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改写中国经济版图

2009-06-23 13:34573

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被世界改变。

    中国经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改变着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被世界改变。

    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中国政府积极应对,推出了以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为代表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今年前5个月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经济运行已经呈现出诸多向好信号。舆论普遍预测,中国经济有望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回暖。当然,也有论者提醒人们留意经济企稳迹象背后的一些隐忧,诸如信贷增长过猛、产能过剩、通胀预期等,认为复苏将是一个长期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过程。

    尽管对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未来走势如何尚存争议,但至少在一个问题上是没有分歧的,那就是:经历了这场危机之后,中国的经济版图必将深刻改写。

    区域发展格局生变

区域多极并进格局成型

T字形区域引擎格局形成

□深圳“新特区”: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正式发布,获四项“先行先试”权,行政体制改革是最大看点,深港将合作打造四大中心。

□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年磨一剑,海峡西岸经济区将发展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区域之后我国区域经济又一增长极。

□上海“两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拉开帷幕,能够成为“金融中心”的第一候选人,上海的比较优势毋庸置疑。

    今 年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6.1%。虽然创下17年来的季度最低值,但面对一派萧瑟的全球经济,这一数据仍颇显亮丽。而在全国31个 省(自治区、直辖市)当中,有11个省区市以两位数的增长速度成为惹人注目的“明星”。其中,有9个省份位于中西部地区(中部4个:湖南13.1%、安徽 11.6%、湖北和江西均为10.2%;西部5个:贵州15.9%、内蒙古15.8%、广西12.9%、四川10.8%、陕西10.2%),东部地区则只 有天津(16%)和江苏(10.2%)。这一现象引起了媒体和学界的关注。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先沿海后内地的梯度发展战略,由此形成 了“东强西弱、南快北慢”的区域经济格局。但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中,东南沿海省市因其外向型的经济特点,首当其冲。中国经济的两大传统引擎——珠三角和长 三角都遭遇重创。一季度,广东、浙江、上海的经济增速分别为5.8%、3.4%和3.1%,均低于全国水平。

    与此相对应,一季度中西部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约1个百分点,东部占全国的比重则降低了近2个百分点。两相比较,可以说,经济发展长期滞后于东部的中西部省份,正集体展示出一种追赶的姿态。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就已由非均衡发展向统筹 协调发展转变。近10年来,中央相继确定并实施了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等多个区域发展战略。然而,客观地说,中西部地区同自己纵向比,的确进步很 大;横向比,同东部地区的差距并未缩小,反倒还有继续拉大的趋势。

    此次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为中西部地区的赶超计划提供了机会。笔者注意到,一些内陆省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弯道超车”的口号。江西省的一位官员解释说,弯道追赶肯定比直道追赶更容易。

    今年以来中西部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投资拉动的结果。在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工 业项目为主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大项目投资明显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倾斜。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一季度,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同比增长 46.2%、34.3%,高于东部地区19.8%的增长率,也高于28.1%的全国平均水平。按省域看,一季度投资增幅超过50%的8个省份,全部是中西 部及东北省份;增幅在20%~50%之间的17个省份,也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

    除了东西部之间的这种变化,南北差距缩小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以天津滨海 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地区发展势头迅猛。一季度,天津增速达16%,名列各省区市首位。并且,以往在环渤海区域内相互关联度不高的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 岛三大板块,也开始呈现出竞争合作的新迹象。

    有分析人士用“重大变化”、“重新洗牌”来形容区域经济出现的嬗变,这种表述 或许有些夸大,毕竟中国区域经济的基本架构尚未改变,而且中西部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高增长能够持续多久也需要观察。但毋庸置疑,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 况正在悄然破局,无论从地区协调发展的长远角度,还是平抑金融危机影响的现实角度看,这种变化都弥足珍贵。
产业结构调整提速

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力度大

 

[船舶工业]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公布
[轻工]轻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石化]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装备制造]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有色]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物流]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正式出台
[纺织]国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电子]电子信息业振兴规划出台 

[汽车]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钢铁]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今 年1月~2月,国务院陆续出台了钢铁、汽车等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十大产业,都是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遭受较大冲击的产业,也都是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 轻重地位的产业,其中九大工业行业的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80%,占GDP的比重约为1/3。规划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些产业目前遇到的实际困 难,缓冲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而且可望成为中国产业加速实现升级改造、结构调整的助推器。

    剖析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困局,实为内部和外部因素叠加的结果。其直接原因固 然是美国金融危机的负面冲击,导致我国的外需骤然收缩,外向型企业出口减少、经营困难,进而影响到内向型企业;与此同时,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中国经济内部 长久存在的增长方式粗放、转变不到位等问题,才是最核心的原因。

    多年来,我们欣喜于中国经济的连年高增长,沉醉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却往 往忽略了这种以出口为导向,以生产要素的低成本为依托,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特征,以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实则隐藏着巨大的风 险——不仅其本身的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而且一旦外部市场有风吹草动,我们就会无可避免地成为受害者。

    正因为如此,中央在制定4万亿元刺激经济政策以及后来的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时,一直强调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综观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调整”二字被置于“振兴”之前;在每个规划当中,“ 技术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兼并重组”、“自主创新”等等,更是近乎一致的关键词。可见决策层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视。在截至5月底已经下达的 5620亿元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预算中,有412亿元投向了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及服务业发展。

    除了推进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之外,加快培育一些节能环保、技术领先的战略性新 兴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中央明确宣示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以及与此相关的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是政策鼓励和扶持的重 点。市场已经开始对此作出积极反应。据《财经》杂志调查,新能源企业正成为产品需求增长较快的行业之一。

    然而,总体而言,产业结构调整知易行难。最近几年,由于重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 巨大带动力,许多地方罔顾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大干快上重化工业项目,“两高一资”产业遍地开花;而在当下应对金融危机的情势下,“保增长、保就业 ”的即期目标与“调结构、促升级”的长远目标之间又潜存着一定的冲突,一些地方政府很可能倾向于优先考虑前者,为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再度盲目投资,从而使 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抬头。对于此种苗头,务必保持足够警惕。须知,“保增长”乃治标之举,“调结构”方为治本之策,治标的目的在于为治本赢取时间和奠定基 础,决不可本末倒置。

    产业结构调整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谋求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 的协同带动。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代表性行业,物流业入选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经济结构的主体已经到了由高能耗、高污染的加工 制造业,加快向低能耗、高效益的服务业转变的新阶段。我们不能只做“世界工厂”,更要做“世界服务提供商”,服务业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源头活水。
“国进民退”引发担忧

    较之于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不同所有制成分的际遇更令人关注。

    种种迹象显示,国有企业——特别是央属大型国有企业——很可能成为此次危机过后的最大赢家;而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广大民营企业则前景堪忧,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自从金融危机波及中国经济以来,民营经济就处于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东南 沿海地区的外向型企业多为中小民营企业,这些企业是遭受危机冲击最直接、最剧烈的群体;另一方面,鉴于民营企业在市场机制、安置就业等方面的优势,它们又 被寄望成为拉动经济走出不景气周期的重要力量。

    中央去年推出4万亿元投资计划之初就曾表示,要以中央投资带动地方政府和社会投资。温家宝总理今年年初视察天津时重申,政府要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和民营资本的作用。

    但是,实际状况不容乐观。

    先从资金的角度观察。多家媒体和研究机构在基层的调研发现,许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 业反映,并未或很少从国家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中受惠。在4万亿元投资计划中,大型基建和工业项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些项目几乎被国有企业和各级政府部 门所囊括。而对于众多中小民营企业来说,融资难仍是它们生存发展的瓶颈。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资金非但无法有效地吸引、带动社会资金,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甚至还对其产生了挤出效应,市场自主回升的动力也就很难形成。

    再从产业的角度观察。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鼓励兼并重组、做大做强是其共同的主调之一,国有企业无疑将成为最大的获益者。一些产业规划的细则,干脆列明了拟重点扶持的“龙头企业”名单,几乎无一例外是大型国企。

    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破除垄断、开放市场、放松管制,激发民间资本和民间创业力量 的参与热情,才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根本动因。此番应对金融危机,假若仅仅倚靠政府主导的投资拉动,而没有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的跟进,将很难形成稳定、持 续的经济回升,并且还有可能“绑架”财政,陷入支付危机和通货膨胀的新困境。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摩根大通:中国经济温和增长,复苏态势稳固

2024-05-23 17:26
88507

魏建国:制度型开放将赋能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12-04 21:56
143810

汪涛(瑞银首席中国经济学家):预计9月增长动能企稳,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4%

2023-10-16 12:54
6770

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将会跑出一个“加速度” 消费也会加快恢复

2023-09-28 14:57
90746

专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中国经济仍处在恢复期 需求收缩是首要问题

2023-07-22 08:21
187827

世界银行:中国经济反弹为全球增长注入有益增量

2023-04-23 10:31
112818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