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田勇:“债转股”绝非国债避险与增值出路
中美“债转股”,直接指向我国美元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从而使外汇储备既不能对冲资本全球化的风险,也不能用来购买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这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极其不利。
近期以来,增持美国国债的风险越来越大,关于美国国债的消化方式,业界人士也提出诸多建议。其实,国内已有观点提出“债转股”,并认为是化解美国国债危机的良策。近期,该建议得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热烈响应,并愿意由旗下的“总统基金”具体实施,使得这一事件引起国内外各方瞩目。不过笔者认为,尽管继续增持美国国债未必符合我国的切身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存量国债进行“债转股”,或者说,“债转股”绝非国债避险与增值的出路。
中美“债转股”,直接指向我国美元外汇储备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从而使外汇储备既不能对冲资本全球化的风险,也不能用来购买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资源,这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极其不利。
面对国债增持压力,中国怎么办?
我国购买并持有美国国债,并不是因为国债是最好的保值手段,而是为了保持相当的安全性与流动性,为了保出口,保经济增长。而巨额的贸易顺差,也是源于美国对高科技产品出口的限制。可见,高额外汇储备与美国国债主要源于中美结构性矛盾。如果此时顾左右而言他,一味进行“债转股”,只能使中国陷入另一个困境。因此,面临巨额外汇储备,我们还应致力于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适时购进战略物资,坚持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以逐步缓解中美结构性矛盾,并要求建立一个具体可行的补偿机制以保证我国投资美国国债的安全,使持有美国国债成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器”。
首先,旧国债的解套不应操之过急。急剧减持美国国债并不是中国的最佳选择,在经济上唇齿相依的中美两国,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损俱损。从这一层面来看,我国所持有的巨额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不能轻动,不但如此,在必要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对其施以援手,促使全球经济早日走出衰退的泥潭,从而也为我们自己争取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另外,目前我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出口增长乏力的事实也使得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因此,我国外汇储备在存量上变动的空间不大,仅能在增量和结构上稍作调整,如减少外汇储备增速,基于风险考虑增短债减长债、将美元储备转换成欧元、日元与英镑等外币资产。
其次,扩大内需仍是我国缓解中美结构矛盾的发力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较高,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消费、投资和出口的结构关系不平衡,这也是造成我国大量外汇储备的原因之一。因此,无论是从当前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结构来看,抑或控制高额外汇储备而言,刺激内需对于我国都至关重要。对此,收入分配机制、社会保障体系等多方面的配合,居民相对收入的提高、消费环境的建设、农村消费市场的开发与完善都是长期扩大消费的着力点。
再次,应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缓解我国外汇储备规模过大的境况。我国外汇储备多年来不断攀升,截至2009年6月已突破2万亿美元,单一的国际储备结构使得我国储备管理举步维艰,更使得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鼓励人民币流出,既能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又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从而有助于缓解高额外汇储备额的压力。加之国际金融危机环境下美元走弱,更为我国提供了一个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向前迈进的机会。为了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当前我国应完善金融体系,提高监管水平,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以稳定的宏观环境和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坚强后盾,此外,应加快金融机构“走出去”的步伐,为境外人民币业务提供必要的金融机构的支持,提供人民币回流的渠道,逐步为人民币国际化铺平道路。
此外,在保证一定规模维护我国经济安全和对外贸易需要的外汇储备外,其余外汇储备可以考虑更多地用于战略物资,如石油、矿产等的进口,从而将巨额的外汇储备转化为战略储备,支持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并充分运用外汇储备帮助我国企业进口国外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工艺,通过学习、模仿和研发促使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加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中国要做的,不是“债转股”,而是借助扩内需、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式逐步松动扼住中国喉咙的美元债券枷锁。(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