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组内部银行 隐忧不断争议随行
随着银监会降低准入门槛,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视角投向有着“企业内部银行”之称的财务公司。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型企业的财务公司大多时候都是由上市公司发起成立,也就是说是由上市公司将资金放入财务公司。
随着银监会降低准入门槛,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将视角投向有着“企业内部银行”之称的财务公司。中兴通讯、大唐电信、中铝集团、大连港、青岛啤酒都在近日宣布筹划建立集团财务公司,一时间国内企业组建财务公司或者增资财务公司俨然成为一种潮流。但在政策松绑的同时,业界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业界呼吁监管机构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的同时,对其监管也应更加规范。
国内企业蜂拥成立“内部银行”
7月14日,振华科技宣布与振华集团财务公司签订协议,财务公司为上市公司提供存款、结算、信贷及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可从事的其他业务。
财务公司这一金融牌照是稀缺资源,积极奔走的并不只有天津港一家。7月10日,天津港宣布计划出资2.3亿元向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进行增资,出资额折合天津港财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68亿元;7月8日,中国铝业对外宣布,经中银监等部门批准,中铝财务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开业运营,注册资金为15亿元人民币,为北京首家法人独资财务公司;6月21日,大连港宣布,为“加强公司的内部资金集中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与控股股东大连港集团签署出资协议,在大连成立大连港财务公司,注册资本5亿人民币,其中40%(2亿人民币)由公司出资,60%(3亿人民币)由大连港集团出资。
值得关注的是,与前几年财务公司数量踯躅不前相比,今年尤其下半年以来,大型企业集团则掀起了一次财务公司组建的小高潮。而与以往财务公司只是国企“专利”的现象不同,美的、红豆、南山等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对财务公司趋之若鹜。
“内部银行”可灵活运用资金
最近两个月以来,国内企业对组建财务公司或者增资财务公司表现得异常热情,其中还闪现着青岛啤酒、中国铝业等大型企业的身影。纵观上述财务公司,组建企业多为行业龙头,这些不差钱的龙头公司为何热衷于组建财务公司?
分析人士认为,在国家政策调控、央行银根收紧的背景下,成立财务公司对企业自身而言有颇多便利。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财务公司规范自身的财务运作;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其对内部资金调剂和对外投融资的功能相对更加完善。与此同时,作为企业的“内部银行”,财务公司可以更好地服务企业兄弟单位。
实际上,财务公司大量涌现,也是政策“松绑”的结果。2009年之前,由于银监会关于设立集团财务公司的门槛相对较高,财务公司数量一直踯躅不前。但是自从2009年4月份,银监会降低了企业成立财务公司的门槛,不再硬性要求引入境外机构投资者作为设立财务公司的必要条件,企业集团可选择聘请境外高管和风控人员替代,这一改变也在无形中降低了企业成立财务公司的门槛。
誉华投资总经理李波认为,由于财务公司在资金层面较为充裕,加之监管部门对财务公司相对宽松的监管要求,都为财务公司扩张提供了方便。在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存在资金链短缺的前提下,由财务公司通过多种方式高息借贷给资金需求企业,为集团谋利也是一件好事。
内部隐忧不断争议始终随行
然而,在国内企业纷纷扎堆财务公司的同时,业界的质疑之声也不绝于耳。市场人士呼吁,随着财务公司群体的壮大,监管机构在给予更多政策支持的同时,对其监管也应更加规范。
目前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大型企业的财务公司大多时候都是由上市公司发起成立,也就是说是由上市公司将资金放入财务公司。在一些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往往是集团最优质的资产,上市公司出资,集团公司也可以调配这部分的使用,这样上市公司就丧失了财务独立性。
有分析人士表示,上市公司是否应参与财务公司,关键要看企业。如果集团实力雄厚、风险可控,且财务公司本身运营规范慎重、相互间的公平、公正、透明,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关系清晰,规范的履行决策程序,上市公司做好信息披露义务,当地证监局也没理由不同意。但是对于一些接近整体上市的集团,其上市公司业务份额在集团中占有压倒性优势,让这样的上市公司参股集团财务公司,却又不让其控股,集团占用上市公司大量富裕资金支持其他产业发展的动机非常明显,新的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资金占用问题必然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