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金融监管“天罗地网”
在吴晓灵看来,要发挥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主导地位,不一定需要央行直接承担监管职责,“因为历史的原因和各国国情,可以有不同的设置”。监管方面应该看到,监管者的责任是使行业的发展合规、审慎,发展的责任在金融机构自身,监管者的责任是确保金融机构在发展中控制好风险。
"全球金融监管改革新动向与宏观审慎政策性框架构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题目,这里面有很多技术问题值得探讨,由于时间关系,我只讲一个观点……”在昨日下午举行的论坛第三次全体大会上,身着黑白相间格子外套的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吴晓灵一开口,掷地有声的语气和快于常人的语速,就将一股干练的气息,透过声波,传达到会场中的每一个角落。她表示,为了适应金融监管改革的大趋势,应加强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这“一行三会”间的监管协调,同时加强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
央行,金融市场的“定海神针”
吴晓灵表示,刚刚经历的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表明,中央银行是唯一能在短时间内向金融体系和社会注入流动性的机构,是“能恢复市场信心的权威机构、金融市场的定海神针”。而如果中央银行缺乏对金融监管的信心,则可能耽误最佳“救市”时机。
她开玩笑说,让央行来背负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这一重担,并不是因为央行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特别高。中央银行垄断了现钞发行权,具备了成为最后贷款人的能力,因此能够在金融危机中采取措施,拯救市场信心。
在吴晓灵看来,要发挥央行在金融监管中的主导地位,不一定需要央行直接承担监管职责,“因为历史的原因和各国国情,可以有不同的设置”。但她强调,央行需要有信息的知情权和必要的时候对金融机构的检查权,这是保证货币政策有效实施,有效维护金融稳定的先决条件。
以功能监管维护市场统一秩序
吴晓灵在发言中谈到,加强对单个金融机构的监管并不能提高对金融体系的监管,要关注系统性风险,加强对具有重要系统地位金融机构的监管。
“中国在2003年形成了"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但至今也没有形成监管协调的常规机制。”她说,监管协调不应只局限于银监会等“三会”间,应该由“一行三会”共同组成,此外,财政部也应成为重要的“观察员”。
而在金融体系监管框架中,吴晓灵并不主张将所有职责都向央行集中,建议由货币政策、金融监管和消费者保护这三者,形成相互协调与制约的关系,“这样有利于提高效率,同时防止权力过分集中产生腐败”。在她看来,当下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主要应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央行与各监管机构的定位问题,明确央行管宏观,监管管微观。其次需处理好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的关系,以功能监管维护市场统一秩序。在中国当前的监管格局中,没有实行功能监管,过度实行机构监管。虽然以机构监管为主,好处是可以部分控制风险,但最大的弊病是割裂了市场,“这是我们今后应注意克服的。”
发展的责任在金融机构自身
除了要逐步推广功能监管,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吴晓灵还为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支了另外两招。
一招是建议中央银行应在金融体系中,树立自己的职能权威。她认为,在中国,中央银行的权威不够,虽然目前有国务院“统着”没有酿成大问题,但长久下去,人民币是很难适应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
此外,监管方面应该看到,监管者的责任是使行业的发展合规、审慎,发展的责任在金融机构自身,监管者的责任是确保金融机构在发展中控制好风险。“我想,中央银行、监管当局和金融机构,只有这样宏观布局,中国的金融业才可以发展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