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双降”,一个博弈和一个悖论!
究竟央行降息降准是怎么一回事呢?如何给一个根本不懂金融的人讲出这个复杂概念呢?
本文来自周密金融
中金在线综合理财中国、凤凰财经
怎么给一个不懂金融的人解释“降息降准”太形象了!
究竟央行降息降准是怎么一回事呢?如何给一个根本不懂金融的人讲出这个复杂概念呢?
降准
我们先来说“降准”,降准全称叫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个“存款准备金率”是什么东西呢?降低这个能干什么呢?首先来说,银行是干什么的我们都知道,两个主要功能,一个是存款、一个是贷款。
比如在乌鸡国最大的银行水晶银行有100亿存款,然后贷款贷出去了99亿,只留了1亿,这时不知道有什么消息说经济危机要来了,所有人都来银行取款,1个亿的存款瞬间被取光了,银行没钱了。
银行向政府要钱,政府说别的银行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都没钱了,没办法,你们去看看有没有贷款能收回来,收不回来你们就倒闭吧。于是,乌鸡国的银行因为无法兑付纷纷倒闭。乌鸡国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之中。
邻国宝象国一看,这个可不行。我们国家要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怎么办?我们要向银行收“存款准备金”,比如最大的银行玛瑙银行有100亿存款,嗯,你要把其中50亿交给国家,剩下的50亿你可以贷款。以防出现乌鸡国那种大规模挤兑事件。
交给国家的这50亿就是存款准备金,那这个存款准备金率是多少呢?一半!50%!但是问题又来了,我们都知道银行基本的生存方式是把较低的利率支付给储蓄者,然后向贷款的人收取更高的利率,赚取这利率之间的差价。
可是玛瑙银行一下要交给国家50%的存款准备金,这50%国家是不付给你利息的。于是它只能向贷款的人要更高的利息来填补存款准备金的利率损失。这样一来,大家就都不贷款了,因为贷不起啊。所以,老文的高速公路不修了,老普的shoppingmall也歇工了。国家虽然政治稳定,但是经济基本上就是一潭死水。
宝象国、乌鸡国的邻国车迟国吸取了这两个国家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条真理,存款准备金要收,但是收多少是个学问,太低的话抵抗经济危机的风险能力弱,太高的话又阻碍经济发展。
最好的办法呢就是根据市场的情况来决定,市场相对稳定,经济需要发展,我就定低一些。市场动荡,国家需要调控我就定高一些。所以在三个国家中车迟国的经济无疑发展的最好。
降准说完了,那这个降息呢?
降息其实是与降准相应的,只不过降准是国家对总体经济的直接调控,而降息则是间接的,希望市场自动调控的一种措施。
降息是不是就缓解了融资难?降息不是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吗?不一定,因为一些人得到新增的钱抢走了资源,另一些人就更加“钱荒”。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吗?就是这么简单。
当然,那些学者、分析师的文章会列一大堆数据证明降息的好处,让你觉得他们比我更令人信服。因为你很难相信金融的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比如你会问:“降息会不会激活闲置资源呢?”“你知道‘克鲁格曼模型’吗?”“你知道中国经济面临怎样的结构性问题吗?”……相信我,所有这些谬误,都已经被市场派分析过了。限于篇幅,本文不能罗列所有谬误和对谬误的批驳。而且,你也该自己动动脑筋了,对不对?
“永动机”的设计师们,他们的”工作”就是寻找质能守恒定律的例外,为此,他们也会列很多数据、模型。这些人不是物理学家。真正的物理学家是可以看穿他们的模型、数据的人,是不相信例外的人。
如果有学者说“降息缓解融资难”,那他一定不是经济学者。
关于双降:一个博弈和一个悖论
来源 新浪微博 作者 Value_at_risk
首先关于降准,市场一直在预期,现在终于兑现。而这次降准本质上是对冲外汇占款的下降,对冲外资流出带来的流动性消失问题。所以不论从资金面还是预期上,降准对股市不算什么利好。
而降息还是预料之外的,按照之前CPI数据、官方媒体口风、外汇压力来看,年内降息的概率是不高的,但今天还是突发的降息了。有几种可能,1.汇率在10月份贬值预期大幅下降(虽然牺牲巨大),给降息留出了足够的调整空间;2.实体经济糟糕情况远超预期,四季度GDP目标极难完成;3.庞氏债务大面积扩散,特别有部分大型国企违约概率大升,急需降息缓解债务压力(债市杠杆泡沫也加大了风险)。
对A股来说,按照过去一贯的逻辑,双降实属利好,当然也有打击庄股这样的坏消息(我到是认为打击庄股不见得是坏事,垃圾题材小盘股下跌,可能促使资金流向低估的大蓝筹,指数并不会下跌)。同时也要注意到,本周股市的大涨已经包含了“双降”的部分预期,且从市场这几天的消息不难得知,很多人早已提前知道“霜降”要“双降”这件事了。
全球市场看,欧洲股市在昨天欧元区新一轮QE的消息下大涨,当然欧元也在昨天大幅贬值,而今天盘中得知中国的“双降”消息后,欧元再度跳水,欧股继续上涨。美元则继昨日大涨后盘中继续拉升翻红(不过,我认为今天美元和欧股的涨幅在尾盘会收窄)。
不过,这里要注意,不同于欧洲,我们的人民币是不能贬值(至少国家是这样认为的),事实也确实如此:昨天和今天美元大涨,非美货币暴跌,而人民币依然坚挺(在岸还升值了89个点,而离岸仅小幅贬值),这里就引发了我对一个博弈和一个悖论的思考。
一个博弈。
别国降息QE放水,虽然缓解了债务压力(也带来了资本市场繁荣),但货币是一直贬值,比如欧元这几年一路贬值,短期更是暴跌,而美元同样在QE时开始了长期大幅贬值。当然,短期因为美国经济提前复苏,经济周期和货币政策提前其他国家,所以美元短期非常强势(其实美元如此强势变相的等于全球资本市场帮助美国加息数次了)。反观中国,我们放水的同时还需要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坚挺,这需要十年来的外汇储备来打破“不可能三角”的束缚,这是现在面临最大的困难。当然,死扛肯定不是好的选择,理论上应该越快让人民币自由浮动越好,否则越拖未来贬值空间越大,风险也越大。但在错过了最佳市场化的时点后(我们不想或没准备好市场化),现在只能死扛汇率,不然会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国内资产价格泡沫破灭。这就是一个博弈。
关于这个博弈详细的分析,见之前长文:
一个悖论。
从本质上看,降准也好降息也好,各种形式的放水也好,央行这样做的目的都是希望帮助实体经济度过债务危机的难关。从欧美走过的路来看,虽然近几年长期维持0利率甚至负利率,但在需求不足的情况下(人口衰退),任何货币政策都无力回天(现在已经可以证明了),且在债务越滚越大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大放水边际效应递减,资金只能流入资本市场,这也导致各国股市大涨,欧洲股市基本回到了08年的高点,美股更是早已创新高,估值更是接近历史新高(当然美国算是全球复苏的最好的国家了,比欧洲强多了)。反观中国也是类似,水多面少,资金不断流向股市,债市,所有高收益资产几乎一夜消失。且相比较欧美,中国资产价格高估的更为严重,信用利差的消失,债市收益率越来越低;股市除部分蓝筹外整体市盈率越来越高(潜在回报越来越小),中小创泡沫明显;一二线楼市短期的暴涨,三四线楼市在需求不振的情况下泡沫依然持续。资产配置荒成了财经圈的最热门话题。
一方面,国家希望通过放水来缓解实体经济的压力,但另一方面,资金的天然逐利性导致放的水大量流入资本市场。国家如果想要实体复苏,要不想办法提升实体的回报率,要不就必须降低资本市场泡沫率(即便资产价格很高意味着潜在收益很低,但人们会更倾向于去赚取短期暴涨的泡沫,所以泡沫对实体有害无利,大家都不思主业,全部去资本市场赌一把了)。
这就是我们投资者要面临的一个悖论:理论上,经济越差,股市也应该越差,但现在因为实体太差,我们不断放水(反过来也一样,越是放水越表明经济越差)。但各国央行在08年早已倾囊而出,这几年更是用尽了“工具”,因此现在再放水除了引发了资产价格暴涨外毫无作用,这个游戏显然不可持续(迟早引发新一轮债务爆炸后的经济危机);反之,理论上,经济越好,股市也越好,但现在如果实体开始好转,宽松预期就会消失,而资本市场因为大水引发的泡沫巨大到实体的好转根本不可能覆盖(比如全球市场对美联储加息非常恐惧)。而中国资产价格泡沫相比较欧美更为严重,所以我们的悖论更严重。
当然,博弈和悖论是相互的。人民币国际化本质上是想要打开国门,对外输出产品和货币,消化产能过剩,缓解债务危机。但一旦资本开始自由流动,那么在国内资产价格泡沫远甚于国外的情况下,你们猜会怎么样?比如没有门槛的深港通、沪伦通,甚至直投全球股市(再考虑资本市场改革后的注册制),到时你会选择几百倍PE的垃圾创业板,还是估值只有1/10的海外优质上市公司(参考AH股差价以及中概互联网和国内互联网企业差价)?再比如中美利差消失,美元套利资金大量回流,国内大量资金是否会出国寻找高于国内利率的无风险资产?再比如,你愿意去纽约投资租金回报率远高于北上广的商业地产吗?你会考虑去环境宜人的新西兰、澳洲、欧洲等国家购房定居吗?毕竟买国外一栋房子的价格可能只能买北京上海的一个客厅。
这些会对汇率会有什么影响?汇率会对资产泡沫又有何影响?悖论和博弈相互交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