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消逝、成本攀升,2019消费金融何去何从?
春节期间,一些媒体人、行业KOL记录了返乡后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春节期间,一些媒体人、行业KOL记录了返乡后的所见、所闻与所思。
在城镇和农村,强大的消费需求不仅催生了成立仅3年就赴美上市的拼多多,而且还隐藏着许多看不到的商业火种,他们正在这片沃土上蓄势蔓延。
尤其是跟“钱”相关的营销和服务,正拨动着小镇青年、乡村大妈躁动的神经。移动支付、消费分期、汽车金融、现金贷款、P2P理财对他们来说,已是耳熟能详。
适逢9年跑马圈地后,消费金融市场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消费金融与小镇青年、农村大妈又有了新的故事。
2月12日,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王斌在“2018年商务工作及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18年中国消费增速降低至9%,2019年消费增速有可能进一步放缓。
“从总体上看,我国有广阔的市场和4亿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成长性好、韧性强,在消费结构性升级趋势不变的情况下,消费仍将经历较长发展阶段。”王斌表示。
目前看来,居民消费增速放缓也将给消费金融行业市场规模增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2010年发展至今,消费金融行业的市场规模已经从爆发式增长逐渐变为平稳增长。在此期间,行业内不断出现的隐藏风险,包括校园贷、现金贷等,在监管部门和平台共同的努力下得到控制。
与此同时,伴随着城镇用户消费需求不断被满足,用户对于产品的依赖程度有所下降,消费金融行业出现了业务增速放缓、利润空间收窄等趋势。
整体来看,2019消费金融市场整体不容乐观。
流量消逝、成本攀升,消费金融瓶颈已至
消费金融业务利润空间收窄的原因主要源自于:产品和目标客群“同质化”导致的行业竞争加剧,成本攀升。
从产品方面来看,市场上包括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银行、信托、创业公司等在内的玩家,展业方式多以无场景(用户在申请贷款时会填写用途,但机构并未追踪资金去向)、无抵押的信用贷款为主,产品创新不足,在国内居民征信体系尚未完善的时期,机构之间信息孤岛问题严重,“同质化”产品极易引发重复授信。而重复授信将导致用户金融杠杆的升高,最终平台将面临不良率抬头的问题。
从目标客群方面来看,目前消费金融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城镇,而这部分用户已经被各大平台分食,这也是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此前,有业内人士向亿欧金融表示,2015年消费金融企业的获客成本平均在几十元(向一个用户放款),而到了2018年年末平台的注册成本就达到了50-100元。
亿欧金融认为,在行业产品同质化和成本攀升的时期,消费金融企业若要突破瓶颈寻求新的业务增长,需要下沉服务客群,在维护原有城镇用户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农村拓展,挖掘农村人口消费的新增长。
农村消费金融巨象“觉醒”正当时
无论是政策支持、用户规模还是用户意愿,农村消费金融都已经达到了“觉醒”的临界点。
在政策方面,2月11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明确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强化农村地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加大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宣传力度,增强农村金融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识别违法违规金融活动的能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14亿人;从城乡结构来看,城镇常住人口8.3亿人,乡村常住人口5.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0.42%,从目标用户基数上看,农村无疑是一个待挖掘的巨大市场。
在用户消费意愿方面,目前我国农村正在迈入第三次消费升级,随着淘宝、京东业务的不断下沉,更有拼多多式产品的突围,农村人口对于电商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用户对于消费需求的细化和多样化得到了一定的满足,消费升级趋势已不可逆转,包括教育、娱乐、文化、旅游、医疗等产业都将迎来较大的风口。
亿欧金融认为,消费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具有两大优势,一是农村客户群体资产相对优质、用户基数庞大、口碑和裙带效应明显,欺诈和骗贷等风险相对较弱;二是农村消费金融市场尚属空白,消费金融企业可以更好的控制获客成本,同时避免了多头借贷引发的用户金融杠杆过高的风险。
不容忽视的是,在我国征信体系尚未完善的时期,消费金融企业下沉农村用户,是对企业自身科技,包括风控、反欺诈、贷后管理等的一种挑战,同时企业也将面临用户金融与法律知识不完备等困境。
事实上,在消费金融产品同质化的大环境下,平台除了挖掘农村用户以外,根据自身优势结合校园、教育、旅游等场景进行产品创新,也是突破现有瓶颈的路径之一。
校园、教育、旅游等,垂直细分领域大有可为
从校园业务来看,此前趣店、乐信都是以校园业务起家,虽然校园业务强监管后,两家均放弃了校园市场,但是在过往展业期间,两家企业均获得了业务上的爆发增长。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趣店注册用户超过7000万,乐信注册用户超过5000万。
据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校园消费市场规模已经达到4982.4亿元,预计2019年将达到5257.1亿元。因此,高校作为消费金融大市场,肯定有其生存的土壤。在“野战军”退出后,持牌机构“正规军”开始入场。
简单来讲,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开展校园业务的优势有二:一是校园消费市场规模较大且用户获取金融服务的门槛较高,需求未完全得到满足。二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成为白领、蓝领等,用户资质相对较高。开展校园业务有助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从源头上获客,进而提高用户的粘性。
在教育方面,在消费整体放缓而出口又面临外部风险的时期,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企业宁可持有更多现金也不愿去投资或雇佣更多的人。
有业内人士向亿欧金融表示,2019失业率或将抬头,技能错配带来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或将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周期,其规模甚至可与K12比肩。对于消费金融而言,如果可以控制不良率,教育也许会是一个增量潜力刚需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2月13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简称《方案》),《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方案》明确,要经过5-10年,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
《方案》的下发预示着,在未来的5-10年中,职业教育的重要程度将与K12持平,教育相关的消费市场也将迎来全新的机遇,同时教育类消费金融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旅游方面,春节过后,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信息显示,综合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信运营商、线上旅行服务商的数据,经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综合测算,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4.15亿人次,同比增长7.6%;实现旅游收入5139亿元,同比增长8.2%,文化和旅游市场繁荣有序。
另据此前,相关调查数据显示,29.35%的受访者在春节期间旅游支出中超过万元,其中约9.26%是依赖花呗、信用卡,甚至网贷和人情债等支撑旅游消费。
随着居民生活日益美好,其追求品质生活的意愿愈加明显,旅游消费市场规模有了较为明显的增长,同时基于用户对于消费金融的认知越来越明确,旅游消费金融市场也将出现新风口。
从以上几个消费场景的发展趋势来看,消费金融机构进行纵向深耕单一场景以突破自身以及行业瓶颈的机会仍然存在,但在实际展业过程中,企业要面临风控、科技、服务、行业和地域属性、市场教育、品牌等诸多挑战。
在此期间,企业要结合自身优势,补齐场景短板,紧抓用户需求,通过科技手段为用户提供多元化、定制化服务,更好的提升用户黏性,而这也将是未来消费金融企业的重要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