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仍处于正常区间 不必过度担忧下滑

许岩 |2014-05-29 16:19474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经济增长仍然延续了两年多来窄幅波动的趋势,各方面指标基本上呈现缓中趋稳迹象。潘建成: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经济增长仍然延续了两年多来窄幅波动的趋势,各方面指标基本上呈现缓中趋稳迹象。

资料图 张常春/制图

  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经济增长仍然延续了两年多来窄幅波动的趋势,各方面指标基本上呈现缓中趋稳迹象。考虑到“三期”叠加因素的影响,治理雾霾力度加大对环北京地区如河北、山西、内蒙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严格限制,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并不低,经济增长仍处于正常区间。

  证券时报记者 许岩

  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创出自2012年四季度以来的新低。刚刚过去的4月份,多项经济指标增速仍然在放缓。政府在强调战略平常心,保持宏观政策总体稳定的同时,也密集推出“微刺激”政策对经济进行区间管理。

  在调控政策的影响下,中国经济格局将如何演变?当前中国经济最大的风险是什么?怎样看待政府密集推出的“微刺激”政策?中国经济的宏观调控政策应该怎样创新思路?记者日前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证券时报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

  经济增长

  仍处于正常区间

  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是“三期”叠加因素的影响。

  对经济增长下滑的过度担忧一定程度上比经济增长下滑更可怕。

  证券时报记者: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包括投资、消费、房地产和工业增长等重要经济数据,加上此前公布的出口和物价等数据,可谓喜忧参半。您怎样看待当前的经济运行形势?今年下半年经济运行可能呈现怎样的态势?

  潘建成:总体来看,今年以来经济增长仍然延续了两年多来窄幅波动的趋势,各方面指标基本上呈现缓中趋稳迹象。考虑到“三期”叠加因素的影响,以及治理雾霾力度加大对环北京一些地区如河北、山西、内蒙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严格限制,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是不低的,经济增长仍处于正常区间。

  我们知道当前经济增长的放缓与“三期”叠加相关,而经济增长换挡、结构调整与前期政策的消化均非短期现象,因此“三期”叠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会比较长,期待经济增长明显回升是不现实的。不过,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全面深化改革以来,一些诸如简政放权等改革带来的红利也逐步得以释放,而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地铁、机场以及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较快增长,环保、信息化等方面投资力度的持续加大,均对经济增长形成支撑。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开展的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今年以来消费者信心逐月上升,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持续超过储蓄意愿,工业企业景气调查显示一季度企业家尽管对当前企业运营状况的满意程度比去年四季度有所下降,但对未来六个月的预期相对乐观,绝大多数企业订货情况基本正常,其中出口订货趋于增加。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趋向7000美元,消费结构升级对消费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预期未来经济增长缓中趋稳的形势会进一步得到巩固,全年实现7.5%左右目标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可以预期的是,在经济增长缓中趋稳的过程中,经济结构可望呈现持续优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消费对增长的贡献进一步加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份额进一步提高,经济增长中的单位能耗和污染不断下降。

  证券时报记者:从各方面看,我国经济今年是充满不确定性的一年,经济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变数,您认为当前经济的最大风险是什么?

  潘建成:尽管经济增长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放眼世界来看,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可以说鹤立鸡群。我们要有信心,要看到基础设施、民生、环保、信息化、产业升级等方面投资的巨大空间,长期形成的地区差距带来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巨大空间,要看到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必然是一个消费大国,其内部消费市场拥有巨大成长空间,因此不要对经济增长下滑过于担忧。

  2014年一季度经济学家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2014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的平均预测值为7.5%,与年初政府制定的目标基本一致;从工业企业景气调查结果看,反映企业家对未来预判的企业预期景气指数为131.6,明显高于对当前形势判断的即期企业景气指数;具有先行性的企业订货、用工计划和投资计划均呈现稳中有升的现象,这些都表明企业家对未来经济增长持谨慎乐观态度。

  对经济增长下滑的过度担忧一定程度上比经济增长下滑更可怕。过度担忧一方面会妨碍我们推进改革、推进转型的决心。从这个角度上说,因为过于担心经济增长放缓而影响改革和转型的有力推进,甚至导致经济增长粗放模式的回归,或许是较大的风险。另一方面会影响信心,从而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预期,一定程度上抑制经济的内生动力。

  不需大力度“刺激”

  来保持就业稳定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是稳定的,不需要所谓的对经济大力度“刺激”来保持就业稳定。

  地产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存在的,房地产还会继续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

  证券时报记者:在您看来经济增速下滑到什么程度应引起关注?

  潘建成:经济增长下滑到什么程度应引起关注,要看对失业的影响程度。而从目前的情况看,调查失业率基本稳定,一季度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和外出农民工数量均比去年同期继续增加,企业景气调查也显示未来用工需求倾向于“净增加”,消费者对未来的就业形势预期也趋于乐观。这些统计结果都表明,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稳定,未来预期也比较乐观,不需要所谓的对经济大力度“刺激”来保持就业稳定。

  证券时报记者:从您提供的就业数据来看,经济回落似乎没有对就业产生太大的影响,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潘建成:确实,近年来经济增长的回落并没有对就业产生太大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虽然经济增长率低一些,但随着增长基数的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增长所代表的产出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对就业的吸纳水平也在增加,比如去年和前年经济增长率相同,但去年城镇新增就业数量超过前年创历史新高,就是这个道理。二是目前的经济结构在发生变化,服务业比重在不断增加,而总体来看,在制造业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比制造业强。三是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就业需求在减少,2012年中国劳动人口减少300多万人,去年减少200多万人,自然就业压力就会减轻。而且,中国的人口结构变化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种对就业吸纳能力增强的同时,就业需求减少的过程还会延续。当然这是说总体就业形势会是稳定的。现在就业中存在的是结构问题,即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定困难,这与大学的教育结构、大学生的择业取向以及我国经济结构中比较吸引大学生的现代服务业不够发达有关系,需要通过改革和结构调整来推动,而不是通过加快经济总量的增长来解决。

  证券时报记者: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日益明显的分化走势,是不是可以认为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萧条?房地产市场的萧条已经对固定资产投资和消费增长产生了负面影响,您觉得中国经济应该如何实现与房地产的脱钩?

  潘建成:首先应该明确,目前的房地产市场根本谈不上萧条,而只是受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在去年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的一次理性调整。如果从近几年平均投资增长速度来看,目前的水平并不低。房价的回落更是在持续多年价格上涨后的一次调整,且从统计结果看,力度还是温和的。事实上,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促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不正是多年房地产调控追求的目标吗,为什么现在市场略有波动就恐慌了呢?我们不能做叶公好龙的事。

  房地产作为一个产业链极长的行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确实巨大。一方面经济增长不能对任何一个产业形成过度依赖,否则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会降低,不确定性会增加;另一方面应该说,基于城镇化的巨大成长空间,房地产未来的发展空间还是存在的,房地产还会继续对中国经济增长作出贡献,因此不存在所谓脱钩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房地产发展一要避免再次出现非理性增长,二要防止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三是在近年来存量房增加较多的背景下,要加强对房地产供求的研究,充分发挥存量房在满足住房需求中的作用。

  后期宏观调控政策

  会伺机而动

  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主要是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产效率提升,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方向。

  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寻找改革、转型和增长的共同支点。

  证券时报记者:自4月份以来召开的6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均聚焦经济问题,针对性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您如何看待这些措施?同时,政府还会按照4月份以来的频率密集出台微刺激措施吗?

  潘建成:自4月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具有含金量的政策措施,内容涉及小微企业减税、棚户区改造、铁路建设、金融服务“三农”、民间投资、稳外贸、就业创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利工程建设等内容,这些措施非常有针对性,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方向的,主要体现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产效率提升,让市场“发动机”更强劲有力。

  国务院出台措施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和薄弱环节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就是在提升生产效率。服务业是中国经济的短板,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服务业的短板。国务院此次“补短板”的系列部署,将能够克服价值链的薄弱环节,既有效激发内需潜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又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升级助力调结构,而最为重要的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助于缓解近年来持续存在的大学生就业压力。

  国务院常务会议列出了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几个重点领域。其中包括加强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研发应用;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加快标准化设施应用,推进第三方物流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等。这些部署都在着力为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打好基础,比如说发展新材料就可以实现对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材料的替代。中国过去高价进口铁矿石,消耗本国煤炭和电力、污染本国环境然后把低附加值的粗钢卖出去的模式是很不划算的。要改变这一状况,关键是让中国能生产出更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的产品。

  外贸的稳增长措施一定程度上释放外贸企业活力,使外贸企业的环境更加宽松。同时,大幅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将有望减少外贸企业办理手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使之能够更为机动地应对产品出口过程中所面临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等不确定性因素。而加强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也有望帮助企业规避短期风险,增强积极性。

  国家出台的这些措施较之前让市场更加具有活力,比如民间资本列出涉及交通基础设施、油气管网设施等领域共80个项目的“投资菜单”。一季度中国投资增速放缓,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新开工项目投资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民间资本投资“菜单”的列出就显得非常及时。

  很多改革还在路上,是比较漫长的过程,政策会陆陆续续出台。后期宏观调控政策会伺机而动,将根据形势需要做好政策的预调微调,着力于减少经济的波动,着力于增强经济内生的动力,着力于经济朝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走,着力于提升经济的创新驱动和消费驱动的经济新状态。

  证券时报记者:新一届政府提出,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采取一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举措,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有进。您认为政府在宏观调控方式上有哪些创新?在未来宏观调控方面还将有那些变化?

  潘建成:本届政府在宏观调控方式上创新遵循的原则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不轻易动用行政手段;同时,注意将短期的宏观调控与长期的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比如简政放权、税制改革、金融改革等等,确实起到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作用。

  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的明显回落再一次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前景的担忧乃至对出台具有一定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吁求。这对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间寻求平衡的宏观调控政策而言,是一次定力与智慧的考验。

  稳增长不是单一目标,一定要与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目标有机地、智慧地结合。因为这些目标在某些情况下是会有冲突的,一定要抓住主要矛盾,寻找改革、转型和增长的一些共同的支点,要设法发挥杠杆作用,找到一些支点,用相对较小的力气撬动经济内在巨大的活力,促进上述多目标任务的协同完成。

  支点之一就是如何很好地把握并引导预期,增强信心。现代经济社会,尤其是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各经济参与主体的信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忽视。事实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十分稳定,并在改革的推动下趋于完善,对此要积极宣传。要顺应消费者信心提升的良机,并做好相关工作进一步稳定和提振消费者信心,包括确保城乡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基本稳定和房价的合理回归,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等等。此外,鉴于目前国内A股市盈率已经非常低的现实,采取适当举措促进股市的回暖或许可以对提升消费者信心产生明显成效。

  支点之二是顺应以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为标志的消费结构升级的趋势,积极拓展服务性消费产业发展,尤其是健康、养老、文化娱乐、家庭金融服务、深度旅游以及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发展,推动消费驱动的增长。

  支点之三是将“三期”叠加视为倒逼企业创新的契机,进一步完善创业、创新环境,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对创业、创新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借鉴美国页岩气发展的经验,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在影响我国长期可持续发展领域,尤其是资源环境保护领域,进行创业和创新。

  尽管经济增长存在一定下行压力,但我们要有信心,要看到基础设施、民生、环保、信息化、产业升级等方面投资的巨大空间,以及长期形成的地区差距带来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巨大空间等,因此不要对经济增长下滑过于担忧。

  遏制房价的过快上涨,促使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是多年房地产调控追求的目标,为什么现在市场略有波动就恐慌了呢?我们不能叶公好龙。

  目前国内A股市盈率已经非常低,采取适当举措促进股市的回暖,可以提升消费者信心。

  中国过去高价进口铁矿石,消耗本国煤炭和电力、污染本国环境然后把低附加值的粗钢卖出去的模式是很不划算的。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重庆: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开发针对性融资产品,创新动产融资业务

2024-11-22 10:42
3888

2024年浦东新区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推进会顺利举办

2024-11-22 10:42
3451

钢铁企业以物流为出发点向生产性服务商转型

2014-05-19 15:55
1943

国务院部署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有序放开多领域外资准入

2014-05-19 13:07
987

支付清算协会吸纳新会员

2024-08-23 15:17
124225

IMF总裁:AI会影响全球约40%的就业机会

2024-01-16 11:27
49841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