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化解地方债风险
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时,把“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列为各项整改工作的首要任务。
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记者张晓松)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2010年度中央预算执行等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时,把“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列为各项整改工作的首要任务。这意味着,中央已下定决心,采取多项措施,统筹近期和长远,兼顾治标与治本,逐步化解多年积累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
审计调查显示,截至去年底,全国除54个县级政府没有政府性债务外,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超过10万亿元,其中60%是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总体看,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尚未超出其偿债能力,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分析指出,多年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较大,部分地区和行业偿债能力弱,存在风险隐患。这些问题暴露了一些制度和管理上还存在漏洞,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妥善处理债务偿还和在建项目后续融资问题。继续抓紧清理规范融资平台公司。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严格落实借款人准入条件,按照商业化原则履行审批程序。坚决禁止政府违规担保行为。同时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应当说,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并不是最近几年才有的,而是多年累积形成的。到目前,整个债务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各地政府举债渠道和方式不一、偿债能力不同。因此,处理起来也应分类别、分区域、分阶段进行。
·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债余额超10万亿元
·审计署揭秘地方债务审计过程 前后4万余人参与
·10万亿地方债何“来”何“去”?这笔钱怎么还?
·莫让地方政府举债无度绑架民生幸福
审计署的建议是,按照“谁举债、谁负责”的原则,区别不同情况积极稳妥地处理存量债务。对竞争性项目和有经营收益的公益性项目形成的债务,应剥离政府偿债责任,主要由项目自身收益来偿还;对无收益公益性项目形成的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有计划地通过预算安排落实偿债资金。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认为,应当拿出一个可行的与时效性相配合的短、中、长期的债务问题解决方案。短期内基本上可行的就是地方政府用更透明的方式举债。但长期来讲,还是要采取盘活资产、进行税制改革等最终解决方案。
目前,融资平台公司是我国政府性债务主要的举借主体,且数量多,债务规模大。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总数高达6576家,相应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占债务总额的近一半,其中大部分政府负有偿还责任。
审计发现,一些融资平台公司存在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管理级次多、链条长,资本金到位率低等问题,盈利能力较弱。仅2010年度,全国就有超过四分之一的融资平台公司出现亏损。
去年以来,国家着手对融资平台公司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核查和处理,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堵塞漏洞的作用。目前,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应继续推进融资平台公司的清理规范,坚决制止地方政府违规担保行为。
审计署建议,各地应严格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的原则,整合并规范融资平台公司;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再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借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指出,对存在缺陷的融资平台公司,有缺陷的信贷行为,要抓紧弥补缺陷;对于一些问题严重的融资平台公司,在转移资产负债以后,予以关闭或者合并。同时,在清理整顿过程中,要避免融资平台资金链断裂,产生新的风险。
“既然地方政府举债已经客观存在,将来可以报国务院批准,给地方政府发债确定一个额度。”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从长远看,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还是要研究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
审计署也建议,可研究赋予省级政府适度举债权,逐步探索向具备条件的市级政府推开。当然,举债计划需经国务院审批,并纳入地方预算管理,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和批准。同时,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之外的其他相关债务,要严格审批和控制规模,防止违规、过度举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