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纺织历经风雨现彩虹
到河北保定高阳县史家佐村采访,记者发现,这个只有1600多人的纺织专业村是一派繁忙景象:该村今年新建、扩建12家企业,新增织机100多台,其中有4台为国内最先进织机,新增就业人员1300多名。周边博野、清苑等地6300多人在这里就业。今年上半年该村纺织业总产值近亿元。
到河北保定高阳县史家佐村采访,记者发现,这个只有1600多人的纺织专业村是一派繁忙景象:该村今年新建、扩建12家企业,新增织机100多台,其中有4台为国内最先进织机,新增就业人员1300多名。周边博野、清苑等地6300多人在这里就业。今年上半年该村纺织业总产值近亿元。
史家佐村是高阳纺织产业的一个缩影。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纺织企业占到规模企业80%以上的高阳县却逆势而上,发展势头迅猛。今年前10个月,该县纺织业实现销售收入134亿元,纺织业增加值近28亿元,出口创汇1.26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5%、21.6%和18.4%。
危中见机抓提升
高阳是“中国纺织基地县”,该县30.5万人口中涉及纺织的从业人员达16万人,年产毛线2.4万吨、毛巾被35亿条、毛毯3000万条,分别占全国年产量38.8%、25%和26%,堪称三个全国第一。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高阳县有30%企业停产,一半企业开工不足。面对困境,高阳县委、县政府并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辩证地加以分析:像高阳这样自发成长起来的产业结构,落后产能不在少数,国际金融危机正好是一次有扬有弃的机遇,只有抓住机遇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升级改造,才能使高阳的传统产业变成朝阳产业。
为此,高阳县出台了《实施二次创业加快中国北方纺织强县建设的暂行规定》,规划了高阳县纺织产业技术升级路线图,并选择10—20家重点骨干企业,实施政策倾斜,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其尽快成长壮大。为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高阳县政府采取银企对接互助、政府担保贷款、鼓励上市融资或发行企业债券等策略,帮助20多家企业实现融资2亿多元,为产业提升提供了资金保障。
节本增效抓集聚
产品竞争,说到底就是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实现产业集聚,是有效提升质量、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高阳县委、县政府把建设大园区、促进大发展、实现大突破作为整体突破的抓手,提出了“以产业支撑园区,依托园区扩张规模”的发展模式,设计了“一轴两翼”大园区整体发展框架。
为了实现优势资源的优化配置,高阳县政府专门出资填平了该县于堤村230亩废弃瓦窑地,建起当地最大的轻纺园区,目前已经有四家规模企业在园区建厂并投入生产。产业园区的建设带来了高阳纺织业规模集聚竞争力的提升。正是看中这个优势,京棉集团480台纺纱设备7万锭纺纱能力转移到高阳。仅此一项,就给高阳带来了1500人的就业岗位和5亿元的营业收入。
除促进产业集聚外,高阳还力促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发展。高阳瑞春公司长期受产量制约,发展较慢。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期间,该企业整合了500台零散加工户的织机,输出生产原料和管理技术,让其完成初级产品加工后再由公司统一染色、整理、包装,产能大幅提升。这一做法得到了三利、万格等一批纺织龙头企业和零散加工户的认同,行业规模扩大了,企业竞争力也得到了加强。
抢占市场抓品牌
高阳县的纺织企业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自己生产一件产品费力不少,但别人拿去把商标一贴,价钱立即翻番!
“高阳县有几千家毛巾企业,为别人贴牌加工者不在少数,知名度一直不高,如果让这些企业联合起来,创品牌走规模化发展之路,高阳纺织产业能走得更远!”高阳纺织商贸城管委会主任臧哲辉说。
为进一步提升品牌价值,高阳成立了毛巾制品监督检验中心、纺织品研发管理中心、纺织品信息网络中心、劳动力培训中心、物流管理中心五大中心,40余家企业获得了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此外,高阳县在连续3年举办高阳家纺精品展示会的基础上,还由政府补贴企业走出去参加国内外展会。今年,高阳县政府又投资50万元与中国家纺网共建中国毛巾网,70多家高阳毛巾企业已成为该网的会员。目前,高阳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个,河北省著名商标11个,河北省优质产品、名牌产品18个,2家企业获得使用国家“星级”产品标志。
“国际金融危机未见得都是坏事,对高阳纺织产业来说,恰巧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机会。通过结构调整,我们不仅提升了产品档次,品牌知名度也得到了有效扩展。”高阳县委书记郭若定说。(经济日报雷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