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存款规模激增背后:"假结构"风行 变相高息揽储

陈圣洁 |2018-05-21 14:2216915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逐渐“退场”已成定局。在此情况下,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方式之一,结构性存款成为“新宠”。


来源:国际金融报    记者:陈圣洁


随着资管新规落地,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逐渐“退场”已成定局。在此情况下,作为保本理财的替代方式之一,结构性存款成为“新宠”。


然而,《国际金融报》记者近日在走访沪上银行时发现,不少结构性存款存在“假结构”现象。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对记者直言,这种给结构性存款设置“假结构”的行为实质上是以结构性存款为名,行高息揽储之实,属于“变相加息”。


“假结构”风行


所谓结构性存款,也称作收益增值产品,是在普通存款的基础上嵌入金融衍生工具(包括但不限于远期、掉期、期权或期货等),将投资收益与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信用、指数及其他金融类或非金融类标的物挂钩的具有一定风险的金融产品。


今年以来,随着资管新规的发酵与落地,银行保本理财逐渐萎缩。为对冲金融监管的冲击,结构性存款成为不少银行热门的“替代品”之一,规模呈爆发式增长。


以中资全国性4家大型银行(工农中建)为例,据央行最新数据,2017年全年,4家银行的结构性存款新增规模增加了1965.72亿元,至14390.36亿元。到了2018年,结构性存款规模进一步扩张,截至2018年3月末,上述4家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近2万亿元。换言之,仅2018年第一季度,结构性存款规模新增高达5564.19亿元,远超去年。


但规模爆发的背后,问题也随之而来。近日,《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走访沪上银行时发现,不少结构性存款产品依旧在“刚性兑付”上下功夫,存在“假结构”现象。


据了解,银行在结构性存款的设计方面有充分的自主性,可以在行权条件、利率设计等方面灵活选择,而所谓“假结构”即体现在产品的设计上,即将结构性存款产品设计成内嵌单向触发行权的高息产品。


以某银行330天挂钩SHIBOR利率的结构性存款为例,根据产品说明书,在观察期内,若3个月SHIBOR值在本产品整个观察期内均小于等于15%,则投资者将获得的最高年化收益率为5.2%;若3个月SHIBOR值在本产品观察期小于等于15%的工作日天数为12天,则投资者将获得的最高年化收益率2.6%。


但记者纵观SHIBOR值的历史数据,从2007年1月4日SHIBOR利率正式运行开始,3个月SHIBOR值甚至从未突破10%。这也意味着,3个月SHIBOR值在本产品观察期小于等于15%的工作日天数为12天概率极低,这款名义上挂钩SHIBOR利率的结构性存款,基本上从购买日起就能锁定5.2%的高息。


“现在3个月SHIBOR利率都在4点几左右,基本不可能大于15%的,你可以放心买。”上述银行客户经理对记者说。


再以某股份制银行挂钩美元兑港元最终汇率水平的一款结构性存款为例,产品说明书显示,这款产品设定的汇率区间为(7,9),即汇率区间下限为7,汇率区间上线为9。在观察期内,如果美元兑港元的最终汇率位于汇率区间内(不含边界点),则到期时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为4.35%(年化收益率);如果美元兑港元的最终汇率大于等于汇率区间上限或小于等于汇率区间下限,则到期时结构性存款收益率为2.6%(年化收益率)。


但记者查阅Wind数据发现,从1998年5月17日至2018年5月17日,20年间,美元兑港元的收盘汇率上限未超过7.9,下限未超过7.5。这也意味着,美元兑港元的最终汇率大于等于汇率区间上限或小于等于汇率区间下限的情况也属于概率极低的“黑天鹅事件”。


“资管新规落地,我们现在也不能将这些产品称为‘保本’产品,更不能和你确认最终收益。不过我可以肯定地和你说,从我们卖这几款结构性存款产品以来,最终给付的收益率一直都是最高预期收益率。”当《国际金融报》记者向沪上某银行咨询相关产品时,一位客户经理自信地说。


除了上述的SHIBOR利率、外汇汇率,沪深300股指也是结构性存款产品常用的挂钩标的。而《国际金融报》记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还有银行将投资期限长达211天结构性产品获得最高收益的条件设置为“只要在观察期内的任一观察日,沪深300股指的收盘价涨跌幅突破0.5%,就可获得最高收益”。对此,一位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股市瞬息万变,想要达成上述条件非常简单。


属“变相加息”


4月27日正式出台的资管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出现兑付困难时,金融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垫资兑付。”新规过渡期至2020年底,在此期间,金融机构可以发行老产品对接,以维持必要的流动性和市场稳定,但“必须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


未来保本理财产品的消失已可预见。而现在,部分银行在设计结构性存款时,却以结构性存款为名,行“刚性兑付”之实,相当于此前的表内理财产品换了一个“马甲”。那么,这样操作没问题吗?


对此,融360理财分析师刘银平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强调,这种假结构性存款的主要问题并非刚性兑付,而是变相加息。


“假的结构性存款设置了一个几乎能100%达到的预期最高收益率,相当于是变相加息,而这种行为违反了市场秩序,不利于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所以需要被制止。”刘银平说。


据了解,近年来,为应对相应的监管指标考核、缓解互联网金融及同业竞争带来的冲击,银行玩出了不少变相加息的方式,如存款送礼、贴息存款等。2014年,由于直接的贴息存款存在较大的风险隐患,该类贴息行为被原银监会制止。然而,此类违规行为却屡禁不止。


事实上,从公开资料来看,通过结构性存款设置“假结构”变相贴息的情况也并非近期才出现,只是随着此类产品的急速扩张而问题更为凸显。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一现象将会迎来严监管。


中泰证券分析师戴志锋在其研报中表示,未来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监管政策出台是必然的。一方面,假结构性存款面临强监管。目前多家银行为规避资管新规,通过发行结构性存款代替保本理财,以此吸纳负债,很多中小银行业跟风发行“假结构性存款”以实现高息揽储。但假结构性存款仍属于变相刚兑,未来一定会面临严监管。


另一方面,真结构性存款也会出台相应的引导细则,在规模、结构、标的、信息披露等多方面进行指引。戴志锋称,从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国际发达金融市场经验来看,结构性存款业务的监管显著严格于普通存款业务,同时为显示结构性存款显著不同于普通存款的风险特征,“结构性存款”法律文本上的名称多为“结构性投资产品”。预计未来针对结构性存款的专门性监管政策会逐步出台,引导商业银行向保本理财→假结构性存款→真结构性存款的方向过渡。


而申万宏源固收研究分析师孟祥娟、刘宁等人认为,监管方面预计后期会推出专门针对结构性存款的管理规定,估计会对销售端、产品设计等细节问题有所规范,但不会大幅约束。“资管新规对于银行的主要目的在于打破刚兑、防范影子银行风险,而结构性存款保本部分已经纳入银行表内监管,承诺的是存款利率而并非预期收益率,风险整体可控,后期监管政策预计将针对目前结构性存款存在的销售端、产品设计、收益率兑付、风险计提等细节问题进行规范,出现大幅约束的可能性不大”。


那么,若监管介入,对结构性存款的规模有何影响呢?


对此,戴志锋表示,结构性存款监管,对存款压力具有边际改善。“结构性存款大发展或者大萎缩,对流动性影响不大,更多的是存款在不同科目的转移。所以监管趋严后,对存款总量没有影响;套利的结构存款减少后,表内低利率存款的替代压力边际减少”。

5
标签:高息 结构性 存款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善美保理喜获2022年“第八届结构性融资与资产证券化•介甫奖”三项大奖

2022-09-27 14:46
17423

央行详解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2022-08-20 21:14
22042

央行将继续坚持结构性货币政策为主

2021-10-20 10:25
35192

结构性存款降至6万亿元

2021-07-21 11:06
153708

国务院部署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及延续支持小微企业的货币政策

2021-03-30 14:27
7824

制造业企业迎来结构性减税政策

2021-03-25 17:48
2656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