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为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出重要贡献。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须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须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
实体经济是立国之本,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金融工作,关键是要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对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这是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起点上,中央对金融业发挥好核心作用再次提出的总要求。
历经35年改革开放,中国金融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各项改革,配置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大幅提升,为中国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作出重要贡献。但同时我们必须看到,近几年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现象逐渐突出,部分地区产业空心化迹象显现,金融领域资金分布不合理矛盾仍然存在。这些问题与当前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目标不相适应,与做好明年经济金融工作的要求不相符合,必须坚决抑制,尽快改变。
这就要求金融业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既要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不断完善调控方式和手段,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又要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深化各项金融改革,切实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须保持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要巩固当前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需要坚持稳中求进,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保持物价稳定。这就要求在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时,充分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宏观政策的黄金平衡点。也就是说,为实现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会带来后遗症的速度,必须把握好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度”,既要满足市场正常所需的流动性,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又要保持定力,不放松货币,重点创造一个稳定的货币金融环境,促使市场主体形成合理和稳定的预期。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须改善和优化融资结构和信贷结构,支持经济转型升级。当前资金分布不合理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货币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增长较快,但实体经济增长却动力不足,一些薄弱环节和领域存在“融资难”现象;金融资源在配置上出现了一些结构性矛盾,一些资金流向了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等低效行业或领域;部分金融机构为追求利润,导致不少资金体外循环,甚至变味为“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因此,要增强金融运行效率,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必须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这就需要做好货币信贷和融资结构的优化,引导资金从低效领域、风险较大的部门,更多流向和支持小微企业、“三农”、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必须要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释放改革红利。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这就要求金融业在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要同全面深化改革紧密结合,用改革的精神、思路、办法来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一方面,要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等。通过这些改革,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有利于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各项改革发展任务时间紧、担子重。金融业务必须立足于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冷静扎实做好本职工作,坚持稳中求进,锐意改革创新,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条件,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