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惠:互联网金融在华发展迅速有特殊历史原因

2013-12-16 16:381009

是利率市场化,我们央行现在为止还在一步一步试验下一步怎样把利率放开来,你看余额宝,你看互联网金融的利率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我非常同意刚才陈教授讲的,信用是核心,风控是核心,而互联网金融在其中是能够起到相当的作用的。

  网易财经12月16日讯以“重建改革逻辑”为主题的2014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今日举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表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迅速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主要是因为中国金融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金融管制,现有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大量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金融有了快速的发展。

  文字实录:

  主持人贺力平(微博):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网易的经济学家年会,这一小节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前面蔡主席和耶鲁大学的陈志武(微博)教授就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广阔背景做了介绍,现在我们这个环节的研讨嘉宾都是来自学术界政策研究机构和金融前线一线的专家,他们对这些问题应该有更加深入的见解。而且我们今天参加这个专题会议的人员众多,我想大家一定非常希望听到多位专家的见解,时间非常有限,我们请各位专家就一些重要的问题非常简明扼要的谈出自己的见解。第一个问题非常简单,什么叫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是什么?是不是有中国特色,从龚局长开始,每位嘉宾旁边都有话筒。

  龚明华:

  谢谢贺教授,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网易的邀请,让我有机会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互联网金融的问题,刚才贺教授的问题是,你怎么看互联网金融,它有什么特点。

  我想互联网金融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定义,我觉得互联网金融我们应该把它看成一种大的视野下一种新的金融形式,像电商,这些互联网企业,因为它利用了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大数据、云计算、社交网络,它获得了很多信息,它开始介入金融业务,我认为这是我们讲的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还包括我们传统的金融机构,也同样得益于整个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来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来加强管理,所以我觉得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个大的层面来理解互联网金融,不把它仅仅看作互联网企业介入了金融业态产生的一些新的方式,我想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确实非常快,它满足了实体经济对网络化、对信息化的需求,我们到今年6月份,网民数据达到5.9亿人,电子商务进入了7.5万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很好满足了这一部分新兴群体的需求,所以我想,它是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龚明华:

  我想它的特征有这么几个:

  一个就是它的普惠性,因为互联网金融,你只要能上网,只要能在线,就能够享受相应的金融服务,而我们传统的一些金融机构,因为网点人员的限制,我们的金融往往没有办法覆盖所有的群体,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高端客户的开发上,而互联网金融就有这样一种普惠的特征,可能更多还是草根金融,普惠金融,它能够解决很多小微企业、很多居民金融服务方面的需求。

  第二个特点就是它的数字化特征,我刚才讲了,我们可以利用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运用云计算,运用行为分析理论来分析客户的交易和消费的习惯,来预测他的消费行为,来进行客户的准确定位,所以我想它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进行市场的营销,进行风险的管控,这是第二个特征。

  第三个特征,非常明显的就是它的变革化,它非常便利,随着上网人群逐步的增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能够很好的把我们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跟金融业的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所以我想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大的概念,既包括互联网企业进入的金融,也包括传统金融业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来改善金融服务,它具有普惠性、数字化和便利性的特点。

  贺力平:

  我们请国务院发展中心张承惠研究所所长快速点评一下。

  张承惠:

  我觉得龚局长说得非常详细了,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就是在IT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新型的金融业态,现在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之上进行金融商品的销售,金融产品的定价以及金融交易相关金融风险管理的新型金融业态,我想对主持人刚才提的另外一个问题,中国互联网金融的特点:我认为中国发展互联网金融有着它特殊的历史背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其实和其它国家相比应该说发展的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即便是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我们去年专门到美国做过一个P2P的调研,美国P2P公司,尽管它起步很早,但远远没有中国这么火爆,这里面一个客观原因是中国的金融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金融管制,我们现有的金融服务不能满足大量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多种多样的金融服务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互联网金融有了快速的发展,这是特定的中国历史发展阶段和特殊制度基础所造成的。

  贺力平:

  光大银行单行长。

  单建保:

  我个人认为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产业的结合,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让大众更加快捷、方便、公平地享受各类金融服务。

  贺力平:

  黄教授。

  黄益平(微博):

  我觉得互联网金融就是一种金融活动,现在它作为一种特殊的形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色当中的一个,第一个是平台,或者我们说的移动终端,第二是大数据,用网上的或其它存在的数据来帮助我们替代一部分传统金融的风险的角色。

  贺力平:

  宜信公司的唐宁总裁。

  唐宁:

  首先非常同意刚才各位领导、专家所讲,我们理解的互联网金融就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帮助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广,交易成本更低,风险控制得更好。

  贺力平:

  主办方给各位嘉宾准备了一些问题,准备得非常好,还有很多网友的问题,请陈志武教授谈一些与讲演中不同的看法,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金融业的功能和形态在发生什么变化,网点是否会消失?分业经营的边界是否变得更加模糊?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会不会加快?

  可能很多人都记得,互联网刚刚兴起的时候,那还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末,比尔盖茨曾经说过,银行要消亡,但十多年以后银行没有消亡,在中国,银行变得越来越大,我们这里有银行业的代表,现在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概念又在兴起,刚才陈志武教授非常深刻的,从非常广阔的历史背景讲了这个兴起的背后一系列的原因,现在大家就要关心,金融业在中国发展的前景怎么样?监管部门放在最后发言,我们先请第一线的单行长发言。

  单建保:

  我个人对这方面没有很清晰的见解,首先,分业经营的界限是否会模糊,包括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是不是会加速,我个人认为更主要取决于监管机构、政府的一些态度和意愿,互联网金融的直接影响是有限的,我觉得应该对互联网金融采取一种顺应的趋势,合作共融,采取这样一种方式。

  黄益平:

  我觉得互联网金融是一股非常巨大的力量,而且我觉得对于中国来说其实是一个特别重要的机会,我觉得它最重要的原因,我是从产品周期的理论来看,过去我们生产的每一个国家都是跟在别的国家后面学别人的东西,互联网金融有可能让中国站到互联网产业最开始的起发点。

  有人会说,为什么在中国做得这么大,现在海外也有一些没有这么严重,其实刚才前面讲过了,包括陈志武教授提到,我觉得最重要的两个原因,为什么在中国有很巨大的前景,第一是人多,我们的平台,支付宝、微信,其实已经把几亿人紧紧黏在终端上,平台已经有了;第二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过去的金融业,中国的金融体系非常庞大,但这个金融体系服务的只是社会上的一部分企业,一部分人,现在我们看到的,无论是做第三方支付,小微贷款,还是居民理财的,其实大部分客户都是传统的金融机构没有提供很好服务的客户,所以说这个机会是非常巨大的,至于这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冲击,还需要下面再看,但到目前为止对中国金融三个方面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是金融机构的民营化,过去中央一直发文件说要让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没有太多进展,一夜之间醒来它们都已经变成金融公司了,连阿里都变成金融公司了;

  第二是利率市场化,我们央行现在为止还在一步一步试验下一步怎样把利率放开来,你看余额宝,你看互联网金融的利率完全是由市场决定的。

  第三就是服务的平民化,一般来说我们想起银行都是西装革履,客户都是有钱人,大公司的老板,现在是什么?所谓的屌丝,连长裤都不穿,坐在计算机前面,但他们是实实在在从这里面得到了好处。

  最后一个,能不能取代,或者是使得现在的传统金融消亡,目前来看还不太可能,目前来看更多的是一种互补,但我觉得最终是陈志武教授说的,大数据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取代现在靠人来做的信息了解和数据处理,包括金融决策,因为金融当中最难的就是风险,怎样降低风险,就是降低信息不对称性,过去是靠很多银行的支行、分行来了解客户,来做金融决策,如果大数据能够增加透明度,帮助企业,我可以不要这么多分行,不要这么多员工,我可以说那时候员工和分行的价值会开始下降。

  唐宁:

  一方面互联网作为渠道推荐一些相对比较标准化的,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产品,例如余额宝就是和后面的市场基金对接的产品,即使如此还有一些风险的担忧,如果股票市场基金,或者是寿险等难度比较大的产品,很难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去直接被理财者购买。

  另外一个纬度是传统金融有很多没有覆盖到的地方,但也并不是说他们一定就错在哪里,就像刚才蔡主席讲的,在过去咱们的发展阶段,要求银行金融机构向那些大机构去倾斜他们的资源,但随着转型的需要,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面向小微,面向三农这样需求的满足,需要不同的理念、不同的结构,互联网金融也顺应了这样一个改变,但是不是互联网只能顺应这样的改变,其实也不尽然,我1997年去孟加拉看他们的小额信贷时,和互联网没有任何关系,所以我想互联网也只是一个工具,能够去更好地实现普惠,能够更好地把风险控制住,起到一定的增信的作用。

  贺力平:

  张所长。

  张承惠:

  我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对传统的金融体系,尤其是银行体系产生重大的冲击。首先,在银行的存款方面,这种冲击已经显现,因为大量的消费者把资金用在各种各样的互联网金融商品上,会影响银行吸收存款的增长速度,甚至是绝对的速度,这是一块。

  对于银行的客户来说,目前还不构成正面冲击,因为互联网金融主要还是面向银行顾及不到的小微企业和个人,但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以及他们风险管控能力的提升和服务方式的进一步优化,会有一部分银行客户对互联网金融夺走,而且现在我们也看到有一部分P2P的企业向P2C过渡,这样它服务的对象由个人开始转向企业,这是从工具上来说,这一块从长远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但我并不认为银行的网点就会消失,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按照我们现在的IT技术,我们的金融家完全可以拿一台或两台笔记本电脑到海南岛去处理他的金融业务,为什么我们还要建国际金融中心,为什么伦敦金融城,纽约华尔街聚集了那么多的金融家?是因为金融同样需要人与人的交流,需要人与人观点的沟通。

  从消费者来说也是一样的,我们不能设想,我们所有的老百姓都离开了银行的网点,去拿着手机或用电脑做金融交易,我相信网点是不会消失的。

  贺力平:

  龚局长,刚才嘉宾发言中涉及到了政策,您能从政策角度谈一谈互联网金融对一个行业提出的挑战以及如何应对吗?

  龚明华:

  刚才几位谈得都非常好,对互联网金融我们怎样看,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的影响,这些影响既包括正面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些挑战和问题,我想它有正面的影响,刚才讲了,我们银行本身也在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来完善金融服务,改善管理,像招行,1999年的时候它成立了网上银行,现在我们银行电子交易的替代率达到了80%,少数的已经达到了90%,它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来降低我们的交易成本,因为我们现在有个测算,如果我们到柜台去办理银行业务,成本大概是3.06元,如果通过ATM办的话,成本大概是0.83元,如果通过网上银行,大概只有0.49元,所以它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我们办理业务的成本,我想我们商业银行在这方面都做了很多工作,也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们银行正面的影响,银行在努力适应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

  比方说我们银行平时收集大量结构化的数据,互联网技术提供给银行客户全方位的信息,包括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就可以来预测客户的行为,用来进行客户的定位。

  当然也有一些挑战,现在我们有200多家第三方购物公司,方便大家进行购物和消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分流了一些银行结算业务,同时互联网金融也在进行一些资本类的产品和代理销售,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银行代销基金产品,代销保险产品的客户。

  同时可能还可能产生金融脱媒的影响,从资金来源来讲,大家都提到了余额宝,百度理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流银行的业务,从信贷业务来讲,P2P的公司自己进行了交易综合,承担信息的中介,分担了一些银行的信贷业务,所以我想影响应该从正反两方面都能够看到,因为它是一个综合的影响,但我想影响不是不可应对的,应该是可以应对的,而且互联网金融发展和银行的发展应该是并行不悖的,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贺力平:

  刚才陈教授去处理紧急业务了,我们这里还是在讨论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兴起带来的挑战。

  陈志武:

  谢谢贺教授,刚才的演讲大家听起来好像谈得比较负面,其实互联网给金融带来的影响肯定是积极的意义非常多,特别是在普惠还有大数据处理这些方面。

  我想,刚才我说到的维稳政策带来的影响,实际上维稳和政府的隐型担保之上使得银行业和金融行业同质化非常严重,这样一来就带来另外一个结果,不管今天是马云还是张三、王五、李四给我提供其它的理财产品,只要我觉得这个服务不会亏损,那我就根本不会管是百度还是阿里,张三还是李四,因为他们之间在我看来本来就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中国金融行业对风险的定价还继续是维稳,就会很混乱,这样一来,确确实实是给传统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了一些机会,本来中国消费者不区分是谁,一样都是提供债务保障的金融产品,谁给我提供的收益稍微多一点,服务稍微方便一点,我就用谁,但一旦在互联网金融或其它金融真正出现风险事件的时候,更多人领教到你不去区分,不根据风险高低来选择不同品种的时候,带来了实质的后果以后,人们会开始变得有区分,比如对已经很熟悉的银行品牌、金融品牌,还有已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占据了重要位置的品牌来说,这些会受益很多,但在出现更多风险、事件、教训之前,同质化竞争还会是主旋律,互联网金融的热度还会维持一段时间。

  贺力平:

  从前面几位专家谈的来看,他们都说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是提供了一个新的工具、新的平台、新的经营模式,同时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下面我们到另外一个话题,这是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国情的大环境下,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如果要在新的经济到来的时候,从企业金融机构的角度,要取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我特别想听听在前线的专家,请单行长讲一讲。

  单建保: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不是今天,其实互联网金融已经很有年头了,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互联网技术在金融产业方面做了很多的尝试,很多的努力,包括现在,基本所有的客户都会用网银,用手机银行,银行在互联网发展上也越来越谨慎,因为互联网发展肯定会削弱客户对银行的依赖性,具体到以后互联网金融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模式,现在各大银行都在有自己的行为,有几家银行已经推出了自己的金融开放平台,所以我个人认为这个金融开放平台是互联网发展的模式,我个人有一点评价,我认为最好的模式就是开放平台加移动终端,像阿里巴巴的开放平台,加上微信移动终端,这个我认为是最好的。

  作为银行来讲,开放平台就是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最主要的体系了,第一体现在开放,通过开放,产品的开放我可以欢迎更多企业,包括银行的整体开放,客户端的开放,产品的开放就可以给客户提供很好的交易产品、交易平台,这一点我们银行也是在互联网金融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我们现在有一个互联网金融开放平台的雏形,这也是体现在开放上,一个是客户端开,甭管是不是客户端开放,都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进来,我们欢迎所有企业,包括非公有制企业把他们的产品放到我们的平台上来。

  贺力平:

  唐总对这个问题有什么体会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唐宁:

  我想举一些例子说明互联网金融在客户的覆盖以及风控方面能够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

  一个例子就是过去在中国有几十家运作的不错的农村的面向最贫困妇女的小额信贷组织,他们是NGO组织,通常每家组织只有一两百万,两三百万的资金,早年是一些国际国内的基金会提供的,他们在运作过程之中发觉妇女对小额信贷的需求非常旺盛,但再往上做,他们就觉得资金的瓶颈是无法突破的,就找了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但是金融机构没有方法,由于种种原因去帮助他们。

  借鉴美国的KEMA(音)模式,它也是一种P2P,在中国也很相似,使得在互联网之上,城市爱心人士,一百块钱就可以和西部贫困农村妇女对接,你可以去选,你到底想帮助陕西西江种茶的农村妇女还是河北涞水养猪的农村妇女,非常个性化,门槛非常低,她缺的钱也不多,就两三千元,如果过去依靠大机构的话不知道要等多长时间,但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就有很广泛的参与,而且很个性化,同时它又是一个造血型的方式,借钱一年之后又回来,可以帮助下一个人。所以过去机构做不了的事情,现在通过互联网金融P2P的模式创新,个人可以去做,就大大丰富了普惠金融的资金来源。

  另外一个例子是如何在中国很好的把控信用风险,其实美国相比中国来讲,中国的信用体系建设应该说是相当落后的,在美国,做P2P或其它一些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可以获取美国征信局的有关个人信息,但在中国,首先相关信息是不大存在的,有一些信息也不好获取,获取了也涉及大量反欺诈方面的工作要我们去做,我们面对这样的情况,一方面还是要去把该做的体系之中,信用信息获取、整理分析等工作做到位,与此同时也要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去发掘很多客户在虚拟体系之中的相关数据、相关信息,个人的特征,这方面的信息,作为增信的来源,许多信息结合到一起,和实体体系的信息配合,就可以更好的做好丰富,所以我们想,通过互联网,通过移动互联网,通过大数据,可以使得金融的参与者更加广泛,可以解决过去未被覆盖的一些人群的直接需求,同时可以把信用风险控制的工作做好。

  我非常同意刚才陈教授讲的,信用是核心,风控是核心,而互联网金融在其中是能够起到相当的作用的。

  贺力平:

  讲得非常好,还有专家对这个问题有意见要发表吗?我们可以转到下一个问题,下一个问题轻松一点,跟互联网金融有密切关系,互联网金融是从市场的角度,但最近一些研究上看,它在这个过程当中产生了新的货币,以前我们把它叫做虚拟货币,但现在它也在一定范围内变成了实际的货币,钞票、硬币,比如比特币,在这个问题上专家能不能发表一些看法,它有前途吗?尽管现在央行表态我们不正式承认,但同时也不限制它,它的市场情景会怎么样?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它会不会对货币提出一些挑战?

  陈教授、张所长、龚局长谈一下。

  黄益平:

  我觉得比特币的诞生从根本上来说是大众对信息货币体系信任的下降,很简单的来说,这种货币以后能不能有更好的前景,我觉得从技术商来说它有一个比较大的缺陷,一个难度,甚至跟刚才说的金融本身的问题一样,你是靠什么信用来支持这个货币,也就是说我们的纸币是以国家的信用,中央银行的信用,我们以前的黄金,大家觉得这个东西是不可再生的,不可取代的,对于比特币来说,现在大家觉得它非常好,因为它的数字是有限的,数字有限的好处就是防止通货膨胀,这正是我们现行货币体系最大的问题,但它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它是一个通缩货币,不通胀就通缩,通缩怎样支持经济增长?

  第二个更重要的问题,比特币是虚拟货币,它的替代性到底有多高?它被其它的问题干扰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么看起来,我觉得我能理解它为什么发展,但从长期来看,它要想真正成为一个货币,还有很多自身的缺陷,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我们现在世界当中的货币体系能不能有效地改善,从而降低对虚拟货币的需求,这是我个人的看法。

  陈志武:

  其实我觉得这些尝试蛮好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货币发了以后就要通货,通货的含义是走到哪里都被接收,比特币至少就目前来说,好象没有这个理念上非常基本的属性,因为比特币的匿名制度比一般我们熟悉的货币要差很多,比如人民币,我们拿着一张钞票,它没有身份,更没有个人的名字,什么IT地址、E-mail地址都没有,这就是为什么人民币钞票,美元钞票,尤其是美元,你去非洲去买军火,要跟他交换东西,他是认你的,但拿比特币去,他可能不一定认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特币取代我们熟悉的货币之前至少还有很久的时间,因为它的通货性,被接收的程度,匿名性,有可能是一种炒作,原来是炒艺术品,后来炒房地产,炒来炒去没什么东西可以炒了,所以总要去找新的可以炒作的东西。

  张承惠:

  作为真实的货币,它应该有几个最重要的职能,比如它是价值尺度,是支付手段,在这些功能的背后就是大家的认可,大家都认可这个货币能够被储藏,能够作为交换的重要媒介,大家认可的基础是什么呢?又是信用,刚才那位教授说的,是不是有国家信用来支撑,从这些特点上来看,比特币很难成为一个支持货币,但作为财富的某种代表倒是可行的。

  龚明华:

  几位专家讲的很好,我没有什么要补充的。

  贺力平:

  从银行监管的角度,互联网发展已经深深影响了银行,是不是面临着一些挑战?

  龚明华:

  互联网监管的问题大家都比较关注,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同时也蕴含一些潜在的风险,我想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大家都能够感受到,它在带来很多便利的同时,对客户资金的安全,信息的安全,系统的安全以及互联网金融合规风险的问题,所以大家对风险的关注也都非常自然,我想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应该要和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风险管控,和我们行业的自律有机结合起来,所以我们应该有三道防线,风险防控,我们要很好地把守住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风险管控,风险如何管控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在这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你既然做金融业务,还是应该按照从事金融业务的制度、流程、机制来建设,特别要借鉴我们传统的金融机构在风险管控方面多年成熟规范的做法和经验,要管住第一道风险,不能管是强调去改善客户的体验,放松了你的风险管控。

  第二道防线应该是加强行业的自律,作为一个行业来讲,它应该有行规,我们应该有一些经营的底线是不能碰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共存款,挪用客户资金,这些都应该作为我们的底线,在行业应该倡导这样一个风气,加强行业自律,同时加强信息共享,对一些不守信用的客户,我们应该有一个名单。

  龚明华:

  第三道防线是金融监管,我们应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尽管在线上作业,但你做的也是金融业务,还是应该适应线下监管规则的要求,银行是发许可证的,阿里做小贷,像余额宝,货币市场基金,这是由证监会监管,保险是由保监会发牌照,我们银行做的手机银行、网上银行、电话银行业务,都应该适应银监会监管的要求。

  同时因为它作为一个新兴的产业,确实还是需要看到一些监管规则不完善的地方,甚至有一些监管的空白,我们需要对这些领域加强研究,让我们互联网金融在有效的监管、有效的规则约束下发展,这样可以更好地为广大金融消费者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所以我想,我们的监管应该是和企业自我的风险管控,跟行业的自律有一个有效的结合。

  张承惠:

  我想,为什么要对一个行业进行监管,是因为这个行业的交易行为有可能损害公众的利益,现在互联网金融,我们大家都可以看到,已经出现了一定的风险,尽管最近这一个时期监管部门没有对互联网金融发布公开的意见,没有发布什么文件,但我相信监管部门一定是非常关注这个领域的。

  从我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对互联网金融要实行分类的监管,至少在现阶段,对一些享有国家信用的正规的金融机构所从事的一些互联网金融活动,我认为监管部门是应该予以规范,予以监管的,当然也需要取消一些不必要的监管。对于不享有国家信用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我觉得国家应该监而不管,至少在这个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应该监而不管,所谓“监”,就是要对这个行业的风险加以关注,要对这个行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发展的原则,发展的方向,另外还有一些基础设施需要加快进行,比如不同的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企业的风险的衡量,这个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去年调查的,所有的P2P公司跟预期的贷款都有自己的盈利,这个统计标准是不一样的,标准不一样,没有办法衡量整个行业的风险。

  另外互联网金融这个行业需要有一个相对的比较规范的统计系统,它到底业务量是多少,做到什么程度,现在没有人说得清楚,这些属于“监”的领域,我觉得应该由监管部门作出一个大的框架,作出一个指导性的原则,而管这块,恐怕更多的应该依靠行业自律,而不是要像管正规金融机构那么去管理。

  贺力平:

  还有一些时间,看看观众席有什么问题跟嘉宾互动一下?

  我提一个问题吧,碰巧昨天我听到一个北京市金融组的一位负责人他这样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刚才陈教授在讲的过程中也是从量化历史的角度,从16世纪,从欧洲出发的商船到亚洲的数量来看世界历史经济发展的变化,那位也是这样说,他得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非常新颖,他说世界金融中心的发展在19世纪是与经济的实力(相关),你有多少黄金,你有做世界的金融中心;20世纪的金融中心是纽约,那是资本市场,你的证券交易规模是全世界第一,那你就是金融中心,展望21世纪,因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将是分散的。现在中国金融交易的热情是世界上第一高的,中国的换手率肯定远远超过纽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遐想一下,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是不是有可能给中国某个城市提供(机会),不点名了,也许是北京,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可能性有吗?我们请各位专家点评一下。

  陈志武:

  这很难预测,刚才黄教授讲了一点很重要,过去不同的世界金融中心的演变,最早在伦敦的时候,在伦敦之前,在佛罗伦萨、威尼斯、阿姆斯特丹,早期的时候是商业竞争,跨地区贸易大大增加以后就需要解决异地货币支付的问题,商业金融就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后来到了17世纪末期,18世纪,随着英国发国债,国债市场建立起来,伦敦发展为固定收益类、债券为主体(的金融中心),同时也包括保险和商业机构的世界金融中心,19世纪、20世纪慢慢发展了资本市场,债券收益,再加上风险配置,纽约成为了世界金融中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过去的变化是以金融产品本身的设计,它的结构性带来的变化为特征,哪里就有了新的世界金融中心。

  但互联网本身不是一个金融产品,它本身的特征是一种变化,它更多是销售渠道、销售范围,市场营销方面的一种革命性的变化,对于金融产品本身并没有北京或上海转变为世界金融中心很重要的一个特征,但很遗憾的是,如果说互联网金融有什么特别的特征,就是它和物理位置关联不是太近,我们说哪里会成为世界金融中心恰恰是物理意义上具体的东西,互联网恰恰和物理意义上的这些东西相偏离,完全是一种对传统的革命,这时候需不需要在北京、上海,在任何一个地方为互联网金融找到一个中心,按照这个角度来思考,我可能不能预测未来的互联网金融中心会在哪里。

  龚明华:

  互联网技术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变化,它影响了我们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前我们很难想象的一些事情今天都变成了现实,刚才贺教授的问题是,互联网金融中心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刚刚接触到的一个新的概念,我想可能还需要进一步去分析、研究,当然,从感性上讲,我也同意刚才陈志武教授的观点,因为互联网技术本身提供了一个技术手段,提供了一个渠道,它恰恰跟我们平时讲的建设金融中心,从离岸来讲还是冲突的,不管在什么地方,只要具备上网条件,就能够享受或提供金融服务,所以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去研究。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中原消费金融: 推进普惠金融 金融产品+知识“双下乡”

2021-11-01 10:29
22917

国家标准《互联网金融智能风险防控技术要求》正式实施

2024-02-28 14:07
197180

银保监会副主席曹宇就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金融市场稳定答记者问

2020-02-02 00:27
215004

中铝保理以“金融+科技”提升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

2024-11-22 10:43
4032

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发布三大举措,支撑消费产业强韧增长

2024-11-22 10:42
3800

重庆:鼓励金融机构围绕生产性服务业开发针对性融资产品,创新动产融资业务

2024-11-22 10:42
419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