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金融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
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暗藏巨大潜力,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政策层面对金融牌照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机构正积极布局消费金融领域。
来源:百年金融
中国的消费金融市场暗藏巨大潜力,随着互联网的崛起和政策层面对金融牌照的支持,越来越多的机构正积极布局消费金融领域。
消费金融万亿蓝海静待开拓
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自2008年至今一直处于高速增长之中,2016年消费信贷规模近23万亿元, 剔除房贷后约6万亿元。但同时,渗透率仍较低,未来发展空间较大。这个有着近10万亿元市场规模的“蓝海”,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竞争者,银行、零售、家电、互联网巨头等,各路资本正在加速入场。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分羹”市场,让消费金融形成多层次竞争格局,丰富的场景给产业分工提供了空间。
错位竞争,各具优势
商业银行和产业巨头是行业的整合者和主导者;消费金融公司有牌照优势,借力股东,后发优势明显;分期购物平台深耕细分领域需求,走专业化和垂直化道路,但对资源掌控力差,行业定价权弱;P2P消费金融业务发展模式尚不成熟,行业定价权弱;支付加强场景渗透,提升客户粘性。
国外消费金融面面观
美国曲折中前行, 规范中发展。日本流通业引领消费金融发展。韩国信用卡占据主导地位。印度金融改革春风唤醒消费金融发展。国外消费金融发展历程提供的经验教训包括:
1.多元化的市场结构有助于刺激行业创新发展。
2.风控不容小觑,各国普遍经历因野蛮生长不良爆发倒逼监管加强的历程。
3.政策支持和引导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消费链+金融链定卡位
消费金融是在消费产业链上衍生出来的金融业务。消费链条上做商贸的核心实力是对上游商品资源和下游客户资源的控制力。金融链条上做消费信贷的核心实力是负债端的融资能力和资产端的风险控制及定价能力。场景已成为提升客户资源控制力的重要驱动力量。征信数据的积累是风险控制和定价的基础。
定价市场化+监管规范化+模式生态化
消费金融行业或将呈现定价市场化、监管规范化、模式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具体体现在:
第一,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机制逐步走向市场化。
第二,行业野蛮生长下暗藏风险,监管趋于严格。
第三,行业盈利模式拓展升级,利润链条增厚。
第四,合纵连横,布局商品服务销售、征信、支付、融资、资管各个板块,打造生态圈。
行业走俏 呈爆发式增长
据统计,2010年到2015年,消费性贷款每年增速维持在15%~20%左右。进入2016年,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呈爆发性增长。来自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三季度末,消费金融行业资产总额1077.23亿元,累计发放贷款2084.36亿元,贷款余额970.29亿元。
目前从事消费金融业务的机构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化,以商业银行为主;
第二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
第三类是依托于电商平台、网贷平台的消费金融公司。
具体来看,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风控能力方面有巨大优势,银行本身丰富的行业经验、严格的风控标准和完善的系统都是其它公司不容易超越的。电商系消费金融公司,主要是在线上获客渠道,数据与品牌方面具有一定的积累。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自身有较强的资金后盾、消费数据和场景,容易实现交易闭环和生态闭环,一般是通过消费金融拉动产品销量增长,达到产融结合的目的。
“虽然线上消费场景已被电商系牢牢占据,但总体来看,消费金融的整体其渗透率仍然较低,市场空间巨大。” 有专家表示,从消费者的地域性、分散性、触媒接受性上来说,二三四线,甚至农村消费市场,仍有大量的消费行为发生在线下,这些线下场景仍然不能被忽视。更重要的是,这些线下的金融服务需求仍未得到有效满足。因此,无论是线下还是线上,消费金融市场的蛋糕都十分巨大。
场景丰富 风控仍是关键
各路资本的涌入,行业参与者不断增加。想要在消费领域中站稳脚跟,专业化分工或成为趋势。目前消费金融市场上场景涵盖十余种,其中包括3C、家装、旅游、医美、蓝领等等。不同“玩家”在资金成本、风控、用户流量、场景等优势各不相同。
“消费升级和金融创新大背景下,消费金融前景一定向好,但行业分化、激烈竞争正在发生。”专家表示,消费金融一定是依托场景的,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场景既是流量入口。同时,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行业准入门槛会越来越高;而在模式上,场景结合、跨界合作是必然,布局商品服务销售、征信、支付、融资、资管各个板块,来打造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