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并不等于“现实损失”
日前,标准普尔和高盛联手在香港唱空中国银行股。钮文新:现为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首席新闻评论员、证券发展研究中心资深顾问、CCTV《投资大参考》资深顾问。
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日讯 日前,标准普尔和高盛联手在香港唱空中国银行股。他们认为,今年和明年中国分别有2.6万亿和1.8万亿元人民币债务到期,由于流动性收紧,目前房地产政策下土地销售收入也减少,不良贷款的最薄弱环节可能在开发中的西部地区出现。对此,钮文新昨日发表博文指出,表面上看,标普和高盛“两面说”,也还算“客观”。但是必须注意,他们做法实际是主要说风险,适当往回“找补”一点儿的做法,把新闻人和投资者理解更多地引向了恐慌。
钮文新认为,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确实存在风险,但风险并不等于"现实损失"。首先,地方融资平台是在2008年之后大规模铺开的,一般发债期限在五、七或10年,所以短期看风险可控。其次,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目前已经对事态的发展实施严格地监控,并开始逐步清理,规范行为。第三,中央已经在研究地方政府发债的问题,如果实施,贷款可以被债券换置换,银行违约风险大大减低。第四,审计长刘家义表示,审计调查地区的政府性债务有96%用于交通运输、市政建设等公益性项目,促进了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钮文新博文中指出,风险不一定“无解”。有解,而且实际在解,那风险就是在化解当中。诚然,难免会有一部分风险变成“现实损失”,但到底有多大量?至少不能把全部“风险敞口”都视为“现实损失”。但不幸的是,我们经常看到“外行”的胡乱计算,简单武断。标普和高盛不是“外行”,那为什么他们提供大量“外行数据”?这也是钮文新怀疑他们心存不良的关键所在。
作者介绍:
钮文新:现为CCTV证券资讯频道执行总编辑,首席新闻评论员、证券发展研究中心资深顾问、CCTV《投资大参考》资深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