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步入供应链竞争的时代
世界经济复苏还颇需时日,中国经济尽管整体上保持了不错的增长,但具体在零售业方面,也出现了下行的势头。《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末,要致力于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本形成,关键的基础性标准、重点行业应用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定和宣贯成效显著。
世界经济复苏还颇需时日,中国经济尽管整体上保持了不错的增长,但具体在零售业方面,也出现了下行的势头。尤其是在消费不振、成本高企情况下出现的增速放缓、利润下滑甚至出现负增长,应该值得注意。
如何提振?引进和加强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应该是势在必行。而且,在内外资竞争白热化、多渠道格局定型的当下及其很长一段时间,供应链的竞争都应该是零售业竞争的一个核心,也是国内本土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一个必补的功课。
难怪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郭冬乐近几年一直都在呼吁,零售业的发展一定要重视供应链管理。国际巨头沃尔玛、家乐福,以及国内大亨苏宁、国美等其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竞争实力,背后实质是与全球优秀企业链接而成的独特的供应链体系。可以说,零售业竞争已经进入了供应链竞争时代。
郭冬乐认为,在经济全球化大市场竞争环境下,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业务上成为最杰出者,必须联合行业中其它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在供应链统一的计划下,产品能够及时生产、及时交付、及时配送、及时交达到最终消费者手中,从而快速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链增值。可以说,21世纪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的最终落脚点就在于实现产品价值,有效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零售企业在供应链中虽然处于最末端,但是其直接面对社会生产的最终目的—消费者,这就决定了它在整个供应链中必然充当关键角色。同时,从经济现实来看,在当前大多数行业中,产品的竞争力基本上体现于流通环节。尤其是大型零售企业在供应链中充当关键角色。
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使得很多产品本身很难形成技术功能优势,呈现同质化倾向(如家电行业和食品饮料行业),通过产品本身创造品牌差异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因此,谁拥有渠道优势,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更何况,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已经日益成熟,多数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产品制造成本基本上已经降到底限,所以通过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来营造价格竞争优势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从流通环节挖掘竞争空间就必然成为企业的理智选择。
另外,从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看,哪个渠道最接近消费者需求,哪个渠道最能为消费者带来现实利益,哪个渠道就占据了竞争的制高点,因此也就必然成为制造商追求的对象。
目前,以大型商业企业和超级连锁商场为主的专业化销售模式发展势头强劲,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类大型商业集团由于其拥有的社会资源、销售渠道及产品的经营特色等,在专业营销上往往有着生产企业自建的销售网络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对此,国际供应链协会理事长、曼哈顿软件大中华区总经理詹斯敦深表赞同。据詹斯敦介绍,从零售业流程趋势来看,大部分企业90%的运营模式是从供应链管理模式投入到零售企业的,因此零售业要保持竞争力,进一步提高顾客服务质量的话,必须要有新的技术,要以最新科技为导向,去跟终端客户群建立全新的客户关系。
2012年,可以说是中国零售业最充满挑战的一年。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各种相关原材料、燃油价格及运输费用都在不断做涨价的动作,经常性费用不断在升高,但工资停滞不前,全球也在持续因金融动荡引起的不安定。
詹斯敦指出,在这种情形下,零售业怎样做好供应链的管理就变得非常重要,即如何在良好的成本控管下,同时又透过新的技术、智能设备、社交媒体或者渠道去跟客户建立更紧密更好的关系,借由供应链去提升他们的竞争力。
“尤其在对于多渠道的零售未来,供应链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我不敢说传统零售商供应链系统百分之百要更新,但不断的改变和改善是必要的。”詹斯敦说,目前国内很多零售商只有一种供应链流程或模式服务于他所有的客户,这样的模式是不对的。不同客户有不同购买的动机、时间,消费者有不同的购买习惯、不同的需求,也愿意付出不同的价钱。比如高端客户因为时间的关系是不计较价钱不计较优惠的部分,只要买到他们想买的东西,不同的东西。因此,零售商需要架构不同供应链的方式。
不否认,供应链听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非常复杂,对于传统零售商而言是很大的改造。毕竟,零售企业的供应链大部分是成品,是可以正常销售的商品的管理,不同于工业品原材料和半成品的管理;除了自有品牌外,零售商和供应商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并不如工业品强,而且快速消费如超市大卖场往往销售几百上千种品牌,分类多,面对的对象也比较繁杂,需求供应的规律不尽相同,零售企业的供应链很难建成象丰田那样紧密型的供应链的关系。
目前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供应链上有的仅从物流的角度来规划和管理供应链—虽然会设置供应链总监或物流总监,但这些管理岗位往往负责供应商送货到配送中心,然后由配送中心配送到门店的过程,对于门店内部收货-销售货架比较少的创新;有的仅关注内部的流程,零售企业往往关注内部的供应链建设,但很少以协作的眼光来管理供应商-零售商这一端;对于供应商的合作,只注重信息的交换甚至单向传递,不看重流程的整合。
尤其是很少有零售企业以价值链的眼光来评价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对供应商以通道费用来作为主要谈判目标,缺少优化整个供应链成本和效率的动力及迫切性;供应链的信息化认为是ERP 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SCM架构。
詹斯敦表示,过去十年中国零售商没意识到,是因为主要精力都放在规模的拓展上,但下一个十年不光是渠道和价格战,对零售商而言是更应该一个供应链之战,谁供应链做得好谁就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实际上,零售业把供应链做得好的话,反映到利润、成长量、包括库存的天数,都比不重视供应链的公司来得有区别。
不过,零售企业的供应链建设应该放在整个流通产业背景和信息技术背景下,以增加零售企业供应链整体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零售企业供应链应该突破的方向。有业内人士如是建议道。
继浙江大道针对出口企业发布“云保理”融资模式之后,宁波外贸金融创新再出奇招。昨日,市外经贸局、建行宁波市分行、中国人保宁波分公司和宁波新银通外贸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建宁波市小微外贸企业融保通平台。此举将有利于降低我市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为小微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再添新途径。
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难
宁波呜呜祖拉塑胶有限公司是一家加工型出口企业,公司规模不大,仅有几台设备,厂房也是租赁的。但公司的拳头产品呜呜祖拉很受市场欢迎。今年以来,巴西的订单日趋增多,但公司总经理邬奕君却感到无奈,“我们的融资渠道很窄,银行的授信额度也已经用完,而开发一款呜呜祖拉产品需要设计、制作模具等大量的前期投入。由于流动资金紧张,新产品的开发进度受到影响,我们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实际上,呜呜祖拉的遭遇不是个案。作为开放型大市,宁波的外贸企业总量已突破2万家,但大部分都是中小微外贸企业。截至2012年底,我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已达1.3万家,其中年进出口额500万美元以下的小微外贸企业约1.15万家。由于多数外贸企业特别是小微外贸企业轻资产和抵押品少,在融资方面遇到难题。
凭外贸订单就可融资
为促进小微出口企业发展壮大,我市有关方面对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昨日,由政府、银行、保险、融资服务机构等四方共同携手搭建的平台小微外贸企业融保通平台正式签约组建。
负责该平台运作的宁波新银通外贸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张骞告诉记者,新银通是专业提供金融外包服务的服务型企业,负责贷后的监管和风险分析控制;新银通与政府、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合作打造融保通平台,将面向我市具有真实出口贸易背景的小微外贸企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企业,主要以外贸订单及应收账款为借款依据,在企业缴纳一定比例保证金的基础上,由人保财险提供贷款保证保险,实现银行为借款人提供融资。而政府、保险公司设立了风险准备金池,专门为该平台的运作增加风险承担能力和公信力。
“现在小微企业凭借出口订单,或者原材料相关单据,就可找我们融资了。”张骞表示。据悉,融保通平台专门针对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单笔融资贷款额度不超过50万元;单户贷款额度不超过150万元,体现了平台“服务小微、扶持小微、助力小微”的特点。
金融创新助出口壮大
融保通的签约组建,是我市外贸金融领域推出的又一个缓解小微出口企业“融资难”的创新举措。
“我们正在针对小微企业的需求和特点,通过金融创新开发一些适合他们的融资产品,希望能够为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促进他们的成长。”市外经贸局局长俞丹桦昨天表示,融保通这个平台的创建,使我市小微外贸企业的融资门槛明显降低,融资利率也将低于市场常规水平,必将有助于我市小微外贸企业缓解“融资难”。
我市在外贸金融方面的创新有力地促进了出口业务的发展。去年,全市实现出口额614.4亿美元,出口规模仅次于上海、苏州、深圳和东莞,位居全国第五。
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董宝青在对《推进物流信息化工作指导意见》进行解读时指出,今后,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是进入引领提升阶段,实现信息运作拉动实物运作,物流服务反应及时,并能够提供按需、按时服务。
推进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化
早在去年工信部组织召开的全国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推进大会上,工信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朱宏任就谈到,面对我国数量巨大的小型、微型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对于企业组织零散资源、形成有效生产与服务能力,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改善民生、带动就业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当前,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发展还不平衡,大多数企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不能有效支持供应链管理,难以为客户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董宝青表示,对于企业的生产管理来说,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不仅有利于加快物流运作和管理方式的转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产业链协同效率,而且有助于促进物流企业间以及物流业与制造业间的协同联动,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意见》明确将提高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信息化水平作为今后的重要任务之一。根据《意见》,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和电子等重点行业,将选择若干有影响力的主制造商,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物流的作业和管理水平。此外,发挥重点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发挥核心物流企业的行业资源整合能力以及推进面向中小企业的物流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也是提升企业物流的信息化水平的题中之义。
标准规范体系亟待建立
物流信息化的标准问题一直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我们要加快研究和制定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编码、安全和管理标准,促进数据层、应用层和交换层等物流信息化标准的衔接,推动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董宝青说。
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系统内条块分割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难以形成完整通畅的供应链,这最终将导致无效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成本和事故上升。
《意见》提出,“十二五”时期末,要致力于物流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基本形成,关键的基础性标准、重点行业应用标准和服务规范的制定和宣贯成效显著。
在具体措施上,要急用先行,推进关键的基础性标准和重点专业、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宣贯。根据《意见》,推进汽车及零部件、食品、药品、纺织品、农资和农产品等重点行业物流信息化应用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促进数据层、应用层和交换层等物流信息化标准的衔接。
智慧物流是未来发展方向
当前,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正推动着中国智慧物流的变革。可以说,智慧物流将是信息化物流的下一站。董宝青表示,“我们要把数字物流、智慧物流作为物流信息化的标志语。”
所谓智慧物流,是指利用集成智能化技术,使物流系统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维、感知、学习、推理判断和自行解决物流中某些问题的能力。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技术协会董事长戴定一表示,智能物流标志着信息化在整合网络和管控流程中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进入到一个动态的,实时进行选择和控制的管理水平。“这个方向肯定是未来发展的方向。”
目前,我国先进的信息技术在物流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水平仍然较低,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不强,物流设施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和物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意见》因此提出,要支持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开展物流信息技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提高物流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水平。在装备制造、食品、药品、危险化学品、烟草等具有高附加值或需重点监管的行业,开展物联网应用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