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安新区、杭州、苏州齐发,15个“监管沙盒”新项目来了
今日,雄安新区、杭州、苏州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对外公示该地区首批创新应用,三地首批创新应用均为5个,一共15个。
今日,雄安新区、杭州、苏州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工作组对外公示该地区首批创新应用,三地首批创新应用均为5个,一共15个。
三地创新应用各有特点
雄安新区首批5个创新应用申请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科技公司、征信机构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各类创新主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动金融科技领域前沿性研究成果在雄安新区率先落地。
在技术应用上,雄安新区首批5个创新应用瞄准前沿技术,建设“智慧雄安”,尤其是区块链技术,在首批5个应用中的使用不可谓不多。具体来说,探索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征迁安置、建设资金拨付等场景,实现金融业务流程链上管理,提升拨付准确率、安全性和透明度,为纾解融资难融资贵等痛点难点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供支撑,助力雄安“智慧新城”建设。
除此之外,首批应用也使用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融合电力、工商、司法等多行业数据,在普惠金融、支付服务、风险评价等领域搭建数字化模型,畅通金融“绿色通道”,为人民群众和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推动企业降本增效,更好服务“数字雄安”建设。
杭州首批5个创新应用申请机构不仅包括商业银行,也包括科技公司、非银行支付机构、物流企业等,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卫星遥感等技术,推动金融服务场景化、数字化、精准化发展。
从业务类型看,首批创新应用涵盖农村金融、智能银行、跨境电商融资等领域,聚焦解决“三农”和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问题,重构企业信贷服务体系,显著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获得性。
同时,首批应用体现安全底线,突出风险“技防”。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识别和处置的准确性,提升反欺诈等领域的专业性和时效性,持续动态监测金融业务运行状况,及时定位、跟踪、预防和化解业务运行中的风险隐患,切实增强金融风险技防能力。
从申请机构来看,苏州首批创新应用特点体现为多元主体协同。本次试点参与机构不仅包括商业银行、清算机构、征信公司等传统金融机构,也包括科技公司、科研院所等外部合作单位,监管部门与创新主体之间增强信息交流和良性互动,搭建创新与监管的桥梁纽带,充分发挥不同主体间的资源优势,协同推进多种要素融合。
本次公示的项目应用了5G、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区块链、图像识别等技术;同时,从业务类型看,本次首批试点创新应用项目涵盖征信、小微信贷等领域,聚焦金融服务难点痛点,特别是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政策和战略。
而今日上午,商务部发布《关于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的通知》,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具体举措及责任分工”部分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订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况扩大到其他地区。
另外,作为央行系金融科技企业的重要一员,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落地苏州。可想而知,苏州在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和应用方面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国内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加速
在多次扩容之后,目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范围包括北京、上海、重庆、深圳、雄安新区、杭州、苏州、成都、广州等9个地区。
今年1月以来,北京、上海、深圳、重庆、雄安新区、杭州、苏州先后公布了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应用情况,除北京公布了两个批次的创新应用之外,其余地区均只公布了首批创新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北京两个批次的创新应用于7月前公布,上海、深圳、重庆、雄安新区、杭州、苏州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均是在7月下旬以后公布,可以说,7月底以来,国内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加速。
移动支付网对各地区已公布的应用情况进行整理,目前已公布的创新应用共49个,其中,43个项目有银行参与,银行参与度超87%。
(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情况)
除了已公布的7个地区之外,仅有成都、广州尚未公布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应用情况。后续各试点地区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应用表现如何,移动支付网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