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步步紧逼 第三方支付行业加速洗牌
近日,第三方支付企业又收到一波罚单。
摘要:近日,第三方支付企业又收到一波罚单。
本报记者 杨泥娃报道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近日,第三方支付企业又收到一波罚单。
8月29日,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再次公布了一批关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行政处罚公示信息,本次处罚涉及7家企业。截至目前,8月已有24家“吃”到罚单,罚金超418.23万元人民币。
而实际上,从2016年至今,央行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开出多张罚单,其中也不乏重量级罚单,部分罚单达到百万级甚至千万级。在这些罚单中,还有机构因屡次违规被多次“点名”。
那么,随着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方案实施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整治工作将如何开展下去?第三方支付的监管又面临哪些难点?
罚单与控牌双管齐下
当前风生水起的第三方支付市场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呈现出一些乱象,风险事件频发。部分支付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机制缺失,安全控制措施不到位,对消费者的信息和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
对此,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第三方支付公司之所以会屡次违规,源于违法成本低廉。当前,亟须加大对第三方支付违规的处罚力度,使其不敢触碰监管制度的‘红线’。”
面对这种局势,监管层也不断采取了开罚单和控制牌照放行的“双刃剑”。
2016年8月,央行在对第一批支付业务资质续展时表示,坚持“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最近一两年来,一直在抑制“非银支付机构”的类银行功能,其目标是把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压缩为交易的通道,而不能吸纳存款、放贷、沉淀资金。
央行整肃第三方支付市场秩序毫不手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央行频频开出罚单。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央行开出罚单超过30多张,处罚金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其中,去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对易宝支付开出合计5295万元的千万级罚单,该罚单是央行近年来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的最大罚单。
与此同时,央行对于支付机构牌照的续展也本着更为审慎的原则。去年下半年,央行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进行续展。央行有关负责人当时曾表示,将根据“总量控制、结构优化、提高质量、有序发展”的原则,对《支付业务许可证》续展审核工作予以从严把握。
针对第三方支付领域,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表示,将继续把“能进能出”作为市场监管常态,加大市场退出力度。
一边是将犯了错的企业开具罚单、吊销牌照,另一边是斩断了新设支付机构的口子,严监管已成为央行对第三方支付行业监管的主基调。
无证支付整治成重点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持牌支付机构,市场上也有许多无相关资质的企业在从事支付业务。对此,监管层表态称将加大对无证经营支付业务行为的整治力度。今年8月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签发国务院令,公布了《无证无照经营查处办法》,并将于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
针对部分机构无证经营支付业务问题,央行支付结算司副司长樊爽文指出,央行会同12个部门制定专门方案,组织开展风险专项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5月31日,全国已摸排确认的无证经营支付业务机构共243家。据悉,目前处于核查取证阶段的无证机构有28家,已进入清理整顿阶段的有215家,其中137家已完成整改,27家正在整改中,51家已被出具行政认定意见并移交工商、公安等相关部门,8家已由公安机关立案查处。樊爽文表态称,央行将继续把“能进能出”作为市场监管常态,加大市场退出力度,推动机构合并、调减业务范围、注销许可证等方式增加市场退出渠道。
随着监管收紧、行业竞争加剧,支付市场的寡头格局基本成型,留给中小型支付企业的生存空间也越来越小。
苏宁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薛洪言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掌控着移动支付市场,除此之外的第三方公司都很难再造一个普适性的支付工具,这些中小第三方支付机构已经表现出逐渐衰弱的迹象。随着移动支付对线下收单市场的渗透,企业之间大打价格战,利润下降,致使中小企业在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份额的比重将越来越低,最终的解决方法就是第三方支付企业要活出特色。因此,中小第三方支付企业要在细分领域进行发展,而不是在大平台领域正面较量。
监管待进阶
宋清辉认为,自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方案实施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整治工作进展较为顺利,可以说第三方支付领域的风险高发的难题已得到缓解。但是,因为没有从制度和机制方面“正本清源”,整治依然面临诸多难点,例如挪用备付金、“二清”问题等仍是潜在的风险高发区,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持牌支付机构逾200家。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部分合并的支付机构之间存在关联关系,而监管层要求这些企业进行合并并注销牌照,体现出监管层希望进一步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导向。今年3月的全国两会记者会上,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范一飞曾表示,支付产业市场参与者众多,供给和需求有些失衡、供过于求,支付机构之间也存在过多竞争。2016年下半年,央行对27家非银行支付机构《支付业务许可证》进行续展,并明确表示,一段时期内原则上不再批设新机构,央行将重点做好对现有机构的规范引导和风险化解工作。
除了整合注销牌照之外,去年以来,央行对支付公司的处罚力度也在明显加强。
对此,易观金融中心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些较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受到处罚,其警示意义远大于处罚意义。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监管实际上又有加强的趋势,而监管的收紧也是为了在保障金融安全基础上规范行业发展。”
实际上,今年以来,央行针对支付市场的监管政策频出。今年1月,央行发布通知称,自2017年4月17日起,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
丰瑞祥营销总裁李紫建认为,很多市场主体都盲目进军支付市场,与此同时却对传统的备付金管理、风控反洗钱、账户实名制等关注不够,这对整个支付行业是不利的。监管趋严对从业者是好事。
国付宝董事长鲁洪毅认为,第三方支付行业的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届时,各个机构通过整合并购,优胜劣汰,会变得更加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