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发展与民生改善要同步
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化工产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几乎都与化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平顶山市市长陈建生一席谈
中化新网讯 今日话题:人们的衣食住行,处处离不开化工产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几乎都与化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化学工业的进步是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之一,已渗透到民生工程的方方面面。但当前社会往往又谈“化”色变,环境污染、安全事故好像总与化工沾着边儿。“十二五”时期,化工行业如何正确把握“增长”与“发展”的关系,实现科学、高效的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平顶山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生作出了回答。
查阅全国各地“十二五”发展规划,许多省份都把化工作为今后5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的支柱产业,无论是煤化工、盐化工、橡胶加工等传统产业,还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都是各地谋划的重点和热点。无论从投资、土地使用、能源资源利用,还是从就业、环保、安全,以及为社会生活、上下游产业提供高质量、无污染的产品来说,化工行业都与民生息息相关,因此强调科学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要达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同步提高,我认为第一要确立正确的发展观,这是协调好发展与民生关系的基点。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了经济增长也不一定有经济发展。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讲GDP不行,但唯GDP同样是没有前途的。这一点对于目前化工行业的发展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中西部具有资源优势的省份,由于和东部地区存在发展上的差距,如果不创新发展模式,不在产业转移上搞升级,还走仰仗资源上规模的路子,是十分危险的。一个地区搞化工项目,一定不能以牺牲环境、牺牲民生为代价,否则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第二,以实事求是为出发点,科学规划,是尊重民生的前提。就拿发展煤化工来说吧,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只要有煤炭资源的地方,都提出大力搞煤化工,而且都说搞的是现代煤化工;而没有煤炭资源、手握大量资金的,纷纷异地购买煤矿,也大举进军煤化工产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热潮。众所周知,煤化工是投资大、科技含量高、污染治理任务重的产业,上项目的风险性大。而目前能大规模进入煤化工产业的,国有大企业占了很大比例,随着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越来越大,就越要为国家和民生工程负责。这就要求我们决策者不能拍脑袋搞追风,要理性发展煤化工,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实事求是,科学规划。
举个例子,位于平顶山的中平能化集团,是在原平煤集团和神马集团基础上组合而成的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其整合模式可谓国内“煤”与“化”联姻的典范,但即便如此,中平能化在发展煤化工方面也是慎而又慎。最初,中平能化也想搞煤制油,但经过多方专家论证,认为平顶山的煤含油量少,含硫,不适合搞煤制油,就毅然放弃了。金融危机前,许多地方都热衷搞煤制甲醇,中平能化也有这方面想法,但经过深入考察发现,国内已建和在建、拟建甲醇项目产能严重过剩,风险系数已经很高,最终也放弃了。可喜的是,根据自身实际,中平能化最终走出了一条“煤—焦—化—尼龙—精细化工”和“煤—盐—烧碱、聚氯乙烯深加工”的科学发展路子,不仅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且发展潜力日益彰显。所以,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才是符合科学发展精神的,这就是最好的民生。
第三,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对得起子孙后代,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发展产业集聚区,大力搞好循环经济,拉伸产业链条,是一条切实可行之路。平顶山是一座因资源而生的城市,已形成煤炭、化工、钢铁、有色、电力、建材、纺织等综合发展的产业格局,整体经济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然而,平顶山“资源型工业城市”依然占主色调,以能源、原材料为主体的重工业占了相当的比重,我们一直在向产业升级转化。近年来,全市先后规划建设了1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整合区域资源,逐步构建煤炭、煤化工、盐化工、钢铁、有色、电力6大产业循环链条,提升了产业集聚程度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带动了全市循环经济的发展。
我认为,在“十二五”期间,GDP指标、发展指标、民生工程的指标都要同步上升、同步考核,化工等大行业更是任重道远,大行业做好了,民生工程才有坚实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