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再"谋"国际贸易中心

2009-07-17 10:09453

  继“两个中心”建设获得国务院批准后,踌躇满志的上海又把目光聚焦在谋划国际贸易中心上。据了解,目前上海市商务委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上海国际贸 易中心建设的方案初稿》,预计年内一个完整的、涉及多层次的国际贸易中心战略将“破壳而出”。有专家指出,一流的国际贸易中心将带来不可预估的辐射效应, 正是贸易的发展,带动了金融、物流、生活服务业等为这个巨大的市场服务,没有贸易中心,其他中心建设也将无从谈起

  1

  国际贸易中心提上日程

  国际贸易中心的概念,对上海来说并不陌生。在近年来的申城一系列发展目标里,国际贸易中心始终名列其中。在年初国务院“钦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角色后,打造国际贸易中心,似乎就成了上海市政府的下一个目标。

   今年6月12日,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和上海市市长韩正在沪共同签署了《商务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上海市商务工作全面发展的合作协议》以下简称 《协议》。《协议》要求,双方在推进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与水平、支持企业走出国门、促进 服务贸易和电子商务等9个方面进行全面合作。

  对此,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主任沙海林表示,签署《协议》是向外界表明,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将由国家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推进。沙海林认为,目前中央给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相关政策同时也是贸易政策。因此,现在的关键是落实 好“两个中心”政策,加速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

  事实上,在最近一段时间里,上海市高层已多次表态,要加快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步伐。4月27日,在上海“两个中心”方案获批后不到一个月,《关于促进上海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即在上海市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上获批。

   5月11日,在上海建设“两个中心”动员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表示,上海方面将围绕虹桥枢纽建设,开发虹桥商务区,以促进上 海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国际贸易中心打下基础。当月28日,韩正市长也专程前往上海市商务委调研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工作,他指出:要“抓紧 时间走报批程序,以指导下一阶段工作”。

  有业内专家认为,随着沿海地区竞争格局的形成,以及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需要,上海已经把建设国际贸易中心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

  实际上,早在2007年上海市政府的22项专题调研中,国家贸易中心建设就赫然在列。但因种种原因,始终没有将其摆上重要战略的桌面。直到2009年的新年商务工作会议,上海市市长韩正的表态为国际贸易中心发挥重要作用扫清了障碍。

  韩正表示,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其中一个就是贸易中心。贸易中心在上海整个建设发展中间有一定的基础,贸易中心的发展可以使上海更好地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中心的发展,离不开航运中心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发展。”韩正表示,今年将进一步研究的是,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在规划、体制、机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如何实现更大的突破。

   与“两个中心”一样,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上,上海也希望得到国家与舆论的大力支持。6月27日,上海市政府为此专门以“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为主题举办 了一届参事研讨会。该研讨会由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办,国务院参事室支持,邀请了来自北京、重庆、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四 川、陕西、武汉、南京、沈阳、成都、西安等17个省、市政府参事室共同参与。

  在会上,众多代表对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一致表示支持。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蒋明麟指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有利于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改变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低端地位;有利于促进上海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率先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不过,与“两个中心”相比,此次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上,上海更多的还是需要练好“内功”。

   沙海林认为,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立足点并不在于要多少新的政策,而在于把已明确的政策落到实处,更好地整合中央已给上海的各项政策。比如,在贸易政 策方面,去年底国务院出台了搞活流通扩大消费、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双20条,最近国务院又出台了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的6条政策。这些都是国际贸易中 心建设的具体保障。“在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上,上海更希望得到的是先行先试的机会。”沙海林表示道。

  2

  对实体经济拉动更大

  此次,上海确立国际贸易中心战略,被认为是一个现实的抉择。其主要目的,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利用国际贸易整合各方资源,最终为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的发力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

   据了解,此前,上海福卡经济预测研究所曾出过一篇分析报告称,被寄予厚望的国家金融中心基本要到2020年前后才能见效益,而航运中心的收益则取决于世 界经济形势起伏,短期内均难见回报。另外,由于对金融创新等的限制,上海目前建设的金融中心还是依赖于贸易流,而航运中心更是如此,没有贸易,航运则无从 谈起。

  事实上,纵览国际贸易中心的发展史,就可以发现,他们都有一个鲜明特征,即与航海贸易和港口城市密切相关。大航海推进了大贸易,大贸易带动了沿海城市与国家的迅速崛起,形成象征着财富集聚的国际贸易中心。

  正是航海贸易的兴旺发达,推动了欧洲的工业革命,近代意义的国际贸易中心伦敦、纽约、鹿特丹等随之纷纷崛起;之后经过二战洗礼,东京、香港、新加坡等新兴城市陆续加入,形成了现代化的国际贸易中心。

  进入上世纪80年代,国际贸易中心向“综合资源配置型”转型。除了继续保持有形商品的强大集散功能外,还强化了虚拟市场、离岸业务、电子商务等金融属性,成为立足于构建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于一体的大商贸、大流通体系。

   这样的贸易中心,进行了各项资源和市场要素在国际间的有效配置,从而成为世界经济的中枢和发动机。当今世界公认的国际贸易中心,例如纽约、伦敦、东京、 新加坡和香港等,而它们又无一例外都是世界金融与航运中心。由此可见,没有成熟、良好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与航运中心无异于纸上谈兵。

  上海海关学院副院长石良平指出,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有着深刻的背景和重要的意义,势在必行。

  石良平表示,中国2001年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呈现出全面开放的格局,尤其是沿海地区,从而形成了两个典型特征:

  一方面,沿海地区的贸易量和投资量成倍增长。以对外贸易而言,2008年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山东沿海6省市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已经上升至72.3%,形成齐头并进的格局。

   另一方面是沿海地区国际化的竞争格局已经形成。目前沿海地区形成了“三大四小”的开放格局:三大是指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地区,三个大的城市带已形成 全面开放格局,对外贸易量迅速上升;四小是指北部湾、海峡西岸、江苏沿海、辽宁沿海经济带,这四个地区正在迅猛追赶,大有形成对外开放第二次浪潮之势,并 且各地都已形成了自己的贸易中心,并积极向国际贸易中心拓展。因此,对上海来说,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已刻不容缓。

  另外,对上海而言,国际贸易中心建设也是一项综合性的任务。这不仅关系到“两个中心”的建设,也关系到上海如何尽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沈开艳告诉记者,近年来,上海第三产业的占比始终在50%左右,与目前纽约、伦敦、东京等国际大都市70%左右的三产比 重相比,产业结构方面有明显的差距。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比较滞后,没有形成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分工体系,服务业的国际化程度不高,服 务贸易不发达。“一方面,大型服务企业没有形成专业化的服务分工体系,没有成为上海现代国际贸易中心的巨大市场,没有为提升国家竞争力起到重要的作用,也 没有为中间服务贸易提供市场。另一方面,没有形成大型的专业服务提供商。这使上海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弱,也无法形成国际竞争力。”

   与此同时,不同于前“两个中心”建设重点集中在浦东的情况,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由于非常注重内贸的建设,因此也得到了浦西诸多城区、郊区的支持,贸易中心 建设更为务实。“在经受金融危机肆虐后,地方上更加认识到了实体经济的重要性,而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就是一种措施之一。”沈开艳表示。

  3

  提升需突破瓶颈

  上海建设国际贸易中心的目标由来已久,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发展国际贸易中心上,不少瓶颈一直无法突破。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朱连庆向记者表示,上海离真正的现代国际贸易中心还有相当的差距。在最重要的商业购物中心、商品货物流通中心和贸易服务中心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与很多素有“购物天堂”之称的发达国家相比,上海在经营理念、管理能力、技术水平、运行机制、服务质量、人本宗旨等现代商贸的软件建设上差距不小。而民 族商业的品牌化、连锁化、信息化、国际化也远远不够。“一些市中心商业街为了引进洋品牌,纷纷将传统‘老字号’扫地出门,试图显示尊贵、洋气和豪华。殊不 知,一身洋味的中国的商业街反倒会让来访的游客很扫兴。”

  另外,上海自身的外贸运营能力不足,国际“中转贸易”份额很低,商品大流通体 系尚未很好建立,没有像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那样运用现代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调运配送营运大流量商品的跨国巨头。既没有像义乌等地的商品交 易市场,也缺乏“广交会”那样的国际贸易风向标。

  在国际贸易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更多。目前,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50%左右,这与纽约等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均超过70%、香港高达91%有不小差距。

   在服务体系方面,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商检、报关、货代、理赔、会计、物流等服务行业的发展不足;与国际贸易有关的产品研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会展经 济、楼宇经济、虚拟经济、旅游经济、电子商务、采购中心、展贸平台等多元经济和衍生产业的发展不够。这些都制约着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上海市政府对此已开始采取种种措施,着手解决上述问题。

   以服务贸易为例,为了突破瓶颈,上海市政府请来“外援”,其与商务部签订《服务贸易合作协议》,以提升上海服务贸易水平。该协议主要内容包括,加快培育 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龙头企业,全面提升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制订未来5-10年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研究制订服务贸易发展 综合评估体系;加强服务贸易政策扶持,联合出台《关于促进上海市服务贸易全面发展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集成作用,并探索发展服务贸易的新政策 在上海市先行先试;开展服务贸易促进,鼓励服务贸易专业协会发展,大力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培育服务贸易知名展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海内外服务贸易活动等多 项议程。

  除此之外,上海市外经贸委在去年发布的《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形势展望》中提出,今后将结合上海服务贸易发展重点,分行业排出重点 出口企业,并对这些企业实施服务聚焦,落实专人联系制度,提供个性服务。同时,结合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本市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区 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形成一批特色区。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院长陈信康认为,要建立国际化贸易服务中心,其实质就是要使贸易成本最小化。为此,还应特别重视信息技术,因为对于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电子商务至关重要,它能使商品和服务的流通范围与空间大为扩展,同时也能大大降低交易成本。

  4

  辐射长三角

  发展国际贸易中心,对上海而言,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即借贸易整合长三角经济资源,提升对长三角的辐射力。

   沈开艳认为,为了建设国际贸易中心,上海应积极拓展长三角兄弟省份———江苏和浙江两大重要腹地,推进长三角贸易一体化发展。“国际贸易中心不是对外贸 易中心,而是国际型的贸易中心。我们要建立内需为主的发展模式,内需一旦带动起来,上海如果不很好地抓住长三角贸易,就会失去很大的国内市场。”

   从目前来看,江苏和浙江可为上海建成国际贸易中提供交通便利:一是陆地运输网络的构建。随着跨江大桥、京沪高速铁路等的建成,苏浙沪三地的陆地交通运输 条件有了大幅度改善,原本一些交通处于劣势的城市,如浙江的宁波、江苏的苏北各城市都开始具备了担当上海陆地运输腹地的重任,上海的货物贸易在长三角形成 发达的网络体系。

  二是港口群的分工协作。江苏拥有众多的长江沿岸港口城市,江浙拥有连云港、宁波和舟山等深水良港,其发展和利用也将会 更有前景。利用两省的优良港口资源,在为上海港分流集装箱业务的同时,重点搞好零担货物运输,吸引江浙沪地区零担货物从地理条件最适合的长三角城市出口, 使苏浙成为苏浙沪乃至更深腹地零担货物进出口的中心。如果上海能够顺利完成整合,将对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日前,上海市政府已有针对性地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意见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上海要构建市域东西向现代服务主轴,形成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延安路-陆家嘴-浦东国际机场-临港新城现代服务业走廊。

   沈开艳表示,围绕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做好虹桥枢纽商务区的综合规划和开发,使之成为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长江流域、服务全国的长三角地区商务中心,是上 海布下的重要一步棋。鉴于虹桥便利的地理位置,可通过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带动客流、带动商流、带动资金流,将之打造成长三角集聚能力的平台,这将是上海未来 建设腹地型贸易中心的重要抓手。

  据悉,目前“大虹桥”所涉各区都已经做了大量调研,并规划了一系列商务区。比如青浦区就规划了面积约 7.2平方公里的虹桥生态商务区,长宁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也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编制了《“大虹桥”概念与虹桥商务商贸中心发展研究》课 题,提出10公里圈的“大虹桥”范围。按照规划,虹桥商务区内部的虹桥枢纽将占地面积26平方公里,基建投资就达360亿元民币。同时,到2020年,虹 桥枢纽每天将处理近110万人次旅客吞吐量。

  实际上,江浙等省也希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能够“加速跑”。不仅是以此作为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冲击的重要突破口,更深远的意义则在于把握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在参事研讨会上,江苏省政府参事朱乃新表示,今年1-4月,沪、苏、浙三地进出口总额下降幅度分别达27.1%、26.4%和19.4%。“长三角地区 外贸依存度高,在国际市场疲软、外需锐减的情况下,以往拉动各地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反而成了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朱乃新接着说道,“上海加快推进国际 贸易中心建设,找准突破点,这不仅仅是上海的事情,也是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的契机。”

  对此,安徽省政府参事贾海基表示,上海加快推进国际贸易中心建设进程,也将通过自身外贸发展重新配置价值链。“比如,上海将推动加工组装环节向土地和劳动力要素供给充足、成本较低的地区扩散,从而带动长江流域地区产业结构提升与转型。”贾海基分析说。

  相关

  打造世界航运服务中心

   作为历史最悠久的世界航运服务中心,伦敦是建设现代航运服务集聚区的成功典范。20世纪40年代,伦敦通过港区分离的模式,将港口硬件设施外移到离市中 心以东40公里的提尔伯里港和沿河下游,依靠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拓展航运相关产业,如航运融资、海事保险、海事仲裁等。如今这些都已成为航运服务业方面的 世界品牌,并且拥有数千家上规模的各类航运服务企业,伦敦凭借其规模巨大的航运服务产业仍保持着全球顶级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世界上大约有一半的船只交易 业务在此成交。

  1996年1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正式启动,并用10年多时间实现航运业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口、世界第二大 集装箱港口,而英国伦敦虽然港口、航运等“硬实力”衰退,集装箱年吞吐量世界排名前100位之外,其航运服务等“软实力”却能长时间保持,维持了其国际航 运中心地位。

  目前世界航运业发展存在不匹配状态。由于全球制造业和贸易的转移使得航运重心在亚洲,而航运服务中心却在欧洲。有研究报告 指出,虽然现时伦敦航运服务业的突出地位备受肯定,但未来10-20年内伦敦将丧失其航运服务的优势地位。因而航运高端服务转向亚洲已成为必然趋势,而东 移的目标无疑以中国为首选。尽管上海在航运服务功能开发和软环境建设方面仍然相对滞后的问题日益凸显,而伦敦航运服务中心的形成又有其先天和后天并存的因 素,但上海以长三角为腹地、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依托、以上海已经在国内具备的金融和人才汇聚优势为基础,一定能达成既定建设目标。

0
发表评论
同步到贸金圈表情
最新评论

线上课程推荐

火热融资租赁42节精品课,获客、风控、资金从入门到精通

  • 精品
  • 上架时间:2020.10.11 10:35
  • 共 42 课时
相关新闻

剑桥大学替代金融中心发布金融科技数据工具平台

2021-12-07 14:23
1497

浙江省股权交易中心入选金融科技与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

2021-10-08 15:08
28470

上海自贸区助力航运金融 建议明确运价交易合法

2014-04-25 14:11
829

上海自贸区将设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所

2013-11-29 14:30
1129

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现有税制阻碍航运金融

2013-11-07 14:30
777

航运金融新品可否消化过剩运力

2013-10-18 11:31
894
7日热点新闻
热点栏目
贸金说图
专家投稿
贸金招聘
贸金微博
贸金书店

福费廷二级市场

贸金投融 (投融资信息平台)

活动

研习社

消息

我的

贸金书城

贸金公众号

贸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