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明:美国终于认识到这些年对华战略走偏了
去年年底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相继出台,标志着经过美国新一轮对华战略评估,战略调整浮出水面。
作者:周建明,上海社科院研究员。
来源:观察者网
去年年底以来,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国防战略相继出台,标志着经过美国新一轮对华战略评估,战略调整浮出水面。
中美关系已经历了多年“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坏也坏不到哪里去”的过程。直到2017年11月特朗普成功访华,标志着中美建设性关系仍在推进。但随后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中就对中国以“战略竞争者”的定位: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中国和俄罗斯挑战美国的实力、影响和利益,企图侵蚀美国的安全和繁荣。中俄意图通过削弱经济自由和公平、扩展军队以及控制信息和数据来压制社会和扩大他们影响力。”美国国防战略报告更进一步提出:“中国作为战略对手,以掠夺式的经济活动胁迫其邻国,同时在南海实施岛礁军事化。”在短短几个月里,美国在对华态度上似乎判若两人。需要搞清楚为什么美国在战略上对中国作如此定位?这种定位意味着什么?
克林顿政府时期美国实行接触战略,对华实行全面接触政策。中美之间经过一番折冲,于1997年确定为“中美致力于建设面向21世纪的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这种定位表明中美之间基本方向是建设性的、以合作为主的战略伙伴。
2001年小布什上台,新保守主义得势。他们习惯要找最大的威胁,一度认为很可能是中国,小布什宣称中国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并公开表示要武力协助台湾。但这个定位持续的时间并不长。9·11事件发生之后,美国战略界很快把战略重点转移到打击恐怖主义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上来,同时中美经贸关系迅速发展,建立起多种对话机制,使中美关系中的问题始终处于可以管控的状态,使中美关系再次走向平稳。
其实,这种状态与美国所实行的接触战略(Engagement Strategy)有关。接触战略的基本认知是:美国是世界上唯一霸权。这种霸权地位不容挑战,维护美国的绝对优势和领导地位是美国的核心利益。维护霸权的路径是在巩固与盟国关系的基础上与新型大国建立伙伴关系,使之纳入美国领导的世界体系。
以此为指导,美国实行对华全面接触,基于这样的假设:只要促使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国就可能成为与世界和平相处的民主国家;只要把北京拉入国际体系,中国就可以通过接触而被“驯服”,接受美国的规则,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在战略上,把中国当成朋友,就可能成为朋友,把中国当成威胁,就可能成为敌人;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与其担心中国强大,不如说更需要担心的是中国的衰弱。一个走向衰弱的中国可能会对地区与世界带来更大的威胁。另一方面,在冷战结束之后中美实力太过悬殊,即使中国想改变国际秩序,那也被认为是一个遥远而可控的挑战,并不值得担心。
另一方面,中美经贸关系也在迅速发展,成为双边重要的共同利益。正因为如此,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中美政府达成的联合声明是这样界定中美关系的:
“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美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
双方认为,培育和深化双边战略互信对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至关重要。在双方讨论中,中方表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致力于推动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美方重申,美方欢迎一个强大、繁荣、成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中国。”“双方重申致力于建设二十一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并将采取切实行动稳步建立应对共同挑战的伙伴关系。”
在这种定位下,中美之间虽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摩擦与问题不断,但美国对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总体是接受的,采取的是合作姿态。
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上升,美国实力相对下降,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最终导致美国新一轮的对华战略评估。
2015年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发表了Robert D. Blackwill与Ashiley J.Tellis的报告《修改美国对华战略(Revising U.S. Grand Strategy Toward China)》。报告认为,中国已成为美国最主要的战略对手,对华应从支持与合作转变为压力与竞争。2017年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和国防战略报告的出台,则表明了这种观点已成为这轮战略评估的共识。
浏览一下这一轮对华战略评估的文献可以看到,评估围绕着对华接触战略的失败所展开。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结论是令人沮丧的:“数十年来,美国的政策植根于这样的信念,即支持中国崛起和融入战后国际秩序有助于实现中国的开放。然而,与我们的愿望相反,中国以牺牲他国主权为代价来扩大自己的势力。中国大量收集和利用数据,四处扩张它的威权网络,包括腐败和监视。中国正在建立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实力最强大、资金最充裕的军事力量。它的核武库不仅不断增长,而且呈现多样化趋势。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和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它利用了美国的经济创新,包括美国的世界一流大学。”
以经济同化、安全阻吓、国际规范塑造为主的接触战略没有能够“驯服”中国。在和平、合作、互利、共赢的理念下,中国的国家利益和能力都在不断向外拓展。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建设一个覆盖范围越来越大的跨地区基础设施网络和对外经贸网络。中国也正在努力建设一支世界级军队。在美国看来,这样的结果必然是逐步削弱和改变美国主导的国际经贸秩序、金融秩序、国际政治秩序、地区安全秩序,取而代之的是在中国主导下建立起新的国际秩序。它表明“中国世纪”到来不可避免,这也意味着美国作为世界霸权的地位和所主导的国际秩序可能被改变。
因此,美国战略界认为中国已成为一个“修正”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新兴大国,要塑造一个在价值观和利益上都与美国背道而驰的世界。在美国主要威胁的名单上,还有“无赖国家”、恐怖主义组织的威胁,但美国突出地把中国和俄罗斯一起列为战略竞争对手、“修正主义国家”,并把这种挑战上升为是“赞成专制与赞成自由民主的人之间的政治竞争”,从而把这种竞争赋予零和性质。在这样的认识下,美国对华战略的改变已不可避免。
美国战略界意识到,要像当年遏制苏联那样来阻止中国的经济发展、破坏中国的政治制度、在国际上孤立中国已难以做到。同时,美国还没有走出“战略萎缩期”,内外矛盾一大堆。因此,美国奉行的是“美国优先”的国家安全战略,优先提高战略能力,以保持在政治、经济、军事、技术方面的优势来确保美国的国家利益。
按照这种战略,美国对华还是两手:不排斥在双边、地区、全球的问题上与中国合作,同时通过竞争建立自己的绝对优势,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但重要的是,美国的战略意图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中国已经不是美国的战略伙伴,而是美国的战略竞争对手。这就是美国为什么要找中国在贸易、投资、经济制度上的麻烦;要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中国的底线;要千方百计向排斥中国的孔子学院;要搞印太战略;要谋取在核态势上的绝对优势的原因。
对于这种转变有两点是重要的:1. 美国这种转变是战略性,而不只是具体政策上的。2. 在美国,是战略界凝聚的共识、界定的国家利益和威胁在推动着总统行政方向,而不是总统在主导着战略评估的方向。因此,如果只循着原来处理中美关系的思路来认识这种变化,对美国还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就会吃大亏。另一方面,把中美关系的本质看清了,有助于我们的认识与处理。这是一场霸权与反霸权的斗争,要实现国际秩序的民主化、公正化,要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迟早要过这个坎。
处理中美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承认美国的实力仍是世界第一,作为全力维护自己霸权的老大帝国,是一只真老虎,必须认真对待,不能掉以轻心。另一方面,美国自身又有着其固有的、难以克服的弱点:在美国内部,不断加剧的社会分化、驴象相争的政党政治极大地削弱了其统合能力;定期的选举很容易使政客把大量的注意力放在选举上,聚焦于长期战略目标相对困难;美国的战线拉得很长,所界定的三大类威胁都牵动着其神经,也很容易被突发的事件牵着走;在对外政策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美国与盟国之间的利益高度分化,无法拧成一股绳来对付中国。
因此,只要冷静观察,沉着应对,我们完全能够依靠制度优势、文化优势、道路优势,按照中央所制订的战略目标不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