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明年加息可能性较大
新华网北京11月4日电题:多名经济学家表示,中国明年加息可能性较大
新华社记者刘欢王悦欣
多名经济学家表示,明年中国央行宣布加息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这些经济学家对于加息具体时间点的预测不一。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逐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好于年初的预期,回升向好趋势得到巩固。目前,关于中国明年是否会进入加息周期引起各方关注。
“明年中国加息的可能性比较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袁钢明表示,随着4万亿元投资计划的成功实施,中国已实现恢复性增长,此时适当加息,可以调整人们的储蓄倾向,减少物价上涨的速度。
他说,在金融危机尚未完全解除、影响仍在继续的大背景下,应珍惜得来不易的经济增长的大环境,加息应以不伤害经济增长为前提,在企业的内在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增加的前提下,明年下半年,如果居民消费价格(CPI)上升至3%,就应该考虑加息。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下降1.1%,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6.5%,二者均呈现环比由降转升,同比降幅收窄态势。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认为,当前现实看不存在通货膨胀问题,但对通胀预期要给以高度关注。
“观察这几个月CPI、PPI的走势,再考虑到今年以来货币投放量的不断增长,我们可以做出当前通胀预期正在加强的判断。”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说。
“要密切关注未来的通胀预期,这会对消费带来很大影响。”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宋则指出,“应更多关注CPI的环比数据,这反映的是物价未来的走势。目前美元贬值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产生输入性通胀的可能。”
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上月底发布的《2009年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预测,CPI价格将在今年底触底后开始回升。报告指出,当前应密切关注经济结构调整,做好通胀预期管理。
交通银行研究部高级宏观分析师唐建伟预计,2010年中国物价可能重回上升轨道,预计全年CPI同比涨幅在4%左右,因而应警惕“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同时应避免资源性产品价格成为物价上升周期中推升物价的叠加因素。
澳大利亚中央银行10月6日宣布加息,也为中国货币政策调整增加了外部压力。专家分析认为,虽然澳大利亚加息暂时不会引发各国连锁加息效应,但澳元升值将导致美元计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未来中国进口矿产资源的价格上涨,增加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高盛中国策略分析师邓体顺预测,明年中国央行将累计上调名义基准利率81个基点,每次27个基点,其中首次加息很可能在明年二季度出现。
尽管对通胀的预期已经越来越强,并强化了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的预期,但分析人士认为,短期内中国的货币政策主基调大幅调整的可能性不大,近期政策的着眼点在于结构调整。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今年后几个月,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关键在于根据国际和国内经济金融状况灵活微调货币政策的松紧度,即货币政策由事实上的过度宽松真正回归到中性的适度宽松方向上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货币政策当然应当对通货膨胀保持高度警惕,不过,如果把结构调整作为宏观政策的主要任务,较为温和的物价上涨对于推进结构调整可能是相对有利的。
中国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投资协会会长张汉亚则认为,目前通胀预期并不像想像中那么严重。“虽然货币投放量不断增长,但是目前一些商品还是供大于求,比如冰箱、洗衣机还在大力促销,价格还在下跌,这种情况不会导致通胀。”
他说,尽管如此,明年中国加息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但是具体时间点不好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