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资、信贷反弹 货币供应回暖透露了什么?
据《新闻晚报》报道,在7月份新增信贷创下新低后,8月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双双发力“突进”。光大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盛宏清指出,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不足,说明实体经济投资信心减弱,尤其是民间投资信心不足。
据新华社电 制图 任萍
东方网9月13日消息:据《新闻晚报》报道,在7月份新增信贷创下新低后,8月新增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双双发力“突进”。不仅信贷超预期大幅度反弹至7000亿元以上水平,社会融资规模也再次突破万亿元。
在大多数宏观数据不太乐观的情况下,8月货币供应数据成为一大亮点。货币供应反弹透露了哪些信号?回暖趋势会否持续?
社会融资规模、信贷双双发力反弹
中国人民银行11日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24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1885亿元和1666亿元;其中,新增人民币贷款7039亿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555亿元,环比上月则多增1638亿元。
从幅度上看,8月新增信贷大幅超出此前6500亿元的预期。不仅如此,从近8年的信贷投放数据来看,8月份信贷投放的绝对水平也从未超过5500亿元。
“从量上看,信贷支持力度确实在加大。”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鄂永健表示,从结构上看,“短多长少”的格局依然存在,但已经有所改善。
数据显示,长期贷款总量从上月的2100亿元上升到2860亿元,占比也从上个月的38.9%上升到40.6%。
事实上,相比银行信贷,社会融资规模更能反映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支持状况。近几个月社会融资规模一直较高,也说明整个社会新增资金量并不少。
而且,8月份非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规模的比例为43%,接近一半。“尤其是直接融资规模大增,体现了在稳增长背景下,政府加大直接融资规模的导向逐渐起效。 ”中国农业银行战略规划部宏观研究员付兵涛对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8月企业债券净融资2584亿元,同比多1686亿元,继7月之后再创今年以来的最高点。
信贷回暖能否持续
一直以来,新增信贷被视为实体经济的资金“源泉”。 2009年新增信贷9.5万亿元、2010年则为7.9万亿元。此后,经济快速企稳,企业保持较高的活跃度。
在海通证券宏观经济分析师曹阳看来,长期以来,在经济走弱时,“逆周期”的宽松货币政策对于投资拉动往往十分有效。其中,银行稳定的资金来源、配合地方建设的强烈意愿和交款的执行力保障了中国通向增长的“高速公路”十分畅通。
但2012年后,中长期信贷持续低于预期,企业融资环境趋紧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光大银行宏观经济分析师盛宏清指出,企业中长期贷款需求不足,说明实体经济投资信心减弱,尤其是民间投资信心不足。
“与此同时,一些企业暂时将信贷资金投入理财产品,等待经济前景明朗,造成资金空转,货币推动经济的边际效应减弱,遭遇‘货币魔咒’。 ”盛宏清说。
不过,曹阳指出,尽管中长期信贷投放乏力,但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公司债等多种直接融资渠道为企业提供资金,因此广义流动性较为宽松。
此外,比起信贷数量,显然目前管理层更关注的是信贷质量。可以看出,央行在引导金融机构放贷时,更着重的是解决信贷资金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鄂永健认为,在总体信贷环境不会过于宽松的情况下,投资回升和楼市回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回升的结构变化上,总的贷款增量并不会明显放大。高杠杆率也会限制企业借贷能力,从而制约信贷增速过快,信贷增量会较为平稳。
实体经济走向何方
由于8月宏观数据中包括投资、工业增加值、外贸在内的多项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一度增加市场对于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而现阶段通胀仍处低位,市场对“稳增长”政策力度将加大的预期升温。
汇丰银行根据工业增加值与GDP增速的历史关系推算,目前的工业增加值增速所对应的GDP增速仍与7.5%的年度增长目标有一段距离。而工业生产价格指数(PPI)继续创下新低也表明总需求依旧疲弱。外需下滑超预期,制造业需求仍在下行通道,就业市场压力有所加大。
不过,从8月社会融资规模和新增信贷超预期的表现来看,似乎实体经济的走向并没有那么悲观。
在付兵涛看来,随着新增信贷稳中略升,经济形势将走向平稳。
渣打银行宏观经济研究员李炜认为,8月货币供应数据回升一方面说明融资市场有所改善;另一方面也反映企业投资运营有所恢复。但这些新增信贷是否落实,还有待观察。 “只有等一段时间后资金落实到实体经济层面,才能说明经济见底回升。 ”
日前发展改革委加紧相关基建项目批复速度,表明提升基建投资在稳投资、稳增长中的关键作用。 “未来大量基建项目集中开工,有赖于财政及融资层面的支持。”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洪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