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服务线上化后,风险成本和坏账压力突起,头部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都急于在传统的风控模式上多加一道防线,把欺诈风险断绝于贷前。
疫情虽冲击了消费金融公司的线下业务,增加贷后资产管理难度,但也倒逼消费金融公司加速建设线上智能化运营能力,其中便包含了贷后智能风控建设。「消费金融频道」了解到头部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自主研发或从第三方引入的方式,发力生物识别、大数据风控等,实现多重数据模型核验反欺诈信息。招联消费金融的业务以纯线上、轻运营的模式为主,这也决定了招联必须具备较强的风控体系。在智能风控方面,招联金融应用反欺诈机器学习模型“GPS渔网技术”,可实时管控数万个高风险区域,能够对欺诈行为进行精准防控和快速智能拦截。招联旗下还拥有毫秒级风险识别的智能风控应用“图谱风控技术”,能够管控客户的全流程事件风险,可拦截85%以上的关联团伙欺诈,欺诈认定率达到人工判定欺诈识别率的25倍以上。同为头部机构,捷信消费金融为了降低风险,增强反欺诈能力,引入国际大数据信用评分服务商FICO的信用评分系统,对客户在服务全过程中的信贷行为、信用特征进行分析和画像,在更全面细致地分析、评估甚至预判消费者行为及其潜在风险。据悉,FICO评分系统帮助捷信把销售点(POS)贷款和在线贷款的信用风险分别降低了25%和15%。此外,捷信还利用人脸识别、OCR光学字符识别和大数据等技术,检测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特别是对征信数据较少的新客户。当前正全力冲刺上市的马上消费金融,更是组织了一支300余人的大数据风控团队,研发的新一代大数据智能风控平台具有快速适配场景的精细化风控能力。基于全信贷生命周期,构建了上百个大数据风控模型用于全自动化审批,能实现对客户的信用风险和欺诈风险进行精确评估。马上消费金融自主研发的声纹识别技术已全面投入商用。在智能呼叫中心语音质检、智慧双录、线上风控反欺诈、智能语音客服等业务流程,马上消费金融上线了声纹识别技术,不仅能提升呼叫中心语音质检效率,而且更准确识别借款人身份。与其他头部机构相比,中银消费金融由于以往业务模式偏线下,在智能风控方面可能较弱,但今年作为中银消费金融的转型之年,正全力打造智能化风控系统,研究制定场景风控模式,制定差异化的风控模型,通过“金融+科技”辨识普惠金融客群风险。不仅是消费金融公司,一些互联网银行也针对风险成本较高的场景,开发智能风控系统。近期,网商银行首次向外界展示了针对农村金融的风控技术——卫星遥感。结合卫星遥感图像,网商银行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能够识别农田面积、作物种类、生长状况,在线完成风控。智能风控对用户的信贷行为和信用特征进行分析和画像,不仅能提升反欺诈能力,而且能为借款人提供差异化的授信额度和贷款方案。数据显示,持牌消金行业多数机构2019年全年研发投入占比均达到了5%以上,几乎全数机构实现了智能化营销和贷后管理以及大数据化的风险控制。后疫情时代下很多机构对消费金融的运营、管理认知发生变化,数字化的获客、风控能力需求变得更加迫切。就消费金融市场而言,一方面用户借款意愿相对减弱,而营销获客成本依然高企;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了一部分用户的收入,用户的偿还能力下降,信用风险攀升,容易滋生骗贷事件。截止今年二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为2.1%,均创下近十年新高。消费金融公司的风险成本相比银行更高,因为消费金融公司的客群更加下沉。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公司发展报告(2020)》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26家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4988.07亿元,同比增长28.67%;贷款余额4722.93亿元,较上年增长30.5%。消费金融公司业务体量增加的背后,行业平均不良率仍维持在较高水平。2019年消费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贷款率为2.63%,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在监管层面,监管要求消费金融公司把逾期60天作为不良率统计口径,便会增加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资产风险暴露水平。由于部分消费信贷产品周期较短,以60天统计的话,核销速度加快,不仅影响利润,而且可能使部分机构的不良率相比以往上升30%以上。这会促使消费金融公司加强风控建设,来预防不良风险。消费金融的客户主要是长尾用户,客群质量为优质以下,其包含的信用风险相对较高。消金机构建立更智能的风控模型,识别欺诈风险和个人信用风险,成为控制不良率的底层逻辑。中邮消费金融公司总经理王晓敏此前表示,2020年的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的难点和重点将是智能风控。面临内忧外患的市场环境,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间会演绎激烈的丛林法则,而拥有更精准更智能的风险识别能力成为突围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