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家城商行竞争力报告(附排名)
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城商行资产负债、资产质量、抵偿能力、盈利水平、收入结构等多方面现状和趋势
本文全面介绍了我国城商行资产负债、资产质量、抵偿能力、盈利水平、收入结构等多方面现状和趋势
文后附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排名结果
来源:《银行家》杂志(ID:The-Chinese-Banker)
作者:张坤、鸥明刚(作者单位:华融湘江银行,外交学院)
整理:Bank资管(ID:yinhangziguan)
来源: 《银行家》杂志(ID:The-Chinese-Banker)
作者:张坤、鸥明刚(作者单位:华融湘江银行,外交学院)
2015年城商行资产增速和负债增速比2014年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结束了连续4年的持续下降态势,权益增速则有所下降,三项指标增速均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平均水平。 根据银监会2015年报,截至2015 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199.3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7 万亿元,同比增长15.7%;负债总额184.1 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4.1 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同期,城商行资产总额首次突破20万亿元,达到22.7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25.4%,增速比2014年提高6.3个百分点,比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增速高接近10个百分点;负债总额同样首度超过20万亿元,达到21.1万亿元,比2014年增长25.5%,增速比2014年提高6.8个百分点,比同期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增速高10.3个百分点。城商行所有者权益总额达到1.55万亿,比2014年增长24.1%,增速略有下降。 2015年城商行资产和负债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和负债中的占比进一步提升。截至2015年底,城商行资产总额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升至11.38%,比2014年底提高0.89个百分点。根据银监会2015年报,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占比从高到低前三位依次是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分别为39.2%、18.6%、12.9%,城市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占比列第四位。截至2015年底,城商行负债总额在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中的占比升至11.48%,比2014年底提高0.96个百分点;所有者权益总额占比达到10.18%,比2014年底提高0.05个百分点。 单个城商行平均资产总额和平均负债总额持续增长,但增速比2014年有所下降。截至2015年底,城商行平均资产总额达到1705亿元,比2014年底增长25.4%,平均负债总额达到1589亿元,比2014年底增长25.5%。增速下降主要是因为,2014年河南省内13家城商行联合重组设立中原银行,导致2014年底城商行数量比2013年底减少12家,提高了2014年底单个城商行评价资产总额和平均负债总额的增速。 不良贷款“双升”是近期国内银行业最受关注,也是最令人担心的问题。银监会采取了多种措施,引导和促进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控、化解金融风险。2016年全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工作会议指出,要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和不良资产收益权转让试点,逐步增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功效和能力。当前,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调整基本完成,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等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凸显,结构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将会带来很多结构性机会,但将会对产能过剩行业、杠杆率过高的领域带来较大的经营压力,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可能会进一步上升。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双升”势头很难会在近期内止步。 从2015年底不良贷款分行业数据看,全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以及个人贷款。根据银监会2015年报,截至2015年底,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余额达到8295.9亿元,占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的59%。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农林牧渔业等三个行业也是不良贷款率较高的行业。截至2015年底,批发和零售业不良贷款率增加到4.25%,比2014年底提高1.2个百分点,为各行业最高者,其次是农林牧渔业不良贷款率比2014年底增加0.9个百分点,达到3.54%,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比2014年底增加0.93个百分点,达到3.35%。2015年底个人贷款不良率比2014年底有所提高,但仍然保持在0.79%较低水平,其中住房按揭贷款不良率为0.39%。 从2015年底不良贷款分地区数据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地域分布仍是东部地区最多、西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少。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次序与2014年底有所变化。不良贷款率方面,西部地区最高、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最低,依次是1.87%、1.75%和1.68%。2015年底城商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比2014年底“双升”,但形势好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截至2015年底,城商行不良贷款率1.40%,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1.67%,高于2014年底0.2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1213亿元,比2014年底新增358亿元。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底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和不良贷款率余额均比2015年三季度末略有下降,分别下降了0.04个百分点和2亿元。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看,近三年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都在持续增加。我们以2015年底城商行资产总额将城商行分为四个规模区间,分别是大于2000亿元、1000亿到1999亿元、500亿到999亿元和小于499亿元。近三年,2015年底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到999亿元之间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都比其他规模区间的高,截至2015年底该区间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74%,高于全部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0.22个百分点。 截至2015年底,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36%,是四个规模区间中不良贷款率最低者,且低于全部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0.16个百分点。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到1999亿元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是1.53%,小于499亿元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是1.44%。此外,2015年底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元的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07%,全部13家上市城商行2015年底不良贷款率均值为1.09%,远低于全部城商行不良贷款率均值1.52%。 一般来讲,商业银行根据其预期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金,用于防范可预期的损失侵蚀资本金。贷款损失准备金的充足性以拨备覆盖率和拨贷比两个指标来描述。根据国内银行业监管要求,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50%,贷款拨备率不得低于2.5%。 从数据看,近两年来商业银行拨贷比总体上持续增加,但拨备覆盖率持续下降。随着不良贷款总额持续增加,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贷款损失准备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总额在2015年二季度末超过1万亿元,截至2015年末达到1.27万亿元,比2014年末净增加4318亿元。 一方面,拨备增长速度不及不良贷款总额增长速度,导致拨备覆盖率有所下降,从2014年一季度末的273.66%下降到2016年一季度末的175.03%。另一方面,拨备增长速度大于贷款总额增长速度,导致拨贷比持续提升,从2014年一季度末的2.84%下降到2016年一季度末的3.06%。同期,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的拨备覆盖率均持续下降,但城商行拨备覆盖率降幅最小。截至2016年一季度末,城商行拨备覆盖率为217.80%,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179.14%和大型商业银行的162.62%。 从不同规模区间城商行风险抵偿能力指标看,近三年各规模区间城商行拨贷比均值出现了不同程度地增加,剔除几家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异常高的因素之后各规模区间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则持续下降。截至2015年底,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到999亿元的城商行拨贷比均值最高,为4.94%,是四个规模区间中最高的,也是四个规模区间中唯一一个高于全部城商行拨贷比均值的;大于2000亿元城商行拨贷比均值是3.00%,位列四个规模区间最低。 此外,2015年底资产规模大于5000亿元的城商行拨贷比均值是2.77%,13家上市城商行拨贷比均值是2.87%。同期,资产规模处于500亿到999亿元的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是218%,为四个规模区间中最低,资产规模处于1000亿到1999亿元的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是234%,资产规模小于499亿元的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是277%,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是249%。此外,2015年底资产规模大于5000亿元的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是286%,13家上市城商行拨备覆盖率均值是282%。 资本金是商业银行建立信誉的基础,是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支撑,是商业银行吸收损失的最后一单防线。当非预期的损失发生时,银行需要动用资本金来吸收,这可以在一定限度内保障存款人、消费者、交易对手免受损失。从监管的角度看,资本金包括符合监管要求的核心一级资本工具、其他一级资本工具和二级资本工具。杠杆率指标是风险加权资本充足率指标的有益补充。银监会对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5年初发布了《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要求商业银行并表和未并表的一级资本与调整后的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率即杠杆率均不得低于4%,不再要求除可随时无条件撤销的贷款承诺以外的承兑汇票、保函、跟单信用证、贸易融资等其他表外项目均采用100%的信用转换系数,而是根据具体项目分别采用10%、20%、50%和100%的信用转换系数,自2015年4月1日起施行。 商业银行的流动性与偿付能力往往相互交织。为履行支付义务而打折出售资产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严重者会导致资不抵债,而对偿付能力的担心往往会导致流动性困境或引发挤兑。随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变化和资金来源稳定性的下降,流动性风险管理面对着新的挑战。从危机过程看,由于金融机构之间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个别银行的流动性问题越来越容易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紧张。巴塞尔委员会在新一轮国际金融监管改革中,将全球统一的流动性风险定量监管纳入了新的监管框架。国内银行业流动性风险监管持续完善和规范。2015年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商业银行法的决定,取消了75%存贷比例上限。 同时,银监会根据修改之后的商业银行法对2014年3月起实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进行了修改,并于2015年9月2日公布了修改后的《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保留了流动性覆盖率和流动性比例:流动性覆盖率应当不低于100%,适用于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商业银行;流动性比例应当不低于25%。 流动性覆盖率是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与未来30天现金净流出量之比,旨在确保商业银行具有充足的合格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够在银监会规定的流动性压力情景下,通过变现这些资产满足未来至少30天的流动性需求。《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为商业银行流动性覆盖率达标设立了4年过渡期,2014年底到2017年底前依次应达到60%、70%、80%、90%,在2018年底前达到100%。 在过渡期内,鼓励有条件的商业银行提前达标;对于流动性覆盖率已达到100%的银行,鼓励其流动性覆盖率继续保持在100%之上。16家资产规模大于2000亿元的城商行在其2015年报中披露了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均满足监管要求。除了北京银行之外,其他15家城商行的流动性覆盖率都在100%以上,16家城商行流动性覆盖率均值是190.4%。 流动性比例是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之比,衡量商业银行的短期偿债能力。近几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商业银行的整体流动性比例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截至2015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为49.3%,创2009年以来新高;全部商业银行流动性比率为48%,连续第三年上升,比2014年底提高1.6个百分点,创2007年以来新高。 负债存款比是存款在负债总额中占比。负债存款比长期下降是金融脱媒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近几年,受监管引导、金融脱媒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存款在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负债中的占比也有所下降,从2005年底的83.8%一度降低到2014年底的73.3%,2015年有所反弹,比2014年底增加2.6个百分点。 2015年城商行盈利水平继续增长,增速高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但受拨备计提增加、利差收窄、营改增等因素影响,盈利水平增速进一步放缓;盈利能力进一步下降,且仍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 盈利能力以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两个指标描述。受发展速度放缓、风险暴露增多、利率市朝、营改增等因素影响,2015年银行业盈利能力继续下降,资产利润率连续第二年下降,资本利润率连续第四年下降。2015年,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14.98%,比年初下降2.61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1%,比年初下降0.13个百分点。 近几年城商行盈利能力也表现出持续下降态势,且城商行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2015年,城商行资产利润率1.0%,比2014年下降0.1个百分点,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资本利润率14.3%,比2014年下降2.3个百分点,低于商业银行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近三年,城商行资产利润率均值和资本利润率均值同样表现持续下降态势。 城商行在收入多元化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非利息收入特别是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比较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善。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至少82家城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之比超过70%,至少63家超过80%,至少24家超过90%。部分城商行显示出较低的利息净收入占比,除了收入结构特征外,会计处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比如将可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利息收入记入利润表“投资收益”科目,而不记入“利息收入”科目。 拓展非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应对金融脱媒和存贷款利差长期收窄的重要途径。金融脱媒和存贷款利差长期收窄将是国内金融业未来一段时期两个重要发展趋势。如果不考虑其他情况,金融脱媒会削弱银行业在金融业中的地位,存贷款利差收窄将会给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盈利能力带来一定压力。应对之策可以分两个方面。一方面,主动调整以控制净息差水平,包括完善定价策略,调整信贷业务目标客户,以将更多资源投向中小企业,通过承担更高的风险来保持贷款收益率,通过主动负债管理以控制资金成本。另一方面,更多地参与资本市场,拓展非利息收入。 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增加,但整体仍然偏低。从银监会统计数据看,2011~2015年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持续上升,但一直低于25%;2016年一季度达到26.57%,创近五年多来季度占比新高(见图1)。从各年内季度占比走势看,2016 年后三个季度,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将会持续下降。从近十年上市银行数据看,2006—2013年2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在14%~16%的通道内波动,2013年以来出现了较快速的提升,2015年达到20.6%(见图2)。13家上市城商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表现出与27家上市银行类似的走势,自2009年以来13 家上市城商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一直低于27家上市银行(见图 2)。2015年,13家上市城商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增至15%, 远低于2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值。 从单个上市银行数据看,不同上市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表现出较大的差距。2015年,4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 30%,12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超过20%,13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处于10%~20%之间,重庆农商行和锦州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低于10%(见图3)。2015年,民生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达到39.0%,为27家上市银行中最高者,锦州非利息收入占比为6.2%,为27家上市银行中最低者(见图3)。此外,2015年13家上市城商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均低于20%。 整体上看,随着金融工具日趋多样化、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化经营、金融创新等持续深入推进,商业银行对于非利息收入越来越重视,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将不断提升。但在当前的监管政策和经营环境下,国内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占比很难达到美国银行业近二十年来的高水平。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范围的动力是有的,但外在约束为其拓展业务范围的设定了限度。增加非利息收入占比是整个银行业面对的课题,需要从整个金融业改革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和研究。 2016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排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