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豆”背后的利益博弈:贸易融资泛滥成灾
中国海关总署近期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为650万吨,环比增加40.7%。超低的压榨利润,长期的亏损,让中国大豆贸易商开始把大豆作为资本载体,进行贸易融资。“融资豆”最终还是会流向压榨企业,但其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中国大豆进口量的飙升。
中国海关总署近期公布数据显示,4月份中国大豆进口量为650万吨,环比增加40.7%。国际市场称,中国大豆进口数据出人意外。与此同时,大豆进口商违约事件在渲染下愈演愈烈。
业内人士称,近几年大豆贸易商生存困难,不少企业利用大豆进行贸易融资,大豆成了“融资豆”。而近期,人民币贬值加之银行收紧信用证,两相一挤压,大豆进口商的小算盘被击碎。
关于违约的博弈
4月中旬,山东多家大豆贸易商违约,引发业界关注。消息称,大豆进口商因无法从银行开立信用证而未能支付进口大豆的款项,违约至少50万吨大豆进口合同。
卓创咨询大豆分析师张兰兰告诉《金证券》记者,目前国内压榨企业普遍亏损,企业加工一吨大豆约亏损400元-500元。贸易商们两权相害取其轻,违约损失的钱可能比加工赔的钱要少一些。“这两年,压榨企业的开工率只有一半,饲料行业不好,油脂需求不旺,国际大豆到港成本高,再加上人民币贬值的影响,压榨企业亏损日益严重。”
提到违约情况,中华油脂网主编郭清保告诉《金证券》记者,目前来看主要集中在山东地区,而且应该还处在谈判博弈阶段,国内贸易商希望借此压低价格。
尽管违约事件的渲染,后期会造成国际市场对中国贸易商有所顾虑,但这也被认为是推动贸易规则调整的好契机。“违约事件引发全球关注,如果中国企业能借此形成统一声音来争取国际地位,会是一个好机会。”据了解,中国尽管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是缺乏对大豆的定价话语权。
山东晨曦集团董事长邵仲毅表示,虽然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但却毫无讨价还价的权利,美国才是全球大豆名副其实的定价中心,美国农业部定期发布的产量报告成为全球大豆期货价格运行的风向标。
“融资豆”利益链
违约风波背后是大豆为载体的贸易融资泛滥成灾。
超低的压榨利润,长期的亏损,让中国大豆贸易商开始把大豆作为资本载体,进行贸易融资。进口大豆被烙上了强烈的金融属性,而类似情况在棕榈油、铜上已经屡试不爽。
“一般是有进出口贸易资质的压榨企业进行此种操作,因为实体企业比纯贸易商更容易开具信用证。”郭清保对《金证券》记者分析称,“融资豆”利用的是国内大豆需求的规律性和数量的庞大性,此外还要抓住两个利差,一是进口期间内外汇率之间的差额,二是银行贷款利率和民间借贷的利率差。
近期两端挤压,敲碎了大豆进口商的小算盘。最近人民币汇率有贬值态势,而银行面对压榨企业进行收紧管控,提高保证金,一些企业出现信用证开具不顺畅等问题,因此出现了违约事件。
“融资豆”最终还是会流向压榨企业,但其快速增长也促进了中国大豆进口量的飙升。据了解,目前出现进口大豆大量堆积港口的情况。
郭清保称,这种融资行为会造成市场供需层面的脱节,会对市场价格走势产生来自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
“融资豆”的普遍操作模式是,企业利用信用证90天甚至180天的免息期赚取高额利息收入和人民币升值汇兑收益。郭清保给《金证券》记者算了一笔账:一般一船大豆约为6万吨左右,每吨以4000元计算,价值2.4亿。每吨大豆企业最高缴纳1000元保证金,一船不过5000万,而剩余的逾1.9亿资金会迅速流向民间借贷领域,民间借贷利息高企,企业一个月能坐收两三百万的利息。□金证券记者 储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