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吸引不了优秀教师,优秀人才总想着逃离教育:是否该有所反思?
来源: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来源:文汇教育(ID:wenhuieducation)
作者:姜澎、钱钰
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都关注到了教师待遇问题。与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的极大提升相比,教师工资待遇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这既不利于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也造成了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减弱。
最近,上海一家知名高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职业规划调查,结果显示,整个高二年级300多名学生中,愿意在高考时报考师范类院校的,只有3人。而另一所知名高中的统计数据则显示:该校每年的300名毕业生中,高考时报考师范院校的,一般都是年级中排名200之后的学生。
引人关注的另一个消息则是——就在去年年底,上海某知名中学的四位优秀科技教师集体辞职创业,让这所学校的科创教育难以进行。
当教师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全社会关注之时,教师这个职业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却并未显示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是为什么呢?
年轻人尤其是本地年轻人,愿意当老师的比例低
“我们学校每年报考师范专业的学生,一只手就能够数完,学生大学毕业后当老师的也不多。估计兄弟学校和我们情况差不多。”在上海一所老牌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校长面对记者很快就算出了每年报考师范专业的人数。
而另一所示范性高中的历史老师告诉记者,该校曾有位高三学生对历史学科有浓厚兴趣,梦想着毕业后读师范当老师,但遭到了家人和老师的一致反对。在纠结和争吵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最终调整了志愿。(就是放弃做老师嘛!)
“过去,能够考上部属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绝对是我们学校的好学生,但是近几十年以来,师范类专业已经很难吸引优秀毕业生去报考了。”这位高中校长告诉记者。
盘点近两年来师范类院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可以发现,同样是综合性大学,师范类院校的总体分数并不高。
仅以上海为例,在复旦、交大、同济、华东师大四所“985”高校中,2014年有3所高校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在500分上下,2015年为490分上下,但培养师范生的华东师范大学的录取分数线,却都在470多分,略低。事实上,若论这几所大学之间不论是学科布局和发展,还是学校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等等,并没有如此大的差距。
更令人担忧的是,调查发现,高考填报志愿时,名牌大学的正向经济激励效应盖过了师范专业的负向经济激励效应——相当比例的师范生最初是冲着该大学而非师范专业来的。(也就是说,那些报考了师范生的高中生,很可能就是为了进这所大学的门,而不是为了将来当老师。)
某知名高校在2013年时对师范生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毕业后从教意向很高的仅占全体师范毕业生的13.2%,与此相比,毕业后从教意向很低的却占65.4%。
稳定但是偏低的收入,阻碍了优秀毕业生从教
据一个区的教育局负责人统计,去年该区教育系统招录的150余名应届生中,外地生源占了近40%。为了招揽到优质师资,去年这个区给出相关优惠政策,明确区内教育事业单位招录非上海生源应届高校毕业生,给予为期三年的租房补助,每人每月补助标准为2100元。结果该区转战南师大招聘,23位有意向的毕业生最终来了14人。
一位校长说得真切,该校一些研究生毕业的年轻教师,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四五千元,还要缴两三千的房租,生存压力可想而知。还有一位博士刚到学校报到几天,考虑到住房、医疗等现实压力,还是选择回到老家的一所职业院校当老师。
严格来说,教师这个岗位目前还是有吸引力的,但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那些特别知名的高中。
复旦大学一位相关负责人回忆,上海曾在复旦大学组织过师资招聘专场,现场吸引了大量的应届大学毕业生,但他们所青睐的,往往是诸如“上海中学”这样的名校。“这样的名中学,甚至会吸引博士生去应聘。至于其它的普通中学,就很难吸引我们的毕业生了,更不要说小学。”
这位负责人认为,名校毕业生不愿意到中小学当老师,除了待遇以外,最重要的还是因为职业发展缺乏吸引力。
调查发现,不论是师范生还是非师范生,对于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的评价,都处于社会中间层次状态。“职业稳定”是中小学教师职业最受认可的优势所在,而经济收入低,则是影响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低评价的主因。
去年新学期,上海一所市示范性高中曝出连失三位骨干教师。“诸多离职理由中,待遇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因素。”一位知情人士说,这些老师跳槽后不仅收入翻了一番,更是享受到了购房打折的优惠。
不止是年轻人,教师职业对男生的吸引力更弱。一些老师反映,如今,新招教师中男性占比越来越少,待遇偏低、提升空间小,是男性不愿当教师的最大原因。一位校长分析说,与其他职业相比,教师的工资待遇并没有优势,但男人都肩负着养家重任。况且在大城市,工作机会多,男性选择的余地更大。
职业要求太高但职业发展却有限,为什么要当老师呢?
华东师范大学一份针对师范毕业生及其所在单位(中小学校)主管领导的调查中,当被问及“你认为教师的社会形象应该是什么”时,师范毕业生认为教师是类似医生、律师的专业人士的比例,为38.5%,而其所在中小学校的主管领导中,这一比例为49.9%。这表明,随着教学工作实践的深化和对教育内涵理解的加深,师范毕业生日益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属性,“专业人士”已经成为师范毕业生及其单位领导最期待树立的教师社会形象。但同时,在道德属性方面,“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样的社会形象定位仍得到较为广泛的认同。
令人感到矛盾的是,75.2%的师范生“完全不赞成”或“较不赞成”教师社会地位低的观点;但另一方面,师范生和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均极少选择“教师社会地位高”作为自己报读师范和从事教师职业的最主要原因,显示教师社会地位高的观点同样得不到认同。
“如今,社会对教师有着太高的师德要求,把教师放在教书育人楷模的道德制高点上,而不是一个职业的位置。”一位教育界人士感慨说,如果要求刚毕业的年轻人一入职就把教师作为一项事业来做,这确实有点强人所难,毕竟他们都是普通百姓,也有养家糊口、买房买车、娶妻生子的需求,因此,随着物价发展而稳步提高教师的实际收入,是当务之急。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推开,老师们的工作量无形中增加了不少,一些老师更是身兼数职。
“有所学校的数学老师,还在兴趣选修课上既教绣花又教书法,却只有一点象征性的补贴。我们要求老师要讲奉献,不能谈合理的报酬,老师们也都非常体谅和理解,但长此以往,这个职业的吸引力究竟还有多少?”一位教育界人士不无担忧地说。
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教育质量。如果教育吸引不了优秀教师,优秀的人才总想着“逃离”教育,我们是否应该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