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反贸易战为动力,提高中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
据报道,3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发布通知,决定终止对中国钢铁企业发起的337调查,委员会裁定,反垄断诉讼的原告需要具有反垄断损害,原告不能证明其遭受了反垄断损害,不具有此诉的诉讼主体资格。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据报道,3月19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USITC)发布通知,决定终止对中国钢铁企业发起的337调查,委员会裁定,反垄断诉讼的原告需要具有反垄断损害,原告不能证明其遭受了反垄断损害,不具有此诉的诉讼主体资格。
2016年5月26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以美国公司指控中国企业为由,对中国输美碳钢与合金钢产品发起“337调查”,调查共涉及宝钢、首钢、武钢等中国钢铁企业及其美国分公司共计40家企业。但是,原告就中国钢铁企业依靠中国钢铁协会“合谋操纵”产品价格和出口量(反垄断诉点)、标记“虚假”原产地以规避美国双反税令(反规避诉点),以及中国钢铁企业通过所谓中国政府黑客攻击而“窃取”原告先进高强钢的技术秘密(商业秘密诉点)等三个诉点全部被驳回,给了中国企业一个公正的裁定。
这项裁决也对目前美国针对中国钢铁、铝等征收关税的行为打了一记耳光。美国正在通过威胁的方式,要求欧盟以及其他国家一道打击中国的钢铁出口。而事实上,美国2017年的钢铁进口量约为3500万吨,中国大陆出口仅占2%左右。美国政府坚持认为中国钢铁绕道第三国进入美国,但这项裁决驳回指控中国企业标记“虚假”原产地的诉讼,说明这种说法是无稽之谈。
美国针对钢铁、铝等商品征收关税的做法,是一次精心的“策划”,即美国在这些领域的进口大部分来自其盟友,因此,特朗普政府用”豁免“作诱饵逼迫这些盟友与他站在一起,共同对付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中国钢铁产能过剩并造成的国际影响早就成为一个多变关注的话题,特朗普选择钢铁作为他贸易保护主义的标杆性商品,就是为了拉拢更多的盟友。
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必须弄清中国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即2008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以及欧洲发生债务危机之后,全球经济增长大幅下滑,在这个阶段,美国与欧洲都将中国视为稳定局势的唯一力量。首先,在流动性方面,中国承诺不减持美国国债,投资那些受到影响的金融公司,中国还为欧洲债务严重的国家提供融资,并加大了投资。其次,国际方面希望中国增加投资以拉动世界经济,中国制定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中国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最大的力量,但也带来投资过剩与债务高企的问题。钢铁产能过剩一定程度上是“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而产生的成本。
关键是,钢铁产能过剩最大的受害者是中国本身,中国也在积极努力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听之任之。在过去5年,中国清理钢铁产能1.7亿吨以上,而且全部取缔了地条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透露,今年再压减钢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事实上,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去产能的任务与中国大力加强环保执法力度,都在缩减钢铁产能,中国钢铁的产能过剩状况已经得到明显的缓解。
日前,在特朗普政府决定对进口钢铁征收全面关税后,习近平主席与德国总理默克尔就利用国际多边谈判渠道解决钢铁产能问题达成一致。按照外交部发言人陆慷3月13日答记者问时的说法,钢铁产能过剩不是中方一家的问题,而是全球性问题,仅靠任何一个国家的单方面努力是无法解决的。中国希望所有产钢国协同行动,等比例减少钢铁产能,通过国际合作解决有关问题。
因此,于法而言,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给了中国钢铁企业公正的裁决,于理而言,中国钢铁过剩相当程度上也是为了稳定国家经济而产生的成本,而且这个成本还是主要由中国自己承担。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美国单独打击中国钢铁的做法是不公平的,也违反了公平贸易的原则,属于一种霸权主义的表现,中国有理由进行有效反击。
由于中国处于城市化扩张的过程中,在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市场,巨大而且持续的钢铁需求刺激了钢铁产能的不断膨胀。这是一个阶段性的产物,也必然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下降而产能萎缩。但是,中国钢铁产品结构失衡明显,低端钢铁严重过剩,而高端产品则需要大量进口,比如汽车、造船、海洋工程、先进轨道交通、电力装备等领域主要使用进口钢材。这要求中国企业要加快低端过剩产能的出清,将主要力量用于产品创新攻坚。中国企业要将钢铁国际反贸易战作为动力,尽快实现产品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提高中国钢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