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保险业2014“改革创新”
2014年1月3日,《中国保险报》刊出了2013年保险业十大行业新闻和十大公司新闻,从中可以看到过去一年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全貌。一年过去了,工作基调由“稳中求进”发展成为“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增加了“改革创新”4个字,其中意义深远。
本报记者 李俊岭
2014年1月3日,《中国保险报》刊出了2013年保险业十大行业新闻和十大公司新闻,从中可以看到过去一年保险业改革发展的全貌。告别2013年,中国保险业在2014年将呈现出怎样的改革发展态势?保险业界充满期待。
2013年12月19日至27日,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先后主持召开了保险公司、保监局、专家学者、新闻媒体等4个座谈会,就保险业改革发展、保险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新闻宣传等工作,分别听取有关方面的意见建议。
因为在2014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前召开,所以这4个座谈会受到业界格外关注。项俊波表示,2014年,中国保监会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总基调,坚持“抓服务、严监管、防风险、促发展”的十二字方针不动摇,立足长远,下大力气抓好保险业人才、技术、数据、管理等基础性工作,推进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对比可知,监管部门关于2014年工作“基调”的表述,与2013年初关于“基调”的表述略有差异。近一年前,2013年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也提到了“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和“十二字方针”等字眼,但描述工作“基调”时使用的文字是“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基调”。
一年过去了,工作基调由“稳中求进”发展成为“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增加了“改革创新”4个字,其中意义深远。一方面,这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密切相关。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总体部署,此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2014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即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另一方面,这与2013年的保险业发展有关。2013年保险业发展的数字尚未出炉,但从前三个季度看,财产险业务平稳较快增长,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15.8%,增速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寿险业务企稳回升,原保费收入同比增长6.8%,增速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尤其是新单业务自去年6月以来,结束了3年来的负增长态势,去年三季度各月均保持了3%以上的增速。截至去年9月末,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为74158.9亿元,较年初增长8.2%;资金运用收益率3.82%,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保险市场整体运行态势平稳回升的同时,保险业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有权威信息表明,截至2013年11月底,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全部达标。这些都为下一步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上所述,“稳中求进”的同时要加快“改革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要求。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勇于突破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转方式调结构、促民生改善。保监会将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的领导和统筹协调。这是令业界振奋的消息。
如何加快改革创新?这是摆在监管部门和保险业界面前的大课题。
最根本的是要解放思想。要对“保险”的本质进行再认识。保险是什么?正如一位资深保险学者所言,不能只把保险看做是金融行业的一部分。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定位。保险不仅仅是产品和服务、查勘和理赔,保险贯穿于事前事后的风险管理全过程。更进一层,不应仅仅把保险看做风险管理,还应把保险定位为最基本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把保险业提高到这样一个高度去认识,才能够知道保险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此外,保险改革创新必须坚持明确的市场化观念。唯此,才能进一步推动或完善定价机制、资金运用机制和准入退出机制这三大市场化改革。保险业必须面对真实的保险需求去改革,去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保险需求变得更加分众化和精确化,保险公司需要借助互联网来重建保险大数法则,并体现在未来的产品和服务创新中。当保险遇上互联网,许多传统的思维规律和方式都面临革新。只有认识新规律,运用新规律,才能有效实现改革创新。
下一步的保险改革创新必须重视其“外部性”特征。保险改革进入深水区,很多改革涉及和保险业外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比如已取得一定进展的税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仍需和税务部门积极沟通并获得其支持。深化农业保险和大病保险改革,扩大覆盖面,还需要财政、人社、卫生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等等。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加快保险业改革创新会更有利于实现稳中求进。稳中求进要求在改革创新中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2013年末传来好消息——巨灾保险制度在深圳率先建立。可以说,2014年的保险业改革创新画卷已然展开,我们充满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