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论坛50年: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企业?
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50岁了。因政商界巨头们一年一度相聚于此,这个雪山小镇的名字已经家喻户晓。
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的概念是由论坛创始人施瓦布(Klaus Schwab)在1971年提出的,主张企业不只服务股东,更要服务客户、员工、社区和整个社会。 “这是世界经济论坛50年前成立的初衷,”施瓦布坚信,“也是我们在未来50年努力的方向。” 大公司已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价值。就在2019年8月,美国享有盛名的商业圆桌会议发表联合声明,包括摩根大通的杰米·戴蒙、亚马逊的贝索斯、苹果公司的库克等181位CEO签字:股东价值将不再是美国公司的首要目标;投资于员工、为客户提供价值、与供应商进行合乎道德的交易及支持外部社区,是商业目标的重中之重。 这象征着全球范围内公司治理思路的大转型——“好公司”比“强公司”更重要。 像平台一样思考 “平台经济”是今年达沃斯的高频关键词之一。而说到平台经济,不得不提的企业就是阿里巴巴。 在今年达沃斯论坛上,几个月前刚刚接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张勇,就“塑造普惠平台经济”与埃森哲首席执行官朱莉·斯威特进行了一场对话,引人深思。 斯威特说,从行业视角来看,平台经济创造了一种跨行业的横向视角,模糊了行业的边界。不同的行业在平台上走到一起,平台改变了行业相互作用的方式。尽管不是每家公司都要成为平台,但未来公司必须像平台一样思考。 “而平台经济核心是能否真正为他人创造价值。能为他人创造价值,人们才会聚到一起,进而共同形成一个平台。”张勇说。 张勇口中为他人创造价值的“平台”,从一张达沃斯的咖啡桌可见一斑。 这是达沃斯小镇离雪景名胜魔环山不远处一个餐厅里,一张小咖啡桌上贴着预定的标签。从上面看,阿里巴巴预订了当天早8点至晚6点。每年会议期,达沃斯大小餐厅一位难求,这样一张咖啡桌,需要提前数月预订。 根据媒体报道,这就是张勇与客户交流的地方。记者了解到,张勇在达沃斯停留43小时,期间安排了超过20场客户会议,一场公共论坛,见客户的时间占到全部时间的一多半。 这样密集会见客户的方式,用阿里巴巴工作人员的话说就是“很逍遥子”。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张勇会见客户们的所在行业——从消费品开始,逐渐扩展到零售、技术、金融等领域。这正是阿里巴巴成长的隐形轨迹。 阿里巴巴20年前创立时,“平台经济”这样的时髦词还没有出现。 在与斯威特的对话中,张勇认为,阿里并不是第一天就想做“平台”,而是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过程中演进为平台。基于阿里巴巴的经验,他还总结了平台的一些方法论: 日常低调的张勇难得地使用了一个浪漫比喻:“这更像是一种韵律。所有利益相关方为了同样的目标经营,在一起就形成了平台。我们思考和做事情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但所有利益相关方可以一起让社会变得更好。” 阿里巴巴有个出名的信条,“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这在西方工业经济时代一度显得不合时宜,甚至阿里在纽交所上市后,也不时被华尔街挑战。但从2020年的达沃斯上看,这一信条正在被更广泛的商业世界理解。 平台核心能力:赋能、造风 斯威特讲自己1988年曾来到中国。“我记得那时候外国人只能在涉外商店买东西。我在商店看到,柜台后有售货员,但是货架是空的。” 30多年过去,中国消费市场的飞速发展令世界惊叹。2019年,第11个天猫双11成交额是美国“黑色星期五”和“网络星期一”在线总成交量的2.3倍。贝恩公司分析认为,更多的美国零售商也在从这一世界上最大的购物节中获利,包括苹果公司在内的数十个非中国品牌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 平台经济的根本是通过高效的社会化大协同,提升社会运转效率。蓬勃消费的背后,平台企业带动数字经济生态发展,进而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社会价值。 去年与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施瓦布对谈时,张勇的观点就引起广泛讨论。“我们不是试图让自己的生意做得更好。阿里巴巴最关键的角色是赋能者,成就平台上的参与者,让他们的生意做得更好。” 双11就是平台、品牌商、物流公司、金融服务商、云计算平台开发商等在24小时内为同一目标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典型的平台经济。这个过程中自然地产生了工作机会、技术进步和商业变革。 张勇在达沃斯期间说,人人都可以是平台,人人都是其他人的利益相关方。 这是对商业趋势的研判,也是一种想象世界的美好方式——如果每一家公司、每一个个体都相互依存、彼此激发,必将带来更大的社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