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乳业分化严重 外资凶猛涌入
大企业市场份额迅速增加,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外资乳业大量倾销奶粉,本土企业减少原奶收购,“倒奶杀牛”时有发生。
大企业市场份额迅速增加,中小企业纷纷倒闭;外资乳业大量倾销奶粉,本土企业减少原奶收购,“倒奶杀牛”时有发生
三聚氰胺事件一周年之后,中国乳业的元气慢慢在恢复,有数据表明,乳业市场销售量已恢复90%以上。不过,在高兴之余,中国乳业潜藏的两个极为严峻问题却不容忽视——乳业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分化问题,大企业在迅速增加其市场份额,中小企业由于经受不了经营压力,开始纷纷倒闭;外资乳企开始加快进入,大肆侵吞中国乳业市场,一场激烈的中外乳企攻防战即将打响。
两极分化严重
从笔者掌握的情况来看,目前整个中国乳业,正经历着两极分化严重的阵痛。尽管受到信用危机影响而遭受重创,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在经过短暂的沉寂之后,再次爆发强劲的动力,经营业绩似乎更好,这颇出乎意料。今年以来,在奶粉市场上腹地全失,然而在液态奶及中低端奶粉市场上,大型企业依然占据绝对份额,另外,在中高端液态奶市场上有了长足进步,整个企业迅速扭亏为盈,特别是中高端液态奶,获利颇丰。三元并购三鹿后,迅速占据其传统市场份额,使得经营业绩大幅翻番,仅上半年纯利同比增长138%;蒙牛、伊利、光明等企业在稳住中低端液态奶市场后,在中高端市场大打品牌牌,使得中高端液态奶获利丰厚,尽管半年报尚未出来,但从一季度经营情况来看,盈利情况良好。造成大型乳品企业迅速扭亏为盈的主要原因:一是企业拥有完备的经营基础;二是拥有较为充足的资金,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有政府的支持。
然而,与大型企业相比,国内占多数的中小企业仍陷入泥潭,难以自拔。目前,国内有近千家大大小小乳制品加工企业,其中大多数企业仍面临着库存积压、资金短缺等问题,企业经营困难,甚至面临破产。尽管在政府帮助下,近期企业奶粉库存有所下降,但是由于进口奶粉“价低量增”的情况难以改变,国内奶粉库存有再次增加的危险,国内中小乳品企业艰难的经营困境仍将持续下去。
这势必造成国内乳企“两极”分化的格局加速进行,整个乳业也将因此进一步整合。从产业发展角度来看,规模化是未来中国乳业发展的趋势,届时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中小乳品企业破产、合并是发展趋势。但从目前来看,国内乳业正处于全面恢复时期,此时大量中小企业缩减规模将引起产业上下游进行相应调整,不利于产业的正常发展。
外来势力凶猛
相对于两极严重分化问题,对中国乳企来说,来自国外乳业的威胁似乎来得更直接,其危险性也更大。
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日前,深圳海关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7月,深圳口岸进口乳制品3267吨,价值370.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倍和1.2倍。中国海关的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共进口大包装奶粉12.88万吨,是去年同期进口量的2.7倍。
大量的进口奶粉对国内乳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日前,有媒体报道称,黑龙江省安达、双城等奶牛业发达地区,牛奶收购价处于历史最低点,安达仅2.2元/公斤,双城1.8元/公斤,一些流动站点收奶价格才1元/公斤,远远低于2.4元/公斤盈亏平衡点,卖牛、杀牛的现象时有发生。
进口奶粉对我国的影响,远远不止于此。短期来看,大量进口奶粉将替代国产奶粉,致使国产奶粉大量积压。长期来看,奶粉大量进口将破坏处于最低端的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乳业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是奶牛养殖环节,近几年,由于产业各环节利益未理顺,作为弱势的奶牛养殖一直处于发展—破坏—再发展—再破坏的循环中,整体规模化进程缓慢,去年爆发的“三聚氰胺”事件造成农民“杀牛倒奶”。今年,奶农们还未来得及喘上一口气,进口奶粉的大量倾销,引起国产奶粉滞销,企业将减少原奶的收购,“倒奶杀牛”现象再现。
养殖环节一旦遭受破坏,两三年内难以恢复,一方面,这势必使国内乳业加大对进口奶粉的依存度,另一方面,使国内企业加剧旺季奶源的争夺。与外资乳业相比,国内乳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稳定可靠的奶源,如果奶源遭受破坏,那么中国乳业也像大豆产业一样,任由外资企业宰割。(宋亮系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