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冲刺前夕 美要挟以金援换中国透明度
在哥本哈根,美国官员的工作可以分三步走:走下飞机,召开新闻发布会,非难中国。
在哥本哈根,美国官员的工作可以分三步走:走下飞机,召开新闻发布会,非难中国。
希拉里对中国发难
昨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抵达哥本哈根几小时后,宣布美国将和其他发达国家一起,在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1000亿美元,“但除非这个(最终)协议有某种透明度上的承诺,否则(对美国而言)没得谈。”
希拉里在记者会上还不点名地对中国开火:“对美国而言,在缺乏全球第二大排放国——现在可能是第一大排放国的透明度之下,达成有法律效力或有资金承诺的国际协议是很难想象的。”
“‘三可’(减排的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问题的提出,反映了美国的传统思维,即‘你不这么做,我就有大棒’。”中国政府前气候谈判代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对CBN记者表示,相比于减排目标和技术、资金援助,“三可”议题实际上没有那么重要。
目前,会场上不管是从政府代表还是非政府组织(NGO),对美国总统奥巴马18日到来后能打破僵局的期待在不断升高。
不丹皇家自然保护协会主管多吉对CBN记者表示,如果大会不能成功,恐怕未来达成协议的机会将寥寥无几,而将希望只寄托在奥巴马一人身上,实在太冒险了。
美国条件:你透明我给钱
当地时间16日22时(北京时间17日5时),就在CBN记者即将离开主会场贝拉中心时,原本在13时就应召开的一次全体非正式磋商终于开始了。最终,一些发展中小国的代表提出回去睡觉,由大国继续进行非正式磋商。事实上,当天17时(北京时间17日0时),一些非洲国家的代表已纷纷离开会场。他们对CBN记者表示,多留无益。
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称《公约》)192个缔约方参加的哥本哈根大会,在最后冲刺的48个小时中,商讨和作出决定的权力与责任,被转移到了少数缔约方手中。
希拉里加入美国谈判队伍使美国代表团的权限得以提高,为此次大会最终达成议添了几分希望。但美国在发展中大国的“三可”与发达国家作出资金、技术援助之间提出了强硬的先决条件。
希拉里强调,发达国家的资金援助必须用于最不发达国家,且必须有“一个包括了所有主要经济体采取减缓(气候变化)行动,并提供其行动透明度的基础上形成的有力的协议”。
1000亿美元与欧盟提出的长期筹资愿景相吻合。某国际环保组织气候与能源项目经理杨爱伦表示,这是美国第一次表示发达国家将向发展中国家提供长期气候资金支持。
但希拉里没有明确表示这笔资金中将有多少来自美国,有多少来自公共资金,有多少来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如何定义“透明度”成关键
世界自然基金会总裁卡特·罗伯特对CBN记者表示,希拉里宣布的资金援助计划给目前处于僵持中的谈判带来了新鲜空气。但这一计划能否实现,关键要看中国和美国能否就减排“透明度”的定义达成共识,另外要看奥巴马能否将气候变化立法当作自己新一年的最优先工作。
邹骥说:“谈判历来如此,不到最后一分钟不会谈成。但这次的确比较困难,因为发达国家的问题主要在于美国。而美国国会没有给其谈判代表授权,因此谈判代表即便承诺了什么,回国也未必获批。”
在16日晚的中方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表示,在“三可”方面,可以通过国家信息通报(National Communication)的方式来进行公开。
最多有一个低质量的协议?
CBN记者截稿时,各国领导人已开始在本次大会的最后一个阶段——气候峰会上发表演讲。17日原定有48位国家领导人演讲,但令人不安的是,代表伞形国家的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以及一贯显得对减排非常积极的英国首相布朗,其发言中都未见任何关于减排目标的实质性内容。
“是不是选择一个大打折扣、松散的、低质量的协议,就是一个政治选择了。”邹骥表示,中国政府还是希望达成一个协议的。
此次大会有被拖入18日深夜的可能。一位联合国服务人员对CBN记者表示,他们已经被告知18日晚上不要离开贝拉中心,继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