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洪君: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应对世界变革大潮
作者:于洪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作者:于洪君,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
来源:国际关系研究
9月2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本文系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在会议上发表的主旨演讲的整理稿。
9月2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主办的“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的二十余位专家围绕“改革开放40年中国外交思想继承与理论创新”“战略环境变化与新时期外交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周边治理与区域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民争取和平与裁军协会副会长于洪君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应对世界变革大潮”为题发表了主旨演讲。从对外关系角度回顾了改革开放40年历程,并对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充满信心。
于洪君指出,“对外开放40年,中国需要世界和世界也需要中国,成为中华民族和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改革开放之前,我们没有认真思考过中华民族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邓小平全面主持党和国家领导工作后,做出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重要论断,引导我们党、国家和社会重新看待外部世界,并全面调整了对外政策。到80年代末,短短10年时间,中国的社会面貌和对外关系都已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与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伟大历史目标,与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是彼此紧密相连的。没有走向世界的进程,没有跟世界的联通发展、融合发展、共同发展,中华民族全面复兴是不可能真正实现的。
于洪君认为,上世纪 80年代末,我国的对外关系也曾经出现暂时困难,面对苏东剧变,西方制裁,国际关系领域中的旧思维、旧观念重新抬头。邓小平高瞻远瞩,提出了稳住阵脚、冷静观察、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新思想。给我们的对外工作制定了新思路、新方针、新政策,中国在国际形势当时极为复杂的情况下,继续走对外开放的道路。1999年后的10多年间,美国的霸权主义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在动用北约打击前南斯拉夫的过程中,美国竟然轰炸了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美关系和我国的对外开放面临新的严重考验。但我们稳住了中美关系,迫使美国在涉及重大核心利益上罕见地向我们道了歉。我们赢得了尊严,维护了主权和安全,对外开放在新形势下奋力前行。2001年中国最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08年成功举办奥运会。国际影响力大幅度上升,综合国力迅速增强,全世界从此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大踏步地走向世界,世界也开始更客观地认识、了解中国,敬重中国。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与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两个过程完全融合在一起。十八大召开后,中国的对外关系进入新时代,我们明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
于洪君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主张作为一个完整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是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理论贡献,从根本上超越了过去那种简单的以意识形态为主导下的国际政治思维。新时代的中国对外开放将深刻地改变中华民族自身,同时也将深刻地影响国际社会,影响人类的未来发展。
于洪君特别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对外开放的理念是非常明确的,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会改变。打开国门搞建设,这是习近平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年后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是改革开放再出发、再启航,而重新启航的对外开放,必然是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有质量、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对外开放。其中,“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最重要举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引领中国和世界走向更高水平和更大范围的融合发展、联动发展。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是中国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所做出的唯一选择。怀疑中国对外开放的任何言论,都是没有依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