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不佳规模缩水发行艰难 证券私募基金苦捱寒冬
股市显著下跌、债券信用风险暴露,证券私募在煎熬中度过了上半年,成绩自然也不会好,大部分股票策略私募亏损;前5个月3000多只私募基金清盘或净值暴跌触及平仓线。困境中,私募基金产品难卖,规模也出现明显缩水。
来源:证券时报
股市显著下跌、债券信用风险暴露,证券私募在煎熬中度过了上半年,成绩自然也不会好,大部分股票策略私募亏损;前5个月3000多只私募基金清盘或净值暴跌触及平仓线。困境中,私募基金产品难卖,规模也出现明显缩水。
证券私募规模连月缩水
市场低迷,私募基金遭遇产品难发、规模缩水的困境。根据基金业协会数据,证券私募管理规模自2月起连续4个月缩水,共计减少614亿元,5月底管理规模为2.55万亿元。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今年规模缩水的私募有1288家,去年全年规模缩水的私募仅为691家。究其原因,客户结构对规模的影响较大,以机构客户为主的私募规模缩水尤为严重。
华南某私募直言,今年活得太艰难,新发产品都是用自己的股权融资回来才发的,券商代销只有一两只,但新增的没有赎回的多,规模缩水了10多亿,券商和银行的资金流出很多。
上海一位私募董事长告诉记者,靠渠道募集资金的私募今年缩水特别严重,幅度在20%~30%,赎回很明显。“今年几乎没听说谁家能发出产品,也很少进入销售能力强的银行渠道白名单,短期规模肯定上不去。”
沪上某百亿私募产品部人士也表示募资非常难。“今年募得最好的产品也就几个亿,去年好的时候一个月就能卖几个亿。如果前期没有一定的规模积累和优质业绩,在这个时间点生存比较艰难。”
私募排排网数据统计,截至6月29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私募基金12667只。对此,格上财富分析师徐丽表示,发行数量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而且销售难度非常大。
上海一中型私募总经理告诉记者,今年没有发新产品,渠道反馈说发1000万都很困难。
深圳一位券商人士直呼2月份之后私募产品就已经卖不动了,深圳一家很有名的私募一单都没卖出去。
深圳某大型私募负责人表示,其实在低位发产品、建仓为投资者赚钱的概率更高,但这时候没人会买。“现在就硬着头皮发一些,规模小也要发,逐渐引导客户。”
净值亏损 抄底被套
今年2月以来A股市场开启震荡下跌模式,多次出现2%以上的单日跌幅。在这种市场情况下,私募产品普遍出现亏损。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截至6月15日,今年以来全部私募产品平均亏损为1.89%,其中股票型私募产品表现最差,平均亏损3.07%,不过阿尔法、套利、管理期货、组合基金、债券、宏观对冲等策略仍然实现了正收益。
按规模来区分,截至6月15日,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私募平均亏损2.58%,50~100亿元私募平均亏损2.1%,10亿元以下亏损2%。
回想去年底至今年初,私募销售火爆,部分私募月规模扩张达百亿。如今,这些次新基金多数净值在水位线以下。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今年成立的2680只私募产品中,有1154只净值低于1元。
上海某“公转私”董事长表示,上半年有5%以内的亏损,仓位从80%降到40%,操作上比较谨慎,只关注优质公司,等市场挖坑的时候再去买。
深圳某价值派私募也称,上半年亏损近10%,今年市场信心不足,投资体系被打乱,只能坚守消费、医药。
除了投资亏损,也有私募在抄底过程中被套。上海某中型私募总经理向记者讲述了他近期抄底的历程。“我们在市场下跌过程中抄底银行股,越跌越买,现在套了10%左右。在下跌通道中做波段只要稍微大意,错过卖点,就套进去了。”他也表示,今年最幸运的事情是没有“踩雷”。
华东某中型私募投资总监表示,目前的策略是拿着好股票,“卧倒不动”。好在持有的公司增长都不错,价格也便宜。
3000多只产品清盘
据格上研究中心统计,今年前5个月共有3373只证券类私募产品清盘,去年同期仅1992只基金清盘,清盘数量增长近七成。另外,今年以来有1030只私募提前清盘,2014年~2017年提前清盘的私募产品分别是497只、1903只、4113只、5662只。
对于今年私募产品清盘情况,徐丽认为,一方面是市场原因,股市出现几波调整,债市频现违约事件,很多私募净值出现回撤,也有风控不到位、投资策略没做好的私募机构面临产品清盘或客户赎回压力;另一方面,资管新规落地带来银行委外资金回抽,导致一些产品清盘,尤其在债券型私募中比较明显。
前述上海中型私募总经理告诉记者,今年规模一直在缩水,年底打算主动清盘。“净值很难回去,过两天客户就赎回一批,我们也不想搞营销,做下去也意思不大。”
在清盘的私募中,北京某私募2015年在股灾前逃顶,今年却遭受重创,净值低于0.7元,无奈宣布清盘。据其内部人士透露,由于参与炒壳股,公司大量产品清盘,规模严重缩水,多个岗位的员工离职。
广东某知名私募2015年末成为一家上市公司大股东,今年市场持续下跌,其股权质押遭遇平仓风险。“这两年搞并购、加杠杆的私募大部分爆仓了,市场风格已经转变。有些并购标的无论成功与否,复牌后都要暴跌。”上述上海中型私募总经理感慨道。
记者了解到,今年不少企业发行的债券出现兑付危机,市场信用风险突出,部分私募“踩雷”多只债券。
生存压力骤升
小私募开始离场
规模缩水,业绩难做,私募生存环境恶化,不少小私募人员流失严重。记者了解到,某中型私募旗下产品规模高峰时有70亿元,现在很多产品都清盘了。
前述上海中型私募也向记者表示,其实私募洗牌从股灾之后就开始了,现在私募行业头部效应很明显。“2015年我们的规模超过20亿,股灾结束时赎回了一大半,现在基本上没有了。”但他还表示渴望7、8月能够减亏,出现翻身的机会。
沪上某中型私募市场总监还告诉记者,小私募生存压力大,成立私募的热度正在下降。他之前有个证券类私募的壳想转让,但没有人接,最终只好注销了。他表示,现在行业生存率很低,如果没有管理能力和投研系统的支持,后续的经营压力很大;而规模达不到10个亿,生存空间会受到挤压。
记者了解到,私募的成本在增加。上海某十几亿规模私募总经理告诉记者,在各种硬件都不讲究的前提下,成本勉强可以控制在一年400万元左右。上海一公奔私董事长表示,小私募想要熬下去,就需要提升团队竞争力,但是要做基本面研究,没有三四万的工资根本招不到优秀的研究员,和散户没什么区别,所以,很难在控制成本和提升实力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