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土地稀缺是发展最大障碍
在排除农业用地之后,传统的非商业住宅用地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公益服务用地,因土地用途不同,地价亦有天壤之别,工业用地价格远比商业用地价格要低。“土地新政”对自贸区存量土地“改性”对症下药,重大政策突破着眼于如下五大环节:
上海自贸区封关运营行将满一年,土地稀缺成为影响自贸区发展的最大障碍。
自贸区眼下未经开发的“生地”只有约5平方公里。有鉴于此,自贸区要打通土地瓶颈,务必在已开发的存量用地上做足文章。具体而言,不管采取何种方式,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毫不客气且不能“怕痛”地对已开发存量工业用地进行“二次开发”。
若说自贸区五大产业是对原有4个自由贸易特区旧有产业的一次“腾笼换鸟”,那么,自贸区必须率先实施对已开发存量工业用地的“腾笼换鸟”。而且,后一个“腾笼换鸟”是否顺当,是前一个“腾笼换鸟”能否顺利实现的“土地基础”。由是,颁行市场价值比2014版负面清单更大、更迫切的自贸区“土地新政”备受各界期待。日前,这份名为《关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综合用地规划和土地管理的试点意见》之“土地新政”终于出炉,试点也随即启动。
在排除农业用地之后,传统的非商业住宅用地分为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和公益服务用地,因土地用途不同,地价亦有天壤之别,工业用地价格远比商业用地价格要低。“土地新政”对自贸区存量土地“改性”对症下药,重大政策突破着眼于如下五大环节:
一是现有存量工业用地经补差价后可合法转为商业用地;二是商业用地“换名”为包容面更大的“综合用地”;三是扩大“综合用地”的内涵与外延;四是与存量土地混用和建筑物复合使用相对应,对同一块“综合用地”的地价补差试行弹性价格制度,对同一幢建筑物不同用途的入驻项目试行弹性租赁价格制度;五是根据不同的产业门类和项目属性,入驻企业想获取经“二次开发”的存量土地,须分别通过招标拍买、协议出让、划拨供地等方式获取,并按不同的供地方式确定企业所获土地的使用年限。
综上所及,尽管“土地新政”可视为治愈自贸区“土地稀缺症”的一味“特效药”,但其实际疗效及各种副作用大小,很难让“开方医师”一一提前预判。因此,该“特效药”试用期暂定两年。两年后甚至在试用期间,调整药方配比、增减剂量皆随试点之需要。
(采编自:上海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