复苏的态势在不断巩固,今年全年达到10%没有问题,且他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充满信心。另一方面,物价由负增长变成温和上涨,近期内还有再提高的可能。此外,进口价格指数已超过60%,表明进口价格未来预期上涨很快,对输入型通胀可能产生很大的压力。所以物价形势不容乐观。张健华称:“在CPI很高的情况下,还能不能继续放松货币条件就非常关键了。”
李稻葵: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应当转向
“宏观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基本稳定住了。”李稻葵预计,今年全年G D P增 长 预 计 将 达 到1 0 .3 %-10.5%,明年则预计在9.5%左右。李稻葵表示,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后下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适当调整货币政策,适当宽松的政策在成熟的条件下,应当转向适当审慎的政策。他表示,如果通过调整M 2能够基本和名义G D P持平的话,我国金融风险在增量方面将会有所下降。
李稻葵:“非常宽松”货币政策一定会改变
刘元春:2011货币政策 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
货币政策虽然必然在回归常态化中出现转向,但货币政策的总体定位却依然存在巨大的弹性空间。这种弹性空间依赖于我们对于以下问题的回答:1)2011年总体宏观经济形势是否依然保持在相对平衡的路径上运行,经济回落是否会超越政府的容忍范围?2)通胀是否会持续,进一步冲击政府和民众的容忍度;3)“调结构”是否是2011年的首要目标,政府将按照何种方式全面展开“十二五规划”?
即使明确了2011年货币政策“中性定位、稳健操作”的总体取向,但对于中性定位的内涵却存在很大的差别,由此得出的信贷规模、货币供应总量、利率以及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幅度也存在巨大差异。
中证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近期召开 "紧货币松财政"成看点
分析人士认为,央行10月份加息和本月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些大型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达18.5%的历史最高水平,事实上宣告了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走向稳健。而必要时将实行价格临时干预措施,说明当前通胀形势已十分严峻,防通胀将成为接下来一段时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夏斌:面对通胀压力 中国应理直气壮加强资本管制
“美国所谓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就是滥发货币政策。”夏斌说,“这势必造成全球流动性泛滥,大量热钱流入新兴市场。因此,在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之后,世界各有关国家都加强了资本管制,中国应该更加理直气壮地进行资本管制以防控风险,不能手软。”
马光远:通胀成头号大敌 宽松货币政策谢幕
控制通胀首当其冲的是收紧货币和改变负利率,而且最起码应该在年内再加息一次,减少民众对通胀的恐慌,一旦对通胀放松警惕,把这只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要再使它回到瓶子,恐怕就太难了。
有序紧缩货币政策或为央行最优选择
为遏止当前通胀压力,央行应当有序紧缩货币政策。一是尽早进入加息周期,控制市场的通胀预期;二是允许人民币较快升值,缓解输入型通胀的较大压力;三是实施“量化紧缩”政策还应当配合实施资本管制;四是应该加快利率自由化和资本市场建设步伐。
货币政策 ——不变?
明年财政和货币政策可能不变 通胀目标仍是3%
“我个人的看法是,货币政策方面,明年中央将进一步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邹平座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在之前的2009年和2010年,中央都表示要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立群也持类似观点。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2009年的货币政策是宽松的基调,2010年实际上是一个收缩的方向。基于对供求关系的判断、对经济增长和物价的分析,2011年货币政策应该转向中性,也就是收缩的力度或者控制流动性的力度不宜进一步再加大。总体来说,既要防止流通当中货币数量不合理地过快扩大,也要保持对企业一个比较宽松的融资环境,支持企业扩大投资,支持居民扩大消费。这两个目标应该比较好地统一起来。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也表示:“货币紧不下来,也不应该太紧缩。”他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说,从大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今年下半年已经有下行的势头,明年会继续回落,因此“保增长”的问题将非常突出,要放在首位。基于此,明年的货币政策应该以保增长为首要目标,货币要给足,财政政策尽量保持稳定。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认为,在人民币升值过程中,美、日突然采取新一轮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此时再度加息,会激发热钱大量流入,从而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使得我们在结构调整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和就业环境都会大受影响;另外,加息会增加企业融资成本,再加上人民币升值,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内外市场消费能力有限,企业的盈利能力会受到很大影响。出于上述这些问题的考虑,我们不便于连续加息,防止负面的累积效应。
——分析
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裴长洪:美元泛滥造成大宗商品价格波动
从货币政策来看,如果追随发达国家降息,就会进一步扩大国内流动性,助长资产价格泡沫和提升通胀水平,这与实际宏观调控需要背道而驰;如果升息,则会扩大与发达国家的息差,助长国际资本流入并提高本币升值预期,同样不可取;如果干预汇市则会扩大基础货币投放,与降息效果相似。控制资本流动可能在短期内维持汇率稳定,但这将强化本币升值预期,也非长久之计。
央行济南分行行长:对当前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两难冲突的分析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并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专章进行了论述。货币政策调控应紧紧围绕这一战略性转变,强化差别性调控,增强结构性功能,在确保信贷总量回归“适度”的同时,着力推动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结构优化、支持包容性增长。
中国货币政策有助抑制美国“量化宽松”负面效应
中国央行曾在一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表示“货币信贷增长正逐步向常态方向回归”,二季度报告则是用“货币信贷增长从2009年的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进一步确认了货币环境回归常态。而在三季度报告中,央行用“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表明了其调控意图。
专访IMF驻华首席代表:宽松货币加剧全球贸易不平衡
宽松货币政策会减少更多消费,因此净储蓄(储蓄大于投资的部分)可能会增加。过去十年,许多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宽松,这意味着亚洲国家净储蓄数额的扩大。
解决全球发展不平衡问题,部分取决于全球经济和亚洲经济中的货币情况,这是我们的新发现。
全球货币差价和全球失衡存在一个反馈循环关系。
如果发达国家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新兴市场的货币环境也将变得宽松,从而导致了净储蓄的增加,进一步加剧全球失衡。
中国人寿董事长缪建民撰文:货币问题的历史轮回
从三十年代的欧洲和中国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货币贬值是调整全球经济不平衡的一种手段。面对全球性货币贬值风潮,哪一国的货币坚挺或大幅升值,该国就将承担强大的国际收支压力和通缩压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要为货币大幅贬值的贸易伙伴国家埋单。
对话学者:经济预期现鸿沟 货币政策趋势费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