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贸易自由:拆除藩篱 推进复苏
从禽肉产品到家具鞋类,从钢铁制品到轮胎……在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背景下,贸易保护主义之风愈演愈烈。
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国家走上贸易保护之路?贸易保护会不会全球大爆发?铲除贸易保护壁垒应采取哪些措施?日前,在北京召开的“全球智库峰会”上,经济学家、国际组织专家及政府官员就上述问题各抒己见。
贸易保护缘自国内压力
商务部副部长易小准表示,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已冲击实体经济,影响日益加深,为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稳定就业,许多国家出台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措施。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樊纲认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不容易达成自由贸易协议,因为双方都有顾虑,发展中国家担心对发达国家开放后,本国的产业永远也发展不起来了,而发达国家则担心一些产业会被发展中国家抢走,从而造成一些群体失业。
但是,专家普遍认为,实施贸易保护无助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复苏。欧盟委员会前主席罗马诺·普罗迪表示,在经济危机时期,如果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增多,国际合作将越来越少,危机的影响也就将越来越大。
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1930年,为了应对经济危机,美国颁发《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2万多种进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结果引发世界贸易大战,成为大萧条加剧的催化剂。直到罗斯福政府实行新政,与贸易保护主义决裂,美国经济才逐步走出低谷。
不过北京大学副校长海闻也指出,批评贸易保护主义永远没有错,促进贸易自由化的任何行动都有利于加快经济复苏的进程,但是当前要避免两点,首先中国不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另外也不要轻易批评别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因为有时候互相批评反而会激起贸易保护的情绪。
不会爆发全球贸易战
“现在世界上有一种新的发明浪潮,发明新的贸易保护手段,比如技术的、安全的、环保的,反正是各国都在想新的办法”,樊纲这样描述全球贸易保护现状。
罗马诺·普罗迪表示,虽然许多国家采取了一些措施避免贸易保护主义,但保护主义会利用各种各样政策上的漏洞而存在。
当前,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滥用世贸规则允许的贸易救济措施,主要是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特殊保障措施;二是使用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如有的国家提高进口关税,采取禁止或者限制进口的措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还有的国家在刺激本国经济方案中提出了优先购买本国产品的条款。
易小准提供的数字显示,2008年全球40%的反倾销行为、70%的反补贴行为都是针对中国的。今年1-4月,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38起“两反两保”调查,案件数同比上升26.7%。
不过,与会者也普遍认为,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等多双边协调机制的存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出现的贸易保护比上世纪全球大萧条时期要好很多,不至于演变为大规模的贸易战。
合力拆除贸易藩篱
贸易保护于己于人为祸甚巨,会拖慢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那怎样才能拆除贸易保护的藩篱呢?
罗马诺·普罗迪表示,各国市场应该在全球范围内和区域之间进行很好的整合,还必须建立一些国家之间的共享政策,才能够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此外,他呼吁各国不要把环保当作隐蔽的贸易保护手段,而应当作推动经济复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易小准指出,重启多哈回合谈判、推动多边贸易体制建立进程是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重振世界经济的重要举措。目前多哈回合谈判接近尾声,已就80%的谈判内容达成一致。一旦谈判成功,会给全球带来1500亿美元的直接收益。不过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双边贸易安排是相辅相成的,要“两个轮子一起转”。
海闻认为,从微观层面来讲,推动贸易自由化要进一步发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作用,要强调贸易保护案例的判决或者是惩罚,提高贸易保护的代价。
从宏观层面来看,英国、美国、中国、日本、俄罗斯五个贸易大国要通过政治协调、自我约束实现更多的开放,在总量上大国也要基本上保持贸易平衡。
事实上,中国一直通过实际行动履行负责任的贸易大国的职责。就在4日,为促进双边贸易平稳,由商务部等部门率领的中国贸易投资促进团第四次启程赴欧,将在意大利、瑞典、芬兰、葡萄牙四国分别举办双边经贸合作论坛暨企业家洽谈活动,签署一系列双向投资、技术合作、先进设备引进以及货物、服务贸易等商务合同和合作意向。