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冠群: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变化及其战略应对

2018-08-17 14:06 21416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 在印度国内引发巨大反响。由于印度未能成功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未参加北京“一带一路”峰会、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等, 中印关系由热转冷, 印度国内对待“一带一路”出现怀疑、反对、敌视声音。鉴于中印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未来必须调整“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推进策略, 冷静处理好中印间的敏感性问题, 统筹处理好“一带一路”与印度多个重大战略的对接, 争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中印关系的峰回路转。

引子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 在印度国内引发巨大反响。由于印度未能成功加入核供应国集团、未参加北京“一带一路”峰会、中印洞朗对峙事件等, 中印关系由热转冷, 印度国内对待“一带一路”出现怀疑、反对、敌视声音。鉴于中印关系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未来必须调整“一带一路”在南亚地区的推进策略, 冷静处理好中印间的敏感性问题, 统筹处理好“一带一路”与印度多个重大战略的对接, 争取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实现中印关系的峰回路转。


一、印度“一带一路”基本态度变化


从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态度一直在变化, 总体来看, 相继经历了态度模糊、积极响应和抵制三个阶段。


(一) 2013年下半年至2014年下半年


印度对“一带一路”总体处于认识阶段, 民间认可与反对声音皆有, 但疑虑居多, 官方层面没有明确表态是否参与。


2013年下半年, 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 引发全球强烈反响, 很多国家公开表示积极加入。印度国内也高度关注“一带一路”倡议, 民间针对如何认识“一带一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的目的、“一带一路”对印度有哪些影响展开了全国范围的讨论和争论, 但政府保持沉默, 既未表明愿积极参与, 也没对“一带一路”表示拒绝。印度国内对“一带一路”认知不一, 代表性观点有以下几种。


一是“霸权论”, 认为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并非如中国宣称的那样为了沿线国家共同的经济发展和共享经济成果, 而是为了将中国的霸权扩展到印度洋地区, 与美国争夺国际领导权, 将“一带一路”视为一项霸权计划。


二是“黑箱论”, 认为“一带一路”只是一项空洞的倡议, 没有公布具体的规划和项目, 难以判断中国的真实目的是什么。“一带一路”还是一个“黑箱”, 印度不可能为“一带一路”开具“空头支票”, 并给出全盘承诺。


三是“围堵论”, 印度一直将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视为后院, 担心“一带一路”会冲击印度在该地区的影响力和主导权, 甚至会对印度形成战略围堵, 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泛喜马拉雅山经济合作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会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形成对印度的“包围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围堵印度的海上“珍珠链”。


四是“竞争论”, 认为“一带一路”是与美国“新丝绸之路”、TPP、日本亚洲经济走廊、印度“向东看”等相竞争的战略, 印度也应提出与之相竞争的“印度版”互联互通计划。


五是“合作论”, 除上述对“一带一路”持怀疑、批评、反对的观点外, 印度国内还有一部分理性声音, 认为“一带一路”也会给印度发展带来机遇, 中印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合作对印度利大于弊。但从总体上看, 印度支持“一带一路”的声音是凤毛麟角的, 抱怀疑态度、带有色眼镜看“一带一路”在印度国内占据主流。


(二) 2014年下半年至2016年下半年


尽管印国内对“一带一路”还存在多种质疑声音, 但在两国元首互访的推动下, 印官方层面对“一带一路”持正面态度, 并以实际行动给予中国正面回应。


2014年9月, 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 印总理莫迪在自己的家乡古吉拉特邦隆重接待习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前夕在印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 提议中印“共同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探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 引领亚洲经济可持续增长”, 此次成功访问得到印度媒体的广泛好评。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自己的家乡陕西西安热情接待了莫迪总理, 李克强总理也与莫迪进行了友好的会谈。2016年5月, 印度总统慕克吉成功访华。2016年9月, 莫迪来华参加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 一个月之后, 习近平主席参加在果阿举行的金砖峰会。


在两国元首互访的推动下, 印度对待“一带一路”的态度出现了明显改观。习近平主席访印时, 曾向莫迪提出, 中印双方可就“一带一路”与“向东行动”实现对接。莫迪也表示, 印方同样重视南亚地区互联互通建设, 愿加强同中方在这一领域合作。习近平主席访印后一个月, 印度作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约, 印度出资80多亿美元成为亚投行第二大股东, 持股8%左右, 仅次于中国30%的股权。双方产能合作也发展迅速, 万达、华为、中兴、特变电工在印度成功建设厂房、园区或研发基地。


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上印度也表现出了积极态度。2013年5月, 李克强总理访印曾提出“倡议建设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得到印度及孟缅两国政府的积极响应, 2013年12月,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一次会议在昆明召开。习主席访印后,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工作继续向前推进, 2014年12月, 联合工作组在孟加拉国科克斯巴扎尔举行了第二次会议。


(三) 2016年下半年至今


印度表现出对“一带一路”的强烈反对和抵制, 其国内出现了对“一带一路”各种偏颇和不实的解读, 由于印加入核供应国受阻, 印拒绝参加“一带一路”峰会、中印洞朗对峙等一系列因素, 中印关系跌入冰点。


由于中印两国在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问题上立场不一、意见冲突, 印度认为中国是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 (NSG) 最大的阻碍力量, 两国关系急转直下。为表示对中国的不满, 印度从官方到民间都对“一带一路”采取了抵制和反对的态度, 言辞口径聚焦为“一带一路”六大走廊之一的中巴经济走廊通过克什米尔地区, 侵犯了印度主权。2017年1月, 在有着印度版香格里拉对话会之称的第二届瑞辛纳对话会 (Raisina Dialogue) 上, 印度总理莫迪公开表示“一带一路”只有“尊重相关国家的主权, 地区互联互通才能够实现目标, 避免分歧和纷争”, 这标志着印度对待“一带一路”的态度出现重大转向。在2017年5月北京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前夕, 印度外交部发言人公开发声, 代表印度政府正式表达了出于对中巴经济走廊和克什米尔问题的关切, 印度不能接受“忽视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项目, 从官方层面表示了对“一带一路”的拒绝态度。印度还公开表示“互联互通项目应建立在公认的国际准则、良治、法治、开放、透明及平等基础上”, 暗指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这些方面均有缺陷, 是中国基于自身利益提出的战略, 未与各国商议决定, 不公开、不透明。随后, 印度及接受印度外交指导的不丹也未参加“一带一路”峰会。此后, 中印在洞朗地区发生军事对峙, 两国关系跌入冰点, “一带一路”合作全面搁置。


但需要注意的是, 即便印度对“一带一路”如此态度, 但还是为以后可能的合作预留了一定的战术模糊空间。印度公开表示, 不接受“那些忽略了印度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项目”, 这个“项目”究竟是指中巴经济走廊还是整个“一带一路”倡议, 未来是否存在不接受中巴经济走廊, 但在其他通道建设上与中国合作的可能?值得关注的是, 也是在峰会前的2017年4月份, 原定2015年下半年召开, 但因种种原因不断推迟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联合工作组第三次会议在印度成功召开, 这是否是印度释放的一种信号, 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其他“一带一路”项目上中印合作还有一定的空间?目前尚不能一概而论, 要视下一个阶段中印关系的走向再做判断。



二、目前印度对“一带一路”消极态度的主要原因


(一) 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和“穆罕默德军”制裁受阻是态度变化的直接导火索


印度十分渴望加入核供应国集团, 将其认为是保证印度大国地位和国家安全不可或缺的路径和手段。2014年9月, 莫迪首次访问美国后, 奥巴马高调表示, 印度具备成为核供应国集团成员国的资格, 支持印度早日申请并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两国在联合声明中也指出, “奥巴马总统和莫迪总理将致力于努力推动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 (MTCR) 、瓦森纳协定和澳大利亚集团 (The Australia Group) , 这是增强全球不扩散及出口控制机制的关键一步”。在美国的支持下, 印度于2016年5月递交了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申请。美国此举并非是其真心希望印度能够加入核供应国集团, 而是预判到中国必将反对, 将球踢给中国, 实为挑拨中印关系而向印度许诺的一个空头支票。


中国并未直接反对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中国认为, 印度若想加入核供应国集团应先签定核不扩散条约 (NPT) , 核不扩散条约是核供应国集团的法律基石, 目前核供应国集团全部48个成员国均签署核不扩散条约, 印没有权利成为例外。中国提出解决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问题的“两步走”方案, 即必须先由全部核供应国集团成员国内部讨论确定非核不扩散条约成员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统一标准, 印度满足该标准后方能加入。但印度认为, 中国的这一做法是给巴基斯坦撑腰, 是为了使印度和巴基斯坦同步加入核供应国集团而故意给印度设置的障碍。在美国已同意印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情况下, 印度认为中国是阻碍其加入的主要力量。 


莫迪政府在递交加入核供应国集团的申请后, 在国内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和动员活动。但6月份加入的失败, 使执政的印度人民党难以下台, 因此调动宣传机器挑拨民众将全部怒火和矛盾都转移至中国头上, 印国内普遍认为, 中国是因为害怕印度崛起而在国际社会上针对印度施展了霸权手段, 无视中国提出的“先谈原则, 再谈个案”的方案在核供应国集团中得到了普遍支持。


在核供应国集团问题发生的同时, 还发生了“穆罕默德军”事件。2016年1月和9月, 克什米尔地区发生了两起印度军事人员遭恐怖主义分子袭击的事件, 印度剑指巴基斯坦, 指责巴为幕后黑手, 将巴列为恐怖主义支持国。印度向联合国提交申请, 将巴基斯坦“穆罕默德军”头目马苏德·阿兹哈尔列入联合国制裁名单。中方认为, 印方此举尚无充分证据, 并且无视巴基斯坦也是恐怖主义最大受害国之一, 以及在打击恐怖主义问题上巴基斯坦一直以来的积极努力并付出了巨大牺牲, 对该申请采取两次“技术性搁置”。这在印度国内引发不小反应, 甚至认为中国支持巴基斯坦的恐怖主义、中国利用恐怖主义制衡印度等。


核供应国集团和“穆罕默德军”刺激了印人党政府的敏感神经, 再加上中印边界争端等老问题及印度素来认为中国反对印度加入联合国等, 印度国内普遍认为, 中国是阻碍印度成为全球大国的最大“拦路石”。在印人党政府及媒体的挑唆下, 印度国内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抬头。2016年10月份“排灯节”前后, 印国内爆发抵制中国货的思潮和声浪, 一些地区甚至爆发反对中国、抵制中国货的游行和示威。印度又邀请美驻印大使前往我国藏南达旺地区, 并允许达赖喇嘛于2017年访问达旺。这严重影响了两国元首互访好不容易形成的政治互信, 中印两国政治氛围转冷。在这一背景下, 印度对待“一带一路”态度出现急转, 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 印度担心一旦中巴经济走廊建成, 收回巴控克什米尔地区再无希望, 甚至改变南亚地区印强巴弱的力量格局


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 是印度最为担心的一条战略通道, 印度反对“一带一路”的官方理由正是中巴经济走廊通过印巴两国主权争议地区克什米尔, 认为中国忽视了印度对主权和领土的核心关切。


中巴曾多次通过各种渠道向印方阐释中方的考虑, 以增信释疑。第一, 中巴经济走廊途径克什米尔是地理事实, 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 通过克什米尔的中巴喀喇昆仑公路就已开始建设, 并于八十年代建成通车, 互联互通已有基础, 并非中国为印度设计了一套针对性战略;第二, 中巴经济走廊侧重经济二字, 强调交通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并不涉及主权之争和政治考量;第三, 中巴经济走廊并非排挤围堵印度, “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之一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正是为了通过中南半岛联通中国和印度而设计;第四, 中国深化与巴基斯坦经济合作, 将会大大提高巴民众生活水平, 贫困是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 中方此举将从根本上解决巴基斯坦恐怖主义问题, 对印度国家安全也有利。


中方的解释并未得到印方的认同。针对中巴经济走廊, 印度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印度从未停止过对喀喇昆仑公路的抗议, 中国从来都采取无视的态度, 中巴经济走廊在互联互通方面较喀喇昆仑公路大大升级了, 这更是对印度的蔑视;二是更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意味着中国、巴基斯坦的军事武器、战略物资可以迅速运至克什米尔地区, 进而南下几百公里就能威胁到新德里的安全, 印度心脏地区将会直接暴露在中巴军事威胁下;三是一旦中巴经济走廊建成, 中国大量投资、经济利益将会存在于巴基斯坦甚至克什米尔地区, 在克什米尔问题上, 中国不会再采取中立态度, 如果未来印度想通过武力收回克什米尔, 中国也一定会干预;四是南亚地区力量格局将会被打破, 根据目前已公布的信息, 中国将在瓜达尔港、能源、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项目上向巴基斯坦投资460亿美元, 未来巴基斯坦经济会实现腾飞, 这可能会改变南亚次大陆印强巴弱的格局, 印度在南亚的影响力和霸主地位将会受到冲击。


(三) 印度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升级版的“珍珠链”战略, 中国将会染指印度洋地区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印度一直有极强的地缘战略和势力范围的保守思维。在几千年的历史上, 印度一直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 被印度洋和喜马拉雅山脉从南北两个方向封闭的南亚次大陆一直是印度人所认为的文化边界。这导致印度人在看待与周边的关系时, 并不会从国家思维来进行思考, 而是将整个南亚次大陆和印度洋地区都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 印度一向认为印度洋是“印度的洋”, 是“印度的后院”。加之近代以来, 印度遭受外族侵略与殖民, 在封闭的思维中又加入深深的不安全感, 对可能会进入印度洋的大国势力都存在深深的疑虑。尼赫鲁提出“印度要么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要么销声匿迹”, 代表了印度的大国情结和文化自尊。在外交政策上, 印度十分强调独立自主, 既不会选择与其他大国主动结盟, 也不会对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亦步亦趋, 对“一带一路”也就会因此表现出担忧、疑虑甚至明确拒绝的态度。


在对待“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时, 印度狭隘的地缘思维表现得尤为突出。近些年来, 随着中国与欧洲、中东、非洲开展越来越多的商品和能源贸易, 经马六甲、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的印度洋航线已成为中国远洋贸易的主要航线, 印度洋上遍布来中国的远洋巨轮, 中国影响力悄然进入印度洋地区。印度对中国力量进入印度洋十分担忧, 大肆渲染“珍珠链”战略, 即中国在印度洋的一些重要港口 (“珍珠”) 如皇京、皎漂、实兑、吉大、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瓜达尔、吉布提乃至东非的蒙巴萨、达累斯萨拉姆、巴加莫约等港口进行战略布局, 通过将“珍珠”串联成“链”, 对印度进行战略围堵。


近年来, 中国与南亚各小国合作全面深化。从2005年起, 中国成为孟加拉国最大贸易伙伴, 服装加工业是孟加拉国主导产业, 而所需的各种服装原材料基本来自于中国, 中国也是孟加拉国最大的武器供应国。2016年10月, 习近平主席访孟, 双方同意把两国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孟方高度赞赏“一带一路”, 并同意对接两国发展战略, 中国也将在吉大港建设中国工业园区。近年来中斯两国在基础设施方面深入合作, 汉班托塔港、科伦坡南港集装箱码头、科伦坡机场高速公路等一批重要项目已经建成, 汉班托塔中斯工业园区项目已经启动。近年来中斯贸易也在飞速发展, 2016年中斯贸易额已超过印斯贸易额, 中国成为斯里兰卡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进口来源国, 斯里兰卡高度认可“一带一路”, 表示愿将“马欣达愿景”与“一带一路”对接。中国与马尔代夫也于2014年12月签署了共建海上丝绸之路谅解备忘录, 两国自贸区于2015年12月正式启动, 中马两国在中马友谊大桥、马累国际机场改扩建等重大项目上也实现了密切合作, 中国已连续七年成为马尔代夫第一大旅游客源国。


中国与孟、斯、马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令印度十分担忧, 害怕“一带一路”会让这些小国全面倒向中国的怀抱, 未来在印度洋上, 可能会形成一个以中国为“轴”, 以南亚各小国为“辐”的地缘结构, 印度全面失去印度洋和南亚地区的霸主地位, 无论从地缘政治考量, 还是从历史情感和民族心态上, 这都是印度所不能接受的。


(四) 出于对印东北部分离势力、中国从地缘上围堵印度的考虑, 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直持谨慎缓行的态度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概念构想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90年代, 云南学界就提出了构建四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设想。1999年8月, 在昆明首次召开了“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国际研讨会”, 后该论坛在四国轮流举行, 影响越来越大。2013年5月, 李克强总理访问印度期间正式向印度提出了共同构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想法, 标志着这一民间设想正式上升到官方层面。 2013年12月和2014年12月, 孟中印缅联合工作组第一届和第二届会议分别在云南昆明和孟加拉国科尔斯巴扎克召开, 但原定于2015年底召开的第三届会议不断推迟, 直至2017年4月才召开, 四国合作一直处于务虚层面, 合作机制一直没有形成。


相比中巴经济走廊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而言,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中印度相对较为积极的一条廊道。印度一直有开发东北部, 推动印度与中南半岛东西联通的战略构想,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印度战略目标一致, 印度单方向推动东西联通面临投资巨大、风险偏高等难题, 如有中国参与, 两个大国分别从两端推动将会大大加快项目进程, 这是印度乐于见到的, 在工作组机制成立之初, 印度也是较为积极的倡导者。但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后, 特别是看到2015年3月我国对外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将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列入到“一带一路”六大走廊之后, 印度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态度逐渐出现了变化, 认为应对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对印度的战略影响进行重新评估。


印度主要的疑虑和担心为:一是认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互联互通项目, 而是中国“一带一路”大战略设计中的一个环节, 认为中巴经济走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尼印经济走廊将从西、南、东、北四个方向对印度进行全面围堵, 中国正围绕印度布一盘战略大棋, 印度过去严重低估了中国提出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战略目标;二是印度因反对中巴经济走廊而反对“一带一路”, 就不能再明确支持“一带一路”构成部分的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否则会让印度在国家战略和外交政策制定上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三是印度东北部各邦分离主义和离心力量十分突出, 该地区目前存有很多反政府武装, 且和中国还有边境纠纷, 印度担心一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成, 中国将会对印东北部施加强大影响力, 反政府武装也极易被中国所利用, 威胁印度国家安全。


由于以上的几个顾虑均难登台面, 印度找不到如克什米尔之于中巴经济走廊这样能站得住脚的理由, 且中印两国又于2013年发表过共同声明, 印度公开表示要推进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不能出尔反尔, 因此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问题上采取了拖延态度。印度决策机制素来效率低下, 重大战略从来都是口号多、落地少, 加之顾虑重重, 人为有意延宕,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工作机制一直停留在对话沟通层面, 未有实质进展。


(五) 印度担心尼泊尔全面倒向中国, 对中尼印经济走廊特别是中尼铁路高度警觉和忌惮


中尼印经济走廊是已公布的“一带一路”六大走廊外, 有望建成的另一条“一带一路”重要通道。尼泊尔是地处中国、印度两个大国之间的内陆小国, 北侧越过喜马拉雅山上的两个边境口岸与中国青藏高原相连, 南侧通过15个口岸与印度恒河平原连通, 受地理因素影响, 尼泊尔与印度关系更为紧密。由于地理封闭, 尼泊尔经济凋敝, 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长期以来, 尼泊尔一直希望加强与中国合作, 成为联通中国与南亚地区的重要通道和桥梁, 复兴南方丝绸之路, 以振兴本国经济。2005年, 尼泊尔国王贾南德拉在印度尼西亚举行的不结盟国家首脑峰会上正式提出要使尼泊尔成为“过境经济体”, 呼吁中国加入南亚区域合作联盟。同年贾南德拉派财政部长率领代表团访问中国, 正式向中方表达了将青藏铁路延伸至中尼边界并至加德满都的愿望。2014年12月, 王毅外长访问尼泊尔, 提出中方愿适时探讨中尼印三方合作的可能性, 中尼印经济走廊设想初步成形。2015年5月莫迪访华期间, 习近平主席提出建立中尼印经济走廊的可能性, 至此中尼印经济走廊的概念正式向外提出。2017年3月, 尼泊尔总理普拉昌达访华, 表示了对“一带一路”的高度认同。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前夕, 中尼两国签署了“一带一路”框架性协议, 尼泊尔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参加“一带一路”高峰论坛。


长期以来, 印度对尼泊尔内政外交实施强硬的干涉主义, 尼泊尔“不丹化”、不丹“锡金化”是印度的既定战略。尼泊尔对“一带一路”、中尼印经济走廊的积极认同和努力推动引发印度的警觉, 特别是中尼铁路更是触发了印度敏感的神经。印媒、战略界及军界高调宣称, 要给南亚邻居划出红线, 阻止有损印度安全利益的大型项目, 这给予尼泊尔很大政治压力。


马德西人事件是近来尼印关系的重要转折点。2015年9月, 尼泊尔出台新宪法, 将尼泊尔境内的印裔马德西人所居住的特莱平原划属北部山地省邦, 马德西人表示不满, 国内矛盾激化。印度公然支持马德西人在特莱平原建立“马德西人之邦”, 这是对尼泊尔内政赤裸裸的干涉。还以尼泊尔新宪法未能反应马德西人诉求为由, 对尼泊尔实施了四个月的“非正式禁运”。尼泊尔主要物资均来自于印度, 对印度经济依赖度高达60%以上, 且刚刚经历“四二五”大地震, “非正式禁运”造成尼泊尔国内燃油、药品紧缺, 经济频临崩溃。印度此举遭至尼泊尔反对声浪, 导致尼泊尔亲印势力的下台。


尼印关系紧张倒逼尼泊尔与中国关系走近, 以平衡印度的影响力。在尼泊尔“四二五”大地震时, 中国对尼泊尔组织了三轮总计1.4亿元的人道主义紧急物资援助。在印度对尼泊尔实施禁运, 尼全国陷入油气荒时, 中方又向尼方赠送了1000吨汽油, 以缓解其燃眉之急。尼泊尔对中尼铁路十分积极, 希望中尼铁路不仅连接到吉隆, 更应进一步延伸到加德满都, 如果该铁路建成, 尼可从中国进口大量质优价廉物资, 不必再仰印度鼻息, 也可通过与中国的深化合作平衡印度对尼的控制。预计随着中尼经济合作的深化、重大互联互通项目的推进, 印度对尼泊尔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六) 印度担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对其施展经济霸权, 可能会冲击印本地经济和产业


在印度主流观点中, 除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延伸影响力的地缘战略外, 还有不少人认为, “一带一路”也是中国的经济霸权战略, 通过“一带一路”, 中国通过港口建设、产能合作、工业园区建设、人民币国际化等手段占领沿线各国市场, 中国产品将打垮各国本土工业, 将污染大效率低的落后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 中国资金、技术、劳动力将充斥周边国家, 进而向外输出商业规范、标准、规则, 从而实现对各国市场的强力掌控, 攫取巨额利润。这一观点形成的根源是印度在多年与中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惧怕一旦加入“一带一路”, 其经济对中国开放, 印度自身产业受到冲击。


2016年, 中印双边的贸易总额为700.8亿美元, 印度对华贸易逆差高达465.6亿美元, 且近年来贸易逆差持续扩大, 贸易赤字持续累积。如此大贸易逆差的产生有两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制造”比“印度制造”更具市场竞争力, 附加值也更高, 从贸易结构上看, 我国对印度出口主要是机电、船舶、车辆等附加值较高的贸易制成品, 从印度进口的主要是贵金属、珠宝首饰、铁矿石、木材及木制品、橡胶等初级原材料产品。近期印度暂停铁矿石等原材料对华出口, 更是缺乏适销于中国市场的出口产品。二是印度长期奉行贸易保护原则, 虽然近年来印度关税税率整体下降明显, 但仍相对偏高。根据WTO公布的数据, 印度最惠国平均关税税率达12.6%, 高于中国的9.6%, 其中农产品和汽车等部分工业制成品的关税水平更高, 蔬菜、谷物等农产品均超过30%, 轿车高达60%。推行“印度制造”战略后, 为吸引国外企业赴印投资设厂, 印度进一步提高进口关税, 如2015年2月将手机进口关税从6%提升至12.5%。我国手机企业华为、小米、酷派等被迫扩大在印生产规模。印度还经常针对中国产品开展反倾销调查, 是对中国采取反倾销措施最多的国家之一。 


在投资方面, 印度也表现出过分担心。目前中国对印度投资规模较小, 虽然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也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 但是2016年中资仅占印度吸收外资总存量的0.5%, 与日本占比的7.7%和美国的6.13%相差甚远。印度担心的主要是来自中国的投资增速过快, 中国是印度增长最快的外资来源国, 2011年中国投资规模在印度所有外资来源国中仅排到第35位, 2014年升至第28位, 2016再次快速跃升至第17位, 年投资流量也从2011年的1.02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0亿美元, 投资规模是五年前的约10倍。华为、小米、海尔、美的、TCL等中国制造企业已占据印度较大市场, 阿里巴巴、腾讯等已开始大规模布局印度电商和移动支付市场, 万达、华夏幸福等已参与到印度城镇化建设中来, 印度几乎没有有能力与之相竞争的企业。


印度民族主义思想有深厚土壤, 在经济方面则表现为强烈的市场保护主义, 是全球发展中国家经济保护的大本营。印度工业联合会、印度工商联合会、印度工商联合商会以及各行业工会等组织均鼓动经济保护主义。“一带一路”提出后, 印度经济保护势力十分担心在与中国企业的竞争中失去市场, 通过媒体不断鼓吹中国经济威胁论, 把对华贸易逆差、中国占领印度市场等作为宣扬民族主义、保护主义、封闭主义的借口和说辞, 拒绝主动调整印度自身产业结构, 拒绝有利于印度经济发展的土地、税收、劳动等制度改革, 不敢面对全球化的历史潮流, 因而对“一带一路”感到焦虑和担忧。


三、印度针对“一带一路”采取的主要策略


(一) 积极加入亚投行


尽管印度国内存在对“一带一路”的反对声音, 但也有人看到了“一带一路”对印度经济发展有利之处, 在部分方面采取了灵活的务实主义路线, 最突出的是参与亚投行的筹建。中国在2013年至2015年间面向全球倡议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对此印度给予积极响应。2014年10月, 印度作为亚投行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在北京签约, 其内阁于2015年6月正式批准加入亚投行。印度出资84亿美元, 成为亚投行第二大股东, 并获得第二大表决权份额。印度积极加入亚投行主要有两方面考虑:一是印度基础设施十分落后, 且建设资金短缺, 加入亚投行可使印度通过资金杠杆, 用小额出资撬动全球资金流向印度基建市场;二是印度目前主要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但往往会有政治、环境、立法等附加条件要求, 资金使用难以得心应手, 亚投行资金没有附加条件, 更受印度欢迎。


(二) 印度提出自己的互联互通和对外经济合作计划, 与“一带一路”开展竞争和博弈


印度著名战略家拉贾·莫汉曾指出, 印度是否认可或是否要参加“一带一路”并不是根本性问题, 如要抗衡“一带一路”, 印度必须提出自己的互联互通和对外合作战略, 这一观点代表了印度抗衡“一带一路”的主要战略思想。


莫迪上台执政后推出“季风计划”, 这是一项包括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等多方面内涵的宏大的战略构想。“季风计划”全名“海上航线与文化景观”, 这原是印度文化部于2014年推出的对外文化合作项目, 意图加强印度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和宗教交流。2015年3月莫迪出访塞舌尔、毛里求斯和斯里兰卡时将该计划升级, 增加了与古印度洋航线国家政治、经济和军事合作的内容。“季风计划”一经推出, 就被印度各界普遍解读为印度版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是能够同中国“一带一路”相抗衡的重大战略构想。尽管莫迪政府因尚未提出关于“季风计划”的具体规划和设计方案, 遭到印度国内各方质疑和批评, 认为该计划较为空洞模糊, 没有实际内涵, 尚不能起到抗衡“一带一路”的效果, 但从战略布局上, “季风计划”为印度未来对外发展谋划了新方向, 加强与环印度洋的南亚、东南亚、阿拉伯半岛、东非地区各国的联通将是印度重大国家利益所在。除“季风计划”外, 印度还提出了“香料之路”“棉花之路”“佛教之路”, 其实质与“季风计划”异曲同工, 均是通过一些历史文化符号, 把印度与周边地区串联起来, 形成与“一带一路”不同维度的互联互通计划, 与“一带一路”开展战略竞争。


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后, 印度提出“向东看 (Look East) ”政策, 认为印度要向东通过印度洋连通中南半岛地区。莫迪上台后, 于2014年将“向东看”进一步升级成“向东行动 (Act East) ”, 推动印度与东盟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印度甚至提出, 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进入西太平洋, 与美国、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开展合作。美国、日本等环太平洋经济体是印度重要的投资来源地, 东盟、中国以及美日将成为印度制造品的重要消费市场。“向东行动”意图将印度洋经济圈和太平洋经济圈连接起来, 形成一个充分整合的“印太”经济圈, 并使印度成为“印太”经济圈经济增长的主要发动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自东向西的, “向东行动”是自西向东的, 印度希望将“向东行动”作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对冲的竞争性战略。


为抗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印度一方面对该经济走廊虚与委蛇的同时, 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孟加拉国、不丹、印度、尼泊尔四国联通 (BBIN) 和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 (BIMSTEC) 两大区域合作机制建设。孟不印尼四国合作机制始于1997年的“南亚增长四角” (SAGQ) , 但由于四国基础设施联通条件差、四国内部缺乏共识, SAGQ一直未有突破。2013年, 印度在SAGQ基础上提出BBIN, 后得到莫迪政府高度重视和推动。目前BBIN已建立了水资源管理与电力、交通与互联互通两个工作组。2015年6月, 四国已签署了“机动车辆协议” (BBIN-MVA) , 初步实现了公路互联, 目前正在开展铁路互联和航空互联的磋商。印度希望未来将BBIN向南拓展至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 形成“BBIN+2”, 进一步扩大印度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在推动BBIN的同时, 印度也在同步推进BIMSTEC。BIMSTEC意在打通湄公河地区至印度的经济通道, 除继续深化与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的合作外, 还将东南亚的缅甸和泰国拉拢进来, 同时强化印度东部的尼科巴—安达曼群岛在南亚与东南亚合作中的战略地位。由此可见, 印度表面上认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是虚, 建设BBIN和BIM-STEC是实, 其根本目的无外乎是担心中国在南亚影响力的扩张, 要建立一个将中国排除在外的南亚—东南亚互联互通体系。


为进一步增强印度对南亚各小国的影响力和控制力, 印度推出环印度洋地区合作联盟 (IORA) , 该联盟主要推动蓝色经济发展计划, 重在推进在海洋能源、海上航运、海洋保护、生物勘探等方面的合作。IORA的蓝色经济合作区主要包括印度、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塞舌尔、毛里求斯乃至孟加拉国、缅甸、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阿曼等国, 几乎将整个印度洋地区涵盖进来, 但该战略的主要对象还是南亚各小国, 避免各小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倒向中国。


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结束几天后, 非洲开发银行年会于2017年5月23日在莫迪老家古吉拉特邦举行, 莫迪在会上发表演讲, 对外高调提出了“亚非增长走廊” (AAGC) 计划, 宣称该计划将让亚非国家形成一体化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经济联盟, 形成西方式的、民主的、自由的经济架构, 其用意明显是针对是“一带一路”。2017年9月13日, 日本首相安倍访印, 公开表示日本将和印度一道共同推进“亚非增长走廊”建设。据印度智库“发展中国家研究与信息系统” (RIS) 发布信息称, 在2016年11月时, 莫迪与安倍就形成了共建“亚非增长走廊”的想法, RIS与日本贸易振兴机构 (JETRO) 共同编写了“亚非增长走廊”的项目可行性报告, 日本计划为“亚非增长走廊”投资300亿美元, 投资期3年, 印度计划为“亚非增长走廊”投资100亿美元, 投资期5年。目前日本已经参与了印度东北部“东北各邦道路网络改善计划”, 安倍访印时提出未来将向该计划提供386亿日元贷款, 以对抗中国修建边境公路对西里古里走廊的战略威胁。


(三) 印度积极参加其他大国提出的互联互通计划和区域合作计划, 以平衡“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经济合作计划和交通互联互通计划, 但在美、印、日等国看来, 更是一个中国拓展势力范围和国际影响力的地缘工具。为平衡“一带一路”影响, 印度不只提出了自己的互联互通计划, 还积极参加日、美、俄等国提出的相关联通战略。


针对“一带一路”, 日本提出了“高质量基础设施伙伴计划”。2015年, 安倍政府对外提出该计划, 准备未来五年投入2000亿美元用于日本、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互联互通。该计划提出, 互联互通基础设施要“高质量”, 要重视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债务可持续、劳工权利等方面的问题, 实质上影射中国基础设施项目“质量不高”, 要各国不被中国低价竞标方案所“诱惑”。印度对该计划不断高调表示支持。目前印度是日本第一大对外援助国, 在印度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巨大, 是新德里—孟买工业走廊的主要投资方。印度的态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日本资金继续参与印基础设施建设, 另一方面也对日本参与“亚非增长走廊”给予回馈, 与日本一道共同抗衡“一带一路”。


对于俄罗斯、伊朗等提出的“第二苏伊士运河”计划, 印度也十分积极。为打通俄罗斯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 俄罗斯与伊朗、阿塞拜疆等国共同提出该计划, 意在打通自伊朗恰巴哈尔港一路向北, 经阿塞拜疆、俄罗斯高加索地区直至莫斯科的陆路通道。印度认识到该倡议不仅符合其既有的联通中亚政策 (CCA) , 而且由于恰巴哈尔港与瓜达尔港相距仅200公里, 此计划完全可以与中巴经济走廊形成竞争, 争夺中亚腹地市场, 还可使印度加强对阿拉伯海航路的影响, 保障印度石油进口安全。2014年印度拨出8600万美元, 与伊朗合作共建伊朗恰巴哈尔港, 对该港的航道和港口进行加深以接纳大型船舶。 (1) 2016年5月, 莫迪访问伊朗, 两国签署了《关于恰巴哈尔港的开发与运营的双边协议》, 印度、阿富汗、伊朗三方也签署了《建立恰巴哈尔港运输与过境走廊的三方协定》, 目前该港建设正在推进。目前“一带一路”的六大经济走廊总体都是东西向的, 印度参与“第二苏伊士运河”计划有助于联通印度与中亚、欧俄, 其实质是为了与中国争夺在中亚地区的影响力, 形成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蒙俄经济走廊相竞争的南北向经济走廊。


2017年11月, 美国总统特朗普在APEC领导人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 公开提出“印太”战略, 此战略为“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升级版, 在“亚太”的基础上, 进一步将印度拉拢进来。“印太”战略包围遏制中国、抗衡“一带一路”意味明显。“印太”概念由来已久, 早在20世纪60年代, 澳大利亚学术界就提出了“印太”概念, 但一直并未受国际关注。奥巴马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后, 美日印澳等国战略界将此概念挖出, 提出将“印太”打造成“亚太”的升级版, 希拉里在出访时也多次提过“印太”概念。


近年来, 日本不断在美国、印度间游走, 努力把印度拉进“亚太”中来, 印度逐渐与美日开展越来越密切的经济军事合作。印度原本对“亚太再平衡”持中立态度, 但随着中印关系转冷特别是洞朗对峙事件后, 印度开始对“印太”持积极态度。目前, 国际社会各界均将“印太”战略视作美国应对“一带一路”的战略选择。印度作为“印太”核心四国之一, 搭美国战略的顺风车, 借美日之力帮助其平衡中国“一带一路”的地缘影响力, 是符合印度自身利益的。


(四) 印度对周边国家参与“一带一路”进行干预, 加强对“后院”国家的掌控


印度将南亚和印度洋地区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南亚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表示出积极意愿, 这引起印度高度警惕。为阻止这些国家倒向中国, 印度不惜以干涉内政, 破坏中国与这些国家双边合作项目为手段, 胁迫这些国家退出与中国合作, 阻碍“一带一路”建设进度。其中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


2013年5月, 斯里兰卡总统拉贾帕克萨访华, 中斯两国将双边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 双方决定开展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合作, 此项目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标志性项目。2013年7月,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与斯里兰卡国家港务局签署协定, 由中方投资14亿美元在科伦坡港建设港口城, 但该项目很快引发印度高度警惕。2014年9月, 中国海军一艘常规动力潜艇和一艘支援舰在赴亚丁湾执行反海盗护航任务时, 途中停靠科伦坡港。同年11月, 中国包括一艘核潜艇在内的潜艇编队再次停靠科伦坡港, 这在印度国内引发轩然大波, 认为中国参与科伦坡港口城建设具有强烈的军事目的, 威胁到了印度国家安全, 印度向斯里兰卡表示“强烈不满”。


2015年1月, 斯里兰卡总统大选, 印度直接干涉斯内政, 不惜动用各种力量影响大选, 致使拉贾帕克萨连任失败, 亲印派的西里塞纳当选总统。2015年2月, 西里塞纳当选总统后马上对印度开展国事访问, 表示要平衡外交政策, 向印度靠拢。2015年3月, 科伦坡港口城项目被叫停, 叫停理由为影响环境、涉及政府腐败、法律手续不完备等。负责项目建设的中国交建集团在同斯里兰卡政府经过几个月的协商后达成新的协议, 中国交建放弃1.4亿美元的索赔款, 斯政府将在港口城补偿给中国交建额外2公顷的建设用地, 使得中方总占地面积达到110公顷, 其中20公顷土地从先前协议的中方永久使用土地转为99年期租赁。直到2016年4月, 中斯两国才重启了科伦坡港口城项目。


与此案例相似事件较多。如迫于印度压力, 孟加拉国也取消了与中国企业商谈合作多年的开发索纳迪亚深水港项目, 取而代之的是在25公里外, 由日本企业开发马达尔巴里港。尼泊尔也害怕印度势力, 不敢与中国开展中尼铁路合作等。这些事件集中反映了印度狭隘的外交观、地缘观及对中国的疑虑和敌视心理, 可以预计, 印度未来还会在印度洋和南亚地区, 不断通过霸权主义和干预主义给“一带一路”制造麻烦。



四、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印合作的主要思路


处理好“一带一路”框架下的中印关系要明确长期战略和短期策略。从长期来看, 必须重视印度在“一带一路”中的战略地位, 印度地处要冲, 直接关系到中巴、孟中印缅、海上丝绸之路三大经济走廊能否建成。“一带一路”建设绕不开印度, 必须要树立“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印合作的主基调, 在合作的大背景下, 双方具体的关切和分歧可以沟通解决, 但合作的大方向不能改变。从短期来看, 推动印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要讲究策略, 一方面要坚持务实原则, 少向印度做空洞宣传, 多做实际项目, 避免印度舆论反弹;另一方面, 积极与南亚各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 倒逼印度转变态度, 同时, 多与印度就其关切的问题开展沟通对话, 不断弥合分歧, 争取政治互信。


(一) 处理好中印巴、中美印、中日印、中俄印、中印-东盟等几个大三角关系


当前, 中印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 已被卷入到中印巴、中美印、中日印等几个国际关系的大三角格局中, 如何处理好这些复杂关系将彰显中国智慧。总体上要坚持平衡原则, 不拉帮、不站队, 最大限度地掌握外交的灵活度和主动权。对涉及印巴之间的敏感议题, 要推动两国以双边沟通对话解决问题, 中国多做居中调解者, 少做一方帮忙者。对于中、美、日、印四方关系, 要看到美日在其中的主导作用, 印度只是战略跟随, 并非一心一意要投靠美日怀抱, 要通过积极改善中印关系、推动中印合作, 破解美日印同盟, 增强中国对美日的战略博弈能力。对于印度与俄罗斯、东盟之间的合作, 要乐见其成, 积极推动“一带一路”与其合作对接, 形成合力。


(二) 增强中印战略互信


从历史的长周期来看, 中印关系是在波折中前进的, 有时密切, 有时因历史因素和突发事件而使两国关系跌入低谷, 但不能因一些具体领域存在分歧就否定两国合作的根本大局, 不能因一时关系转冷就否定中印关系的长期建设和发展。中印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大国, 共同利益远远大于矛盾和分歧。当前中国应率先努力做好中印两国的战略互信工作, 要进一步密切中印两国沟通交流, 建立以两国元首外交为引领, 政府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媒体、智库等多层次、多元化沟通机制。对于事关两国重大关切的关键问题, 要通过对话、沟通、协调、谈判来解决问题, 化干戈为玉帛。对可能引发对方战略疑虑的安排和事件, 要多做工作, 阐信释疑。要明确中印双方的合作对于维护两国利益、维护地区稳定均具有重要意义, 不能轻易受域外国家挑唆, 随意转换立场。要放弃狭隘的地缘观、利益观、民族观, 中印应共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言人, 在全球竞争博弈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谋取权益, 彰显大国担当。


(三) 推动两国重大发展战略对接


中国和印度都肩负着改善本国十几亿民众生活水平的责任和使命, 都具有发展本国经济的迫切愿望, 应该携起手来。目前印度和中国都各自提出了一些重大发展战略和经济振兴计划, 这些战略并不是矛盾和竞争的, 具有广泛的相似点和公约数, 应该推动这些计划相互对接。双方应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和“季风计划”“香料之路”“向东行动”对接, 从东西两端打通东亚、东南亚、南亚的陆海大通道, 使印度洋成为像太平洋一样能容下多个大国的宽阔海洋, 而不是某一个国家的内海。推动“印度制造”“数字印度”“创业印度”与“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战略对接, 在先进制造、数字经济领域共同迈向全球产业链高端。推动印度五大工业走廊战略、萨珈尔玛拉计划同中国企业“走出去”、国际产能合作战略对接, 推动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基础设施建设能力向印度转移, 为印度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四) 加强中印在多边机制和平台中的合作


中印合作不只体现在双边关系中, 也体现在各国际多边机制和平台中。中印同为多个国际组织和区域合作机制成员国, 在其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将多边机制平台作为中印沟通问题、解决分歧的重要场所和媒介。要重点发挥好三大合作机制的作用。一是金砖国家。目前金砖国家合作已步入实体化、机制化阶段, 已成为全球发展中国家合作的标杆和样板, 未来中印应在金砖中朝着“经贸大市场、金融大流通、基础设施大联通、人文大交流”的方向进一步合作, 其本质也正是“一带一路”的合作精神。二是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RCEP) 。在美国退出TPP后, RCEP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区域经济合作计划, 如能建成, 会将东亚、东南亚、南亚以及大洋洲融合成全球最大市场, 对于未来印度承接来自全球的产业转移、经济结构向外向型经济转型、获取更大的出口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三是上合组织。印度、巴基斯坦已正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 未来有关印巴、中印的安全问题都可以在上合组织这一多边机制中, 由各关联方共同对话解决, 将会有效避免误解误判、冲突甚至战争。


(五) 当前中印“一带一路”合作宜避虚就实


鉴于当前印度对“一带一路”存在明显的抵制情绪, 最近应降低对印度宣传“一带一路”的调门, 避免因过度宣传被印度民族主义、保守主义分子抓住口实, 避免把影响两国关系的各种因素都绑到“一带一路”上, 避免印度把中国和各国的多双边合作都装入“一带一路”框架中, 加深对“一带一路”的误解误判。当前我国与印度开展“一带一路”合作应避虚就实, 无需非得要求印度就“一带一路”马上表态, 而是继续与印度及南亚各国开展实质性的贸易投资、国际产能、基础设施等方面合作, 这些均是“一带一路”的实质内核, 待两国关系转暖后, 再将这些合作从官方层面上升至“一带一路”框架内合作即可。


(六) 无须担心印度提出的与“一带一路”相竞争的各种战略口号, 但需密切关注印、日、美三国合作


印度是一个十分喜欢提出各种战略口号的国家, 每一届领导人及执政党均喜欢提出各种战略以彰显自己在内政外交上有所作为, 目前印度提出了很多针对“一带一路”或能够与“一带一路”竞争的战略, 形形色色, 让人眼花缭乱。但对此无需过度担心, 任何一项互联通互通计划都以海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合作投资为基础。印度资金十分短缺, 本国内部联通尚且不完善, 跨境互联互通项目基本很少能够落地, 这些口号仅是在国际上宣传印度、彰显印度大国身份、抬升印度地位的一种政治手段。但对印度与美、日等国开展的合作计划要保持关注, 美、日资金充裕, 能够弥补印度资金短缺这一关键短板, 特别是日本已向印度投入大量资金, 一些项目均已落地, 未来极可能与“一带一路”在产业转移、项目建设、投资融资方面形成竞争。


(七) 继续深化与南亚各国合作, 对印度形成倒逼效应


加强与南亚各国“一带一路”合作符合我国国家利益, 也符合全球化趋势和国际合作主流, 必须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印度一些保守势力对我国在南亚地区影响力逐渐扩大较为担心, 在各种场合找各种理由对中国进行批评, 中国不应被其所扰, 应继续深化与除印度外其他南亚国家的双边合作。重点建设好“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巴经济走廊, 与尼泊尔加强沟通, 努力推动中尼铁路建设, 以大项目为引领推动中国与斯里兰卡、马尔代夫进一步开展全方位合作, 推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 先期可重点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 未来逐步延伸至孟加拉国。与这些国家的合作也有助于倒逼印度调整外交策略, 给与印度压力, 如果印度继续否定“一带一路”, 将会被中国与南亚地区合作主流排除在外。


(本文转自:《印度洋经济体研究》 2018年第1期)


1
标签: 冠群 印度 一带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 45节精品课,全景解读供应链金融科技风控与数据风控的深度剖析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08.29 17:33
  • 共 45 课时

火热 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联投湖北建投国际经合 “一带一路” 特定品种ABS成功发行

2024-12-26 13:06
3447

中国(雄安)国际数字易货产业园“一带一路”国家易货交易中心成立

2024-12-26 13:05
3990

印度对中国三氯异氰尿酸作出反倾销终裁

2024-12-17 14:43
62820

印度物流承运商Emiza在哈里亚纳邦开设了11000平方英尺的物流中心

2024-11-29 13:16
84098

亚马逊与印度邮政签署谅解备忘录

2024-10-10 15:22
87828

印度尼西亚继续对进口地毯实施保障措施

2024-08-22 13:32
10195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