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金融机构小面额货币积压现象严重
近期,人行甘肃省西和县支行组织人员开展了辖区小面额人民币流通情况专项调查。一些金融机构不愿意收兑群众及商户持有的残损小面额货币,也不乐意接受人行投放的原封1元以下小面额纸币。
近期,人行甘肃省西和县支行组织人员开展了辖区小面额人民币流通情况专项调查。调查显示,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县域基层金融机构小面额货币积压现象较为严重。
投放量大于回笼数量。从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西和县发行库累计投放1元以下原封新劵2251.35万元,县内5家金融机构平均达到450.2万元(含代理礼县金融机构),其中:由于物价上涨已不大量使用,市场流通量占比较小的5角、1角纸币原封劵投放量分别达到883.85万元、341.5万元。但是,同期1元以下残损纸币回笼金额仅为256.5万元,只占原封劵投放量的11.39%。因此,当小面额劵呈现饱和状态时,如果继续加大投放数量,会给县域金融机构带来较大的投放压力,势必形成更大的小面额货币库存积压。
社会各界对小面额货币需求减少。由于2012年以来,县域物价上涨幅度逐年增加,中小企业、商户对1元以下,特别是1角纸币在商品标价中不再作为计量单位,大部分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资金结算一般通过银行卡转账办理,不再使用小面额货币;同时,小面额纸币携带不方便,携带1000张1角纸币不如携带1张100元大额纸币便利,大部分客户到银行取款仍然以100元大钞为主,如果银行有意搭配小面额货币,客户就会选择在ATM机存取款,或者在甲行取出小面额货币后立即到乙行办理现金存款业务,致使小面额货币滞留在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现金调拨偏爱大面额货币。以西和县金融机构代理已撤库的礼县现金业务为例,2006年5月,人行礼县支行发行库撤销后,礼县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等机构出入库业务委托西和县系统内机构代理,出于小面额货币投放困难和减少往返调拨次数、降低费用成本因素考虑,该县金融机构不愿意调拨总金额小,又占压库房,投放困难的小面额货币(特别是1元以下纸币),大部分机构偏爱调拨50元以上大面额货币。
现金库存限额核定不合理。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出于减少非生息资产占比和保障库房安全管理的需要,为进一步增加经营效益,其上级行主管部门普遍给各县域金融网点核定了极低的现金库存限额,而人民银行规定残损回笼货币必须按照卷别、版别和一定金额进行挑剔、打捆,如果不能达到千元、十把一捆的标准则不能上缴入库,导致一定数量的残损货币直接占压了现金库存,相应减少了可支付的现金数量。因此,一些金融机构不愿意收兑群众及商户持有的残损小面额货币,也不乐意接受人行投放的原封1元以下小面额纸币。
互相代管保存现金导致小面额货币保管困难。出于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金融机构为节约人力资源和费用、降低安全管理风险。2011年以来,县域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及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通过签订协议,纷纷委托县域农村金融机构代为管理现金业务库箱,导致农村合作银行(或信用联社)以前修建的现金库房使用面积狭窄,当人行集中大量投放小面额纸币,而社会上物价上涨幅度过快,各界需要小面额数量下降之时,势必造成小面额实物货币保管困难。因此,必须做到科学计划、合理摆布,循序渐近,按比例投放小面额货币,防止小面额货币集中投放造成积压现象。(中国人民银行西和县支行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